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枫 《教育与职业》2004,(27):50-5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21世纪是—个创新的世纪,谁拥有了创造型的人才,谁就能占有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这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已经到来 ,这将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 ,也将是中国人民实现世代梦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光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纵观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 ,谁创新 ,谁就前进、就发展 ,谁不创新 ,谁就倒退、就落后 ,最终不打自垮。创新如此重要 ,但创新的基石在哪里 ?在教育。国际 2 1世纪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 :“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谁创新,谁就前进、就发展,谁不创新,谁就倒退、就落后,最终不打自垮.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 ,世界各国的竞争 ,将是国民创造力的激烈竞争。谁拥有了创新性人才 ,谁就会独占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谁就能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力 ,谁就能赢得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胜利。因此 ,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首要的问题是要大力开展创新性教育 ,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在原“小学生创造力开发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改革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郑红燕 《快乐阅读》2011,(15):82-8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崭新的世纪,腾飞的时代,更加崇尚创新精神,呼唤创新能力。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从属于艺术门类的美术学  相似文献   

6.
李嘉林 《学子》2013,(12):19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纵观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难断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是创新,谁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拿到了21世纪的通行证,谁就成为21世纪的主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记得杨振宁教授曾说过":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纵观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难断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是创新,谁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拿到了21世纪的通行证,谁就成为21世纪的主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崭新的世纪,腾飞的时代,更加崇尚创新精神,呼唤创新能力。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知识为基础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知识创新,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创新”将成为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竞技场的“入场券”。谁能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21世纪的主角.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就必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必然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谁最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谁就能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随之也将拥有科技、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支配权。面对时代挑战,大学应以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己任,而大学素质教育也应以铸造学子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为真谛。回顾民族创造力滑坡的教训,应认真反思大学的理念,努力营造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成长的优越环境。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国力的较量体现于综合实力的较量,而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谁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谁就将立于不败之地。为此,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历史重任。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为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而创新人才的培…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创新的关键在于青少午。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未来的世纪急切呼唤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学校恰恰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5.
黄文燕 《陕西教育》2007,(10):16-1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而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知识发展的水平,尤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提高民族的创造能力,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民族的创造能力来自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用创造性思维指导作文立论,  相似文献   

17.
何海英 《地理教育》2015,(Z1):125-12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新世纪是学习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以发展创新能力为主旨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热点。一、激发求知欲,诱发学生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是由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的高度集中。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  相似文献   

18.
民族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改革和专业建设,将职业教育和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结合为传统手工艺提供了一个研究传承的平台,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民族手工技艺和市场进行研究,培养民族手工艺人才,为传统手工艺的弘扬创造技术支持,研发满足市场需求的艺术产品,有效的传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手工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纵观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难断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是创新,谁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拿到了21世纪的通行证,谁就成为21世纪的主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杨振宁教授曾说过:“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加以足够的重视.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学校教育是培养个体创新精神最基础的阶段,“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