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极具艺术特色的短篇精品。小说通过描写成名因应付官差而备受摧残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现实,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情节:跌宕起伏小说以征集、捕捉、交纳促织为线索,百转千回,曲折动人。‘征虫-觅  相似文献   

2.
《促织》《变形记》都写到人化为虫的故事,但二者背后有深厚的中西方审美心理差异:《促织》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善有善报"的良好愿望,小说中充满了作家的激情;《变形记》体现的是西方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他们不迷信人以外的任何力量,当人不能改变命运时,只有面对死亡,小说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冷峻分析和悲观情绪.  相似文献   

3.
《促织》故事的高潮,一般认为是失虫丧子的情节. 《促织》一篇,以虫作为全篇的发展线索,按征虫、觅虫、献虫的程序展开故事情节,而主要的笔墨是用于描写觅虫的过程。觅虫又安排了初觅、再觅、三觅等几个情节.再觅无疑是作品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情节,在这个情节里,作者精心设计了卜虫、寻虫、得虫、失虫、丧子等一系列细节,读来惊心动魄。这个情节无疑是全篇悲剧力量极其强大的关键。但是否就能说这就是全篇故事的悲剧顶点和高潮呢?  相似文献   

4.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小说内容的最大特色乃是体现了一个"异"字,正如《(聊斋志异>序》所谓:"志而日异,明其不同于常也。" 试分述之: 1.趣之"异"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故事的起因告诉读者,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已由追求一般的奢华享乐生活转而一味追求声色犬马、斗鸡玩虫等  相似文献   

5.
蟋蟀,《释诂·释虫》中释为“蛬”,别名促织,又名趋织、蛐蛐儿,因八月桑蚕巢茧,蟋蟀繁衍正炽,其鸣声如“促织”,故名。蒲松龄以此为文名,涵用本义,勉人走正道也。在蒲氏《促织》前,《明朝小吏》中有一个“骏马易虫”的故事:“帝酷好促织,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数十金。时枫桥一粮长,  相似文献   

6.
<正>【专题解释】《促织》呈现一出“人变成虫、人不如虫”的人间闹剧,在悲喜重叠的世界里揭露出统治者荒淫无道、官贪吏虐、亲情凉薄的社会丑态。蒲松龄刺贪刺虐、鞭挞强梁以达劝善积德、匡正时风之旨,让人深感其明道济世的胸襟与忧怀民生的大儒情怀。作为一篇文言小说,《促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在于“变形”,对这出社会悲剧,作者赋予大团圆式的结局,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化悲为喜,强化了作品的批判力。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的《促织》作为讽刺小说的典范,一直为高中教材所选用。其中四处对蟋蟀的描写,笔法摇曳多姿,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苛政统治下人变虫的过程,让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8.
人变动物的题材是古今中外作家借以表现主题的常用母题题材。《变形记》是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促织》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传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人变虫的题材,《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促织》中主人公成名之子魂变促织。不论是人变甲虫还是人变促织,都是社会重压下产生的悲剧,展现了异化社会中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9.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古今佳作,是因为作者驰骋想象,使文章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文似看山不喜平”,《促织》贵在以情节  相似文献   

10.
[单元概说] 与试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这一单元是新增设的单元。编者将两篇古代文言散文与两篇古代文言小说组成一个单元,意在培养学生文言散文与文言小说的欣赏能力。要注意在第三册第六单元曾经训练过的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立意、形象、语言方面入手欣赏本单元的文言散文与文言小说。其中《逍遥游》、《促织》可以重点从立意入手;《促织》、《柳毅传》  相似文献   

11.
[单元概说] 与试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这一单元是新增设的单元。编者将两篇古代文言散文与两篇古代文言小说组成一个单元,意在培养学生文言散文与文言小说的欣赏能力。要注意在第三册第六单元曾经训练过的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立意、形象、语言方面入手欣赏本单元的文言散文与文言小说。其中《逍遥游》、《促织》可以重点从立意入手;《促织》、《柳毅传》  相似文献   

12.
“促织”就是蟋蟀,这种小小的昆虫,本来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一只小小的促织竟然能够左右封建帝王的喜怒,影响大小官吏的升迁,决定应考书生的功名,造成一个家庭的安危、祸福、悲欢和荣辱。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促织》,就是写了这样一个围绕着促织而展开的奇特而又曲折的故事。《促织》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有着充分的现实基础。小说从宫廷盛行“促织之戏”、向民间征收促织写起,引出了陕西华阴县乡下一个“为人迂讷”的穷书生成名一家的种种变幻不定的遭遇。开始,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的著名短篇小说《促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了主人公成名因小小的促织而几乎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这篇小说之所以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喜爱,在于它主题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而这一丰富深刻的主题,又是通过高超的艺术技术揭示出来的。首先,《促织》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上自天子,下至抚军县令乃至里胥,小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封建体制。一跬步皆关民命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关心的不是黎民百姓的疾苦、国家社稷的安危,而是供自己玩乐的小小的促织。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想见最高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酒池肉林…  相似文献   

14.
知识之窗     
高中三册课文有《促织》一篇.“促织”两字注明是蟋蟀.蟋蟀为何叫“促织”?古代分男耕女织.一家人穿的衣服都是靠主妇一人织布来供给的.到每年夏末秋初,蟋蟀开始叫了,好象在催促主妇赶快给一家人再织布,所以就把蟋蟀叫“促织”,意思是“催促织布的小虫”.所以古有“促织鸣,懒妇惊”之句.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是一部倾注蒲松龄之毕生心血的传世杰作,《促织》更是以一只小小的“异”虫在人们的心中烙下了永久的印记。为了突出这只虫之怪异,作品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相似文献   

16.
《促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2019年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言小说,语言并不艰深,篇幅也不算长,但作为语文教材里的常青树,它的教学价值还有待语文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挖掘。一、《促织》解读1.蒲松龄及《聊斋志异》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文学家。  相似文献   

17.
“得无……乎(耶)”这种句式虽说固定,但翻译时又相当灵活.(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得无教吾猎虫所耶?(《促织》)(4)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有些参考书将以上四句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清朝作家蒲松龄的《促织》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是小说,都写到人化为虫子的故事,都极富想象力,都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且同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本文侧重探究两篇文章的不同。《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而《变形记》是现代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虽为短篇,而篇幅颇长,且带有荒诞的意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相互作用的发展系统。一个是文言小说,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一个是白话小说,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话本小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选了两篇文言小说: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清代蒲松龄的《促织》。这两篇小说均属于前一个系统。《柳毅传》是传奇,传奇是志怪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促织》选自《聊斋志异》,而《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与志怪小说也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因此,理解这两篇课文与志怪小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我们准确评价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很大的帮助。志怪…  相似文献   

20.
《促织》一文中动作描写极多,除了成名执图寻虫、晨曦捉虫、与少年斗虫的动作过程描写详尽外,其余之处往往删繁就简、要言不烦,但总能做到言简意赅、辞约意丰。蒲松龄常常恰当地利用词语的字形构成和多义性,引发读者的联想,仅用一两个准确的动词,就能把一个复杂的动作过程表现得纤毫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