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个对联的王国,千百年来不知产生了多少对联,在浩如烟海的对联当中,号称“千古绝对”的对联就有不少。把它们收集在一起,集中地加以欣赏,不也是一大乐事么?烟锁池塘柳,茶烹凿壁泉。这副对联的巧妙,除了一般的对称外,上联的左偏旁,下联的下半边,都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上联句子清丽雅致,简直就像是五言诗句;下联句子相对而言要差一些,下联据说是北大一位阎姓教授所对,他把五行分置于底部了,其中“凿”字繁体下部是“金”字,整联不失趣味。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远避迷途,返还莲迳达逍遥。这副对联,巧在上联11个字,都用“宀…  相似文献   

2.
宋晓东老师《讥讽袁世凯窃国的对联》(《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一文引用了民围时期的半副对联:“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此联语带双关,以地代人,借地势越来越低讽刺民同总统一个不如一个,是有名的绝对.至今未有人对出下联。作者在对此联作解释时说.“山”指孙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城”指袁世凯,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有的对联因上联过于奇巧,使人难以应对,人们称之为“绝对”、“绝联”或“悬联”,美名曰“片玉”。  相似文献   

4.
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联作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作用。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升华”。对联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进行“对课”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出联“酒能成事,酒能败事”,应对“情可醉人,情可伤人”,“烟可提神,烟可伤神”、“书可医人,书可害人”、“水可载舟,水可覆舟”,这可以说得上是哲理思考后的“精粹”;再如出联“修业勤为贵”,体育爱好者对“锻炼恒是金”、文静的学生对…  相似文献   

5.
趣联拾贝     
对联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株极富生命力的小草,它源远流长,雅俗共赏,流传至今,长盛不衰。古代文人雅士多以之即景抒怀,吐露心曲。其中有数不胜数的名联、佳联,也不乏别出心裁、妙趣横生的传世“怪”联。摭拾二三,以与学子共享。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我们伟大祖国姹紫嫣红的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所谓“对联”,简而言之,就是“对应”“关联”的两句话。“对应”,指的是在形式上上下两句联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和词组或句子的结构要对应相同;“关联”,指的是在内容上上下两句联语要互相有关系有牵连。  相似文献   

7.
先看下面的一副对联:“烟销池塘柳;炮镇海城楼。”此联上、下联中相对应的字的偏旁依次是:“火、金、水、土、木”,五行齐全,极为工巧,令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8.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就是用对称的字句来加强语言效果。“偶”在这里是双数、成对的意思。对仗是指律诗(包括赋)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而对联则是指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要弄清对偶、对仗、对联这三者的关系,关键在于弄懂什么叫对仗。律诗共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上句和下旬的平仄关系,叫做“对”;前联和后联的平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有不少颇具情趣的绝妙好联,因过于奇巧,难以应对。故只有出句而无对句,人们称这种非常难对的对联为“绝对”、  相似文献   

10.
重庆綦江梁山寨梁山寺门楣上刻着一副怪字对联,文字形体怪异。记者遍寻当地群众及相关研究专家,无人能识。在广泛搜集文献材料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该"天书怪联"文字乃是道教专用字。通过对"天书怪联"的逐字解读,分析构字理据,解析"天书怪联"之谜,为道教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庞中书 《成才之路》2010,(20):M0003-M0003
这副对联很怪。初一看,怎么上联和下联完全相同,都是八个字:好读书时不好读书。这能叫对联吗?仔细品味,这真是一副绝妙对联。多亏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想出这么一副好联,送给天下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2.
说“烟”     
烟,指物质燃烧时发生的气状物。如炊烟袅袅,硝烟弥漫。又指烟草制成品,如香烟、烟丝,还特指鸦片,林则徐当年在虎门禁烟,销毁的就是鸦片。以上几项,一般人都容易理解。但“姻雨”、“烟花”、“烟波”、“姻雾”却往往不易理解,于是有人对崔颢《黄鹤楼》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烟波”产生了疑问。其实,“烟”又指像烟一样弥漫在空中的气体。“烟  相似文献   

13.
1927年,梁漱溟先生曾经书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下联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今天,人们理解下联不难,而谈及上联,就不能不觉得疑惑,因为此联不仅显得唐突,而且看起来有些绝对乃至荒谬。其实,这样一副看似简单的对联,却包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背景,与儒家的教化学说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4.
联海钩沉     
在对联家族中.有一特殊的联种。这种联构思巧妙,玲珑别致,趣味横生。这就是人物串名联,其中不乏流传广泛的优秀对联。 老舍老向凤子;胡风胡考龙生。 “老舍”、“凤子”、“胡风”、“龙生”都是当代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5.
在《三国演义》阅读中,有一个环节我安排的是“对联研究与导读”。当学生了解了《三国演义》中回目联、回尾联、插入联的特点后,我重点聚焦插入联,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目标入手,解读对联的本义,还原故事场景,进行读写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以“徐庶评价诸葛亮对联导读”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对联,俗称楹联、联语、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蕴意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教学中如能恰当引用对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巧借对联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知识入门的向导。利用对联,可以使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中“护国运动”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袁世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然后引导学生从对联的基本常识入手分析:此联中的“千古”对“万岁”,符合对联要求,而…  相似文献   

17.
爱玲 《教师博览》2009,(4):33-33
清代有个叫缪垠的人.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自觉无颜见自己的贤妻.便撰写了一副对联自我解嘲。联曰:“妻子望他龙虎日;功名于我马牛风。”“龙虎日”.指登“龙虎榜”之日.或谓金榜题名之日。“马牛风”.取俗语“风马牛不相及”之意.歇后语指“不相及”。“龙虎日”对“马牛风”。属对工巧.妙不可言。这副自嘲联,自责自慰.颇具潇洒气、幽默感。  相似文献   

18.
漫话对联     
对联,又叫楹(Yíng)联、联语、对子、联对子。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学式样,从古到今,用途非常广泛。从前私塾专门设有学习对联的功课,叫“对课”,并且抓得很扎实。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道:“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是为日后写作对联、填词作诗打基础。今天的青年学生不必写古诗词,但对联还是经常要写,即使从欣赏名联佳作角度出发,也有必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一、对联的来源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先秦著作中,对偶句多,如《尚书》“谦得益,满招损”,《诗经·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全国高考的四套语文试卷中均出现了给春联对下联的试题;单独自主命题的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则将全国卷的给“春联”对下联分别延伸为给“行业场所联”、“思想修养联”、“植物瓜果联”对下联;上海卷也考查了对仗的有关知识。据此,我们有理由大胆预测,2005年全国卷将继续试行对下联,各地卷也将有可能流行对联试题。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应用空间。而现在的学生,接触对联较少,对联的基本知识也相当匮乏,因而要他们对对联,显然存在不小的难度。如何增加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让他们…  相似文献   

20.
李言 《课外阅读》2006,(5):38-38
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