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启的诗歌理论完全有别于传统的诗教,他主张,诗歌不是政治的工具和附庸,而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启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家.有鉴于此,高启特别注重诗歌的内部研究.  相似文献   

2.
沈德潜"温柔敦厚"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并加以具体化."温柔敦厚"说涉及人格、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方式三个层次:主张人格为先,这是"温柔敦厚"说的前提与基础;在诗歌内容方面要求言之有物,有补于世道人心;在诗歌表现方式上,主张含蓄蕴籍、渊涵婉曲.沈德潜提倡"温柔敦厚"说,是清初以来诗坛重倡诗教、重整儒家诗学传统的必然结果.此种学说之所以招致批判.主要原因在于其存在严重局限.  相似文献   

3.
高启的诗歌理论完全有别于传统的诗教 ,他主张 ,诗歌不是政治的工具和附庸 ,而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启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家。有鉴于此 ,高启特别注重诗歌的内部研究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唐诗的艺术标准与中国传统的诗学相一致,以风雅为宗,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主张"温柔敦厚"的诗教.从中可以看到编撰古籍的纪晓岚关注现实的态度和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的诗论主张诗歌要反映人民疾苦,强调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等其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其诗论与创作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作者诗论中由于过分强调诗歌的美刺比兴,对前辈诗人的创作成就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他写了许多表现"知足保和"思想的诗。白居易的讽喻诗还制格立法,虽然主题专一、鲜明,达到了他"塞言责"的目的,但格法一定,必然影响诗歌艺术构思的复杂性和对现实概括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6.
初期象征派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上主要的诗歌流派,他们在自身发展嬗变的过程中,经历了对西方文学艺术养分和传统古典诗歌的双重吸收和融化,构建起自己的审美追求与抒情模式。他们力求划清诗与散文的界限,提出了西方象征派诗人所倡导的“纯粹的诗歌”建设的主张。提倡诗的暗示及情绪的流动性和完整性。这些包含对于新诗自身成败教训的艺术思考的主张,奠定了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孔子强调诗歌讽谏功能的诗教、诗学观,对汉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毛诗》大小序、三家《诗》、司马迁、班固、王逸、郑玄等皆继承了讽谏论诗的传统。汉儒不仅在文学批评中强调诗歌的讽谏功能,还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以《诗经》当谏书;在创作上,仿照《诗经》作者“大谏”的传统,在诗歌中寄寓讽谏之义。重视诗歌的讽谏功能,是汉代诗学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沈括深受儒家诗教传统的影响,继承了诗言志观念,认同诗歌要以人与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并认为诗歌需要反映社会政治。诗歌表现内容,沈括认为须求真求实,同时认同运用适度的夸张等修辞手法。在作诗态度与方法技巧方面,沈括主张求工,并认可倒装、集句、化用等作诗方法。从理论倡导与创作实践来看,现存沈括诗歌以平易清丽诗风为主,兼有清峻刚健、凄凉悲愤等风格。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通俗性、写实性及类型多的突出特点,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讽喻诗作为白居易诗歌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激越耿直的措辞,切中时弊,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密相关,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因而颇受后世重视,研究成果屡见;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其讽喻诗不同,意在“独善”,诗人在饱经人生沧桑的体悟以后,  相似文献   

10.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以达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目的。其政治讽喻诗多为“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伤民痛指斥时弊之作。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他主张形式要服从内容,反对形势主义的诗风。  相似文献   

12.
民国诗人、学者胡怀琛的著作《诗的作法》主要主张诗是发抒情感的文字,因情感无新旧,故以此可通融新旧体诗及中西诗学.这是中国诗歌及其理论在晚清、民国初年受到社会变革、中西方学术交互作用与影响而发生深刻变化的体现.著者的诗学观多是既有传统诗学的观点,又有着新的思想,但也存在着过激和浅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在穆木天的文学生涯中,有两次大的转向,一次是在日本期间由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转向,其诗歌作品是写于1925年的《旅心》,其理论作品是写于1926年的《谭诗》这篇长文。前者表达的是模糊诗观,后者则是明确诗观。《谭诗》中表达的明确诗观主要涉及三个层面:诗歌的本质,诗歌写作的基本理念与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而其核心的概念即是他主张的"纯粹诗歌"("纯诗")。但在实际上,穆木天的诗作只动用了他诗学主张的第三方面,即他自己提倡的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在他的诗作与诗观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悖离。  相似文献   

14.
诗史与心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史”是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传统诗学对诗的功能的体认,以及相应的批评原则。本文认为,“诗史”的提法客观上冲淡了诗人的主体性和抒情功能,主张以“心史”取代“诗史”范畴,以还原创作者的主体地位。以此来观照中国古典诗歌,将会开拓出一个较新的认识空间。  相似文献   

15.
《续夷坚志》是元好问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元好问在这部小说中借用诗歌编造谶言,将谶言的政治用途转向诗学理论方面。其主张诗境要奇伟壮观、明朗开阔,绝不学李贺等人的穷愁悲泣与幽冷怪异,这是谶言功能的一大转移。除此,元好问不仅依据诗歌阐明自己以道为主、多元并宗的宗教信仰,还借助诗歌真切的语言来表达内心向往的童真与天真。这就是《续夷坚志》中诗歌的三大功能,它们共同反映了元好问以诗为专门之学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6.
在唐五代诗人中,郑邀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骚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愤世嫉俗成为其诗歌的中心主题,尤其是在反映社会黑暗腐败、深切同情民众疾苦等方面所显露出来的诗歌的讽喻功能和美刺精神,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独特艺术手法,以及平实质朴、浅近通俗的诗歌语言,从而形成其诗歌鲜明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关于<蕙的风>评论甚为熟悉,但对周作人在诗歌理论上的建树及影响,长期缺乏应有的关注.实际上,周作人在诗的"形式与借鉴融合"方面主张诗歌语言、形式的解放,关注诗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在重视"诗体大解放"之余,更关注诗歌的建设,注重对中西文学传统的借鉴与新变,而在"诗之情"方面则关注诗歌的言情特质,诗情的层次和特点;在"诗的读解"方面,则详细考察诗歌的读解基础、原则和具体化问题.总之,周作人不仅对整体的诗歌理论进行了深刻思考,同时也对新诗的初创、建设和深入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一代诗豪.他的诗歌创作道路可分为四个时期.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可分为学习民歌诗、政治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和山水闲适诗四个方面.他的诗歌艺术特色是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直接继承并发扬了盛唐诗歌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否可译以及怎样翻译诗歌 ,这是译界长期争论而未达共识的问题。文章坚持“诗歌是可译的”主张。在诗歌翻译中 ,我们应奉行“诗人译诗 ,以诗译诗” ;“形可变而神不可失”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利用诗歌进行“人文教化”是传统教育的重要手段。“诗教”中一些道德规范教化、修养培养的方法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认识的教育,对当前的人文教育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