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别文录 《河南教育》2006,(2S):38-39
时下,很多语文教师追求或者苛求在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出现“生成”的场面,好像课堂没有了生成,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就不精彩。当然。对课堂生成性的关注;昭示着教师对改革的极大热情,表明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已经向实际课堂渗透,这的确是件令人激动的事。但关键是,在预设的课堂中碰到意外的信息时。教师是否有能力准确地把握住生成的价值;并及时做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 公开课,它最大的特征来源于它的示范性,这是它与常态教学的本质区别。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信息传递对象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因此,常态课就好比教师的“自留地”,在遵循基本规律的情况下,想怎么“掘”就怎么“掘”;而公开课则是教学“示范园”,它更多的是引导别人怎样去做,它始终追求着这样一个境界: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所提出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往往无法预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说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会缺乏些许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课堂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  相似文献   

4.
如何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已经体验到: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知道“生成性资源”不会凭空而至,却往往会稍纵即逝。那么,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相似文献   

5.
衡锋 《江苏教育》2007,(12):48-49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少教师站在关注生命的高度,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课堂生成,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景观。下面就是近年来在执教的公开课上出现的一些精彩片断。与大家探讨怎样发挥生成性资源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小燕 《中学教育》2006,(11):21-21
我在师徒结队,帮助教师设计课堂教案时,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为了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我提出在教案中安排一些诸如“奖励学生小红花”、“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课上采访听课老师”的环节,但却遭到教师的反对和怀疑,担心这样会有表演作秀之嫌。对此。我不禁陷入深深的困惑:教师的疑虑不无道理,应当承认,当前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表演作秀的现象的确存在,令人反感。但老师们在课堂上稍有异举就被斥之为表演作秀,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何为表演?  相似文献   

7.
孙双金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一书中提到:他发觉语文课上多了三“气”,少了三“气”。一多“死气”课堂上死气沉沉,气氛沉闷,教师教得紧张急躁,学生学得沉闷枯燥;二多“呆气”,学生原本闪闪发亮的Ⅱ艮睛黯然失色,脸上充满迷惑不解的神色;三多“暮气”,十岁左右的少年儿童,本该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像小老头似的,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少了哪三种“气”呢?一少“生气”,课堂上很少见学生生气勃勃,神采飞扬,生动活泼的场景;二少“灵气”,很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眼睛闪闪发亮,充满灵气;三少“朝气”,儿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本该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但课堂上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了。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参加过一些公开课,与孙老师有同感。改变这种现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李静 《现代教学》2006,(1):76-77
在“新基础教育”的几年实验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不再被动,课堂呈现出“活”的状态。面对“活”起来的课堂,作为教师应怎样有效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构建动态教学课堂,成为教学过程资源生成的“激发者”“重组者”“推进者”?我用以下“案例+反思”的形式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们常常说“我不知道写什么”,又有人说“我怕把作文写偏了,写离题了”,其实,写作文不应局限于话题本身,而应当由话题展开去,写点有广度、有深度的东西。因为学生中“怕写偏、怕离题”而不敢动手写的心理,必然会造成事例的“小”“少”,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或者内容贫乏,或者言之无物.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10.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喜欢上公开课,并努力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但我发现,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在公开课教学中作“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公开课实效性不容乐观。那么,怎样上公开课才能既“秀外”又“慧中”呢?我通过近几年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和听课的感受,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相似文献   

11.
张海根 《云南教育》2007,(10S):13-14
新课程非常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意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那么,充分的预设应怎样建构呢?  相似文献   

12.
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顶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但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人们意识到: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做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然而我们知道生成性教学资源不会“与课俱来”,更不会凭空而至;我们也知道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当它到来的时候却往往稍纵即逝——那么,为了课堂的精彩,面对生成性教学资源,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14.
有些数学教师经常感叹学生太粗心,如:某某学生做错或不会做的题目,只要教师一读题。他马上恍然大悟,知道应该怎样做了。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点是缺少理解题意的科学方法。有时表面上看学生好像读懂了题目,但读懂题目并不等于真正理解了题意。我认为,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题意,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题意.正确解题。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坚持让“说”走进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5.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仁爱产生仁爱。”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爱”起来,我相信师生关系就不会紧张.班级就不会混乱,反而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班级内时常会出现欢歌笑语.究其原因这都来源于一个“情”字。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线的老师常有这样的体会:上课时喜欢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有序地进行教学,学生要是“越轨”了,会想方设法,把他“牵”回来,觉得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好。但随着新课程的进行,现在追求的是生成式课堂教学。谁知道课堂上会发生什么情况,干脆不如不写教案,不必预设,这样既有利于摆脱教案的束缚,又有益于课堂动态的生成,何乐而不为?其实不然,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把新课程的理念预设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相似文献   

17.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也不是明知不可为或不必为而为之的故弄玄虚,而是对文本、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创设”。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繁茂的枝叶,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生长其间的闪光细节。课堂的精彩生成离不开对文本、对教学过程中细节的精心预设,教师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预设文本中哪些关键的宇、词、句、段需要挖掘。如何挖掘;预设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步骤、方法,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预设学生有哪些生活体验,会怎样提问、解读、感悟,会出现哪些错误,相应地,教师应采取怎样的策略……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生成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让浅陋变得深刻,失败转为成功,平凡变成伟大。  相似文献   

18.
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面对这一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生成性”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善待“生成”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对某几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是视而不见的。他们真的没看见吗?不是。因为这些教师有不得已的苦衷:平时这些孩子就爱打“横炮”,让他们发言,如果自己在公开课上处理不当就会很尴尬,还是“目中无人”为好。这恰恰反映了教师“走教案”的僵化课堂观。他们怕打乱既定的教学程序,只好让“死”的“教案”限制和支配“活”的学生,害怕“生成…  相似文献   

19.
魏军 《湖北教育》2004,(9):21-21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广大一线教帅,对生成性课堂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提问权和评议权等还给了学生。然而,由于对生成性课堂的片面理解,一些教师认为“生成”就不能预设,课堂教学应让“教”围着“学”转,一切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怎样学就怎样学。凡事都应有个度,一味的或不适当的跟着学生走,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要作用,学生将可能变成散沙一团,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20.
李彦秀 《宁夏教育》2005,(11):47-48
近期连续听了几节公开课,发现年轻教师特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课堂上却大都不会“问”了,不善“问”了。“问”作为课堂教学无形的“软件”,其实有着很大的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