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文学评论》1 985年发表《论“2 0世纪中国文学”》后 ,围绕这个话题 ,学术界发表了许多意见 ,有赞成的 ,有反对的 ,也有主张“另写文学史”的。但是 ,赞成者居多。黄子平、陈平原和钱理群又联合在 1 988年出版《“2 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我看来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 ,填平了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人为鸿沟 ,赋予 2 0世纪中国文学以整体感悟的可能。从深处讲 ,它瓦解了意识形态支配的文学史阐释体系 ,使文学史界不再按照革命史的话语模式来编撰文学史。在政治标准下似…  相似文献   

2.
1 “立人”,确立人的价值主体地位,是鲁迅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核心。鲁迅深知维系封建专制统治的封建思想体系根蒂在“吃人”(《狂人日记》),在人的价值、尊严乃至人性的全部丧失。因此,中国欲“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具于天下” (《文化偏至论》)。可见,通过文艺启蒙以立人,通过立人达至立国,通过立国而立足于  相似文献   

3.
“立人”思想是鲁迅早期为拯救中国危亡而提出的观点,它成为鲁迅思想的一个中心,其基点在于中国传统的“立心”思想和西方尼采等人以个体为本位的现代主义思想。重点在于个体内心的建设和人格精神的构建,即通过“立人”达到“立国”这一目的。鲁迅的“立人”思想,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于当时中国现状,借鉴于西方新兴思潮,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姿态肇端于晚清的社会变革思潮,戊戌变法的失败引发了粱启超开启民智的思考,进而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试图把文学作为改良社会的工具;之后,鲁迅也从强国的角度,提出以摩罗诗警醒民众的“立人”主张,现代意义的“个性解放”引进国门;至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思想浮出水面。这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启蒙文学观念的变迁轨迹清晰可见,展现了“现代性”的成长历程,但无论是怎样的主张。其基本的出发点都没能脱出救亡强国的时代主题。这一主题可以看作是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最根本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扼要论析“立人”是鲁迅思想世界的基石;认为“立人”思想的产生有着复杂的话语背景;指出“立人思想”是鲁迅文化世界的独特产物,它同时体现了鲁迅的现代人本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立人”思想是现代化建设的起点和主线。从批判入手达到建立,以爱人爱己为核心完善个体,这在当今现代化建设中意义重大。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方针,正是鲁迅“立人”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章认为,“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并且概括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章接着探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渊源,指出它乃是中西化的历史撞击在鲁迅精神领域中形成的火花;论接着指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关键;最后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07年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谈到立人的话题,他明确提出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最重要的就是立人。先生的“立人”思想,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人的自觉,以自尊、自珍与自强的意识把握生命的权利和人生价值;二、行为的理性,以求真、向善的生活态度赢得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包括四个环环相扣的因素: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立人”思想是其核心。文学活动的时间发展因素和空间结构因素包蕴其中,主观思维逻辑与客观发展逻辑相互吻合,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其文学批评的深层中心是具备下述特点的人:情感上师心使气、自由放任,意志上坚韧不拔,思想上超越世俗。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显示出来的科学理性和磅礴激情、大气包举和灵悟气息,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彩;其中包含着时代预言和个人预言的丰富信息。,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是其早期及此后的文学批评、文化思想的枢纽。  相似文献   

12.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历史大变革、大转折开始之际,鲁迅提出以“立人”为中心的思想纲领,希望找到一条从“立人”到“立国”的民族解放的道路。“立人”首先是立进步的的知识分子,即鲁迅热情而急切地呼唤的“精神界之战士。”鲁迅希望他们“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进而希望通过他们张“个性”立“人国”。  相似文献   

13.
“立人”是鲁迅在本世纪初提出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终极思路。在世纪末的时空视点上 ,回顾思索鲁迅“立人”思路在中国近代诸救亡方案中的超越性、“立人”与“立国”的内在逻辑、“立人”作为中国现代化终极方案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立人”与国民性批判的内在关系等问题 ,对于仍在苦苦谋求现代生存的当代国人 ,应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永恒主题,因此教育应该以“立人”为中心,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立国之本,蔡元培先生、鲁迅先生都提出过这种主张。钱理群先生则从语文教育入手,强调立人教育理念。但是多年来,我国教育的着力点始终停留在追求升学率上,必须予以匡正。  相似文献   

15.
由上海书店印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辑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各社团、流派、著名作家的流传较为稀少的著作,以及作家传记、作品评论、文学论争集等,依原样复印,供研究者参考。巴人的《论鲁迅的杂文》、霁楼编、赵冷(巴人另一笔名)署的《革命文学论集》、巴人与人合写的《边鼓集》、《横眉集》均被收入重新问世。《论鲁迅的杂文》是巴人1940年在上海沦为孤岛时期写的,该书分“序说”、“鲁迅思想的三个时期”、“鲁迅杂文的形式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加以考察 ,从叙事学的理论视角 ,对中国小说叙事范式在《小说月报》中的现代性嬗变进行考察与论析 ,以此透析清末民初至“五四”时期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钱理群教授是我国现代学名的研究专家,也是国内研究鲁迅的权威学。他十分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与促进,尤其是近年来他非常关注中学语教育。 钱理群在对我国目前语教育诸多弊端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在自己长期的研究和思考中,提出了语教育要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当然这个说法是借用了鲁迅先生当年的观点,但是从中反映出了钱理群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人全面和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是大学文学教授尝试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验报告。它指出当今语文教育存在遮蔽人文精神、遮蔽创造力、遮蔽能力、遮蔽文本、遮蔽母语等"五蔽"现象,提出了用现代民主与科学精神来进行"去蔽"和"立人"的观点。实践中,他走进中学课堂与中学生共同研读鲁迅,领会鲁迅精神,"与鲁迅相遇",为大中学现代文学教学特别是鲁迅作品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9.
根据刘勰的说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由“枢纽”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三大块构成。该书以《原道》篇所揭示的文原于道、道以文显和质与文这对范畴为逻辑起点和基石,以“枢纽”所总结的质文相称→情采相符、衔华佩实→执正驭奇、风情气骨与奇文壮采相统一为文学的发展规律,建构起整座理论体系,贯穿于全书的文体论和创作论,不愧为我国古代独一无二的体大、思深、虑周的理论巨著。故该书存在“体系和方法之间”等矛盾之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浙江潮》作为一本以启蒙和救亡为目的而创办的刊物,不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激起了鲁迅的创作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鲁迅早期“立人”思想和“硬气”风格的形成。而这种思想和风格也成为鲁迅1930年选择“向左转”的关键因素之一。事实上,他的这一选择是理性地从时代环境出发,始终以一身“硬气”秉持着独立人格,自觉地进行以“立人”为旨归的文学革命及其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浙江潮》对鲁迅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以鲁迅首刊在《浙江潮》上的作品《斯巴达之魂》为例,结合该作发表前后通过《浙江潮》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语境、思潮,不仅能进一步回到其作品创作伊始的历史现场,还能在报刊所记录的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中窥见一个形象更为饱满的鲁迅,从而对其思想、人生和创作历程有更为深刻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