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还是要谈特色西阳1997年第11期《北京档案》曾载姜龙飞文《不谈特色》(下称姜文),对其观点我虽不敢苟同,却是十二万分的理解。全国上百家档案期刊,有特色的确实极少,其雷同的程度说得严重些,便仿佛如“克隆”出来的一般。其原因正如姜文所言“这些雷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档案管理》2006,(5):92-92
时代一路狂奔,一路将淘汰的物件丢得满地都是。它只做一件事:逐新。把怀旧留给怀旧和史学家。[编按]  相似文献   

3.
科班出身的姜文擅长驾驭各种角色,戏里,他是擅长发挥的演员,塑造至情至性的农夫、书生、绅士、枭雄;戏外,他是思维奇特的导演,用幽默和嘲讽创作充满隐喻符号的大作。十足的气魄才扛得起姜文这句豪言:"接受别人的膜拜很可笑,我最幻想的是大家都很牛。"  相似文献   

4.
这部中年姜文的调整之作,“青春”开始变得游离和犹豫,姜文试图找到突破,渴望走出青春,变得成熟和充满智慧,但也明显有些找不着北。[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5月11习,法国海滨小城戛纳又迎来世界电影的盛会。本届电影节受国人关注的除了三部参展的国产电影,还有担任评委的华裔导演吴宇森。近年来,华人导演频频出现在戛纳电影节的评委席上,从2003年的姜文,到去年徐克担任竞赛单元的评委,今年又有吴宇森进入评审团。与徐克姜文不同的是,今天吴宇森的身份更多是一名好莱坞导演。  相似文献   

6.
王雁 《东南传播》2014,(9):116-118
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为观众奉献了许许多多生动鲜明的男性形象,有的已成为经典。姜文导演的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不再是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单向度的扁形人物形象。文章主要讨论姜文电影中男性形象所包含的多重文化意义以及文化特征。姜文电影中的男性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指,而是一个多义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杨杰 《东南传播》2013,(3):92-94
论文通过对姜文电影的故事背景、表现风格以及所隐藏的情怀的简要分析,探究姜文电影表达的特点、意义及其在中国电影体系中的位置与影响,以及姜文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鬼子来了》开拍到现在,姜文和这部电影一直是媒体的关注焦点。虽说整个片子的后期制作都已经完成了一段时间,不过究竟什么时候《鬼子来了》能和观众见面还是个未知数。还好现在能让姜文坐下来仔细说说“鬼子”到底是怎么来的?  相似文献   

9.
姜文是新生代电影导演中不可多得的怪才,他虽然仅仅有四部作品,但是每一部都深入人心,都是人们热议的对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单向度的扁形人物形象。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就是如此,但是《让子弹飞》却不意味着就此结束,更重要的是他总是以一个纯爷们的姿态出现,他塑造的男性形象都带有浓厚的姜氏色彩。文章讨论姜文导演作品与西方电影中男性形象的比较及其借鉴之处,主要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分析。于此我们发现了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中的男性,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指,而是一个多义无法简单概念的象征。姜文的电影作品深受世界电影的影响,我们仅仅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美国往事》中可见一斑。姜文的高超之处在于:以他人之行塑我之气。他借鉴了国外众多经典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塑造出的却是一个个充满中国文化气质的男性形象,这是值得中国电影学习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10.
王雁 《报刊之友》2014,(11):85-89
姜文是新生代电影导演中不可多得的怪才,他虽然仅仅有四部作品,但是每一部都深入人心,都是人们热议的对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单向度的扁形人物形象。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就是如此,但是《让子弹飞》却不意味着就此结束,更重要的是他总是以一个纯爷们的姿态出现,他塑造的男性形象都带有浓厚的姜氏色彩。文章讨论姜文导演作品与西方电影中男性形象的比较及其借鉴之处,主要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分析。于此我们发现了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中的男性,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指,而是一个多义无法简单概念的象征。姜文的电影作品深受世界电影的影响,我们仅仅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美国往事》中可见一斑。姜文的高超之处在于:以他人之行塑我之气。他借鉴了国外众多经典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塑造出的却是一个个充满中国文化气质的男性形象,这是值得中国电影学习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11.
在外人眼中,姜文是个霸气外露的导演,而在与他合作过的所有人口中,这个看似粗粝的男人“体贴”而“羞怯”。这一次,他又拍了一部民国戏,一部冒险故事。甚至,他按照自己的意图搭建了一座想象中的大上海。如同那些电影中的人物一样,姜文也在现实中冒险。22年,拍了5部电影,被人赋予了无数标签。某种程度上说,姜文已经成为了一个角色,他一直在扮演那个人。  相似文献   

12.
任梓茹 《今传媒》2016,(1):122-123
提起当代中国电影,姜文无疑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他那激情四射的个性化表达方式通过荧屏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到《太阳照常升起》每一部作品都被烙上了独特的"姜文式"印记.本文将试图对姜文早期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充斥的大量符号、意象以及隐喻进行解读,展现具有其独特风格的碎片化影像世界.  相似文献   

13.
今年夏天,姜文和那些参加高考的学生们一样紧张、忙碌。见到他时,他正在中央戏剧学院的黑匣子剧场参加话剧《北京人》的排练。这出戏是中戏的毕业生们献给母校50年校庆的礼物。除了姜文,参加这部戏演出的还有李保田、巩俐等一批中戏培养出来的大腕儿。  相似文献   

14.
备忘     
作家刘震云正寻寻觅觅,为他的长篇巨著《故乡面和花朵》改编成电影而寻找合适的导演。据悉,刘震云日前在京城与姜文就此事作了一次十分愉悦的会晤,姜文对这部小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双方初步接触,相谈甚欢。至于《故乡面和花朵》,会不会最终成为姜文的下一部银幕大作,目前还是一个悬念。由丁聪、李锐、贾植芳、乐黛云、朱  相似文献   

15.
艾未未评价朋友姜文,这个比较憋屈——就是内心自己跟自己别着劲,还要表面装着牛气的人。他属于那种——你别搭理他,你越搭理他越来劲的那种类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还对姜文在《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告白记忆深刻:"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对于90年代初期刚刚打开窗户的中国人而言,窗外的美国梦因这部电视剧而被点燃,姜文的告白和刘欢的呐喊,是那个时代很多人激荡的  相似文献   

17.
这“三关”就是家庭关、名利地位关。生命危险关。先说家庭这一关吧。人到而立之年,可以说是最难熬的年头,上有老,下有小。可是,从事新闻通讯工作,有时一干就得连轴转,家庭的事常抛得一干二净。记得有一次,我们县有一名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刘宏斌在向麦田运粪,拉车的马受惊狂奔,为了保护路边  相似文献   

18.
时尚人物     
本来娱界多口水,不是绯闻即名利。岁末年初,《理发师》一剪而断。在娱记们的煽风点火下,姜文和陈逸飞的矛盾不断升级。一向低调的姜文只得通过媒体做婆婆妈妈的解释。其言辞一扫影帝霸气,似有妥协之意。 有一种说法是,姜陈之争其实是电影制片人体制之争,该检讨的不仅仅是当事人双方;陈逸飞让姜文在公众面前下不了台,实际上反映了  相似文献   

19.
论电视新闻的美感所在姜文龙一一条好电视新闻通过电视机传到千家万户时,常常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使他们久久难忘。这说明电视新闻中美的存在是客观的。有了美便有了人们从美的反映所得到的享受。可以说,观众看电视新闻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完成认识上的...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06,(15):16-17
《茉莉花开》苦等三年终“绽放”。这部由知名摄影师侯咏执导,汇集了章子怡、姜文、刘烨、陆毅等明星的影片,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命运起伏,章子怡一人分饰三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