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国魏玛时期外交上的一大特征,即为持续十年的对苏合作政策.它形成于1922年4月德苏签订拉巴洛条约,故称拉巴洛政策.它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德国迅速摆脱困境和苏俄的巩固加强,而且沉重打击了协约国尤其法国的霸权,引起整个西方极度惊恐及对“德苏联盟”的日益担忧.因而是战后欧洲国际局势发展变化中不容忽视的一大转折.值得重视的是,德国为何竞违背战胜国的意愿,最先与新生苏俄迅速缔约修好?它又是怎样实现从积极反苏到与苏合作这一根本转变的?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及拉巴洛政策形成的影响意义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德国从2007年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价值观外交”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试图在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调整过程中,加强对新兴国际力量的规范与制衡.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经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道威斯計划是协約国美英法帝国主义在德国赔款問题上矛盾发展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結束后,德国的赔款問题就成了战胜国之間、战胜国与德国之間主要矛盾之一。美英帝国主义想要保留一个强大的德国,作为反苏突击力量和鎮压德国的革命运动。此外,美国还企图利用德国在欧洲对抗英法,并企图通过对德国的扶植在欧洲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势力;英国則企图利用德国对抗美国、削弱法国,以维持其傳統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法国则想把波兰作为反苏力量,打算尽量削弱德国,甚至使德国几十年都不能恢复原气。因此,法国对德国提  相似文献   

4.
对德国分裂问题,战后几十年来史学家们撰写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论及,其见解纷纭繁杂,立场各异。总的来看,苏联方面较一致地认为:德国分裂的责任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它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反苏反民主运动的结果。美英等西方国家则多主张:德国分裂的责任在苏联,它是苏联扩张威胁的结果。我国史学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德国的分裂是大国争夺的结果,但在分裂德国的过程中,美国扮演了主谋的角色,应负主要责任。笔者不准备对德国分裂的责任问题多作评判,仅从分析两种制度的对立入手,说明德国分裂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1948-1951年间美国在关贸总协定机制下的对德政策实现了两个主要战略目标:一是利用关贸总协定机制推动和加速德国的分裂,因此,美国在关贸总协定机制下的对德政策就成为其分裂德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竭力将德国西部纳入美国主导下的关贸总协定机制,借以加强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联系以及美国领导下的冷战同盟体系。有鉴于此,美国在关贸总协定机制下的对德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美国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将1947年关贸总协定机制作为推行全球战略和冷战政策的有力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1.含义:势力均衡政策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先后经历了联合抗法(拿破仑战争时期组织反法同盟打败法国)→联合败俄(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法国打败俄国)→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合法俄击败德国)→扶德抑法(“一战”后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从政治、经济方面对德国加以扶植)→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纵容德国法西…  相似文献   

7.
魏玛德国争取恢复大国地位的斗争肖汉森关键词魏玛德国,大国地位,回到西方集团1923年是魏玛德国历史发生转折的一年。此后,魏玛德国从一战后出现的政治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并且经过几年惨淡经营和斗争,重新恢复了昔日大国地位,以欧洲资本主义头等经济大国的实力...  相似文献   

8.
斯特莱斯曼在1923年到1929年期间担任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外交部长,他充分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协约国与苏(俄)联的矛盾,积极推动德国摆脱战败国的屈辱地位,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使德国在1929年重新崛起。斯特莱斯曼的外交策略为德国魏玛共和国恢复大国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宣布"中立"的土耳其政府实际上执行了亲德反苏的政策.大战爆发后签定英法土三国互助条约,明显针对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前夕与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沉重打击苏联;在参加对德作战问题上一再拖延,源于亲德仇苏;战争后期苏联意欲在黑海海峡问题上惩罚土耳其,却适得其反,将其推向西方,对自身利益构成危害.二战期间的苏土紧张关系表明,一国对外政策以国家利益为依据,但以尊重它国利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 30年代 ,国际舞台变幻莫测 ,“山雨欲来风满楼”。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的苏联 ,西方有希特勒德国 ,东方有日本帝国主义 ,德日两国都把侵略苏联定为国策 ,它们在西方民主国家“反苏”的鼓动下 ,蠢蠢欲动。事关国家生死存亡 ,苏联必须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力争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因欧洲局势比远东险恶 ,能否避免两线作战关键在远东采取的政策。为此 ,苏联政府一方面对日采取和平政策 ,加强远东军事力量 ,在东部边境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让日本侵略者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 ,大力援助中国抗战 ,让中国紧紧顶住日本 ,使其无法“…  相似文献   

11.
李凡 《历史教学》2003,15(10):40-44
诺门坎事件是日苏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日本挑起诺门坎事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侵华战争中,对苏联采取以攻为守迫使其放弃对华援助政策,另外借反苏名义换取西方国家继续推行绥靖主义政策.日本在诺门坎事件中遭到惨败,对以后日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日本不得不放弃对苏强硬政策,同时在苏德战争中未敢轻易参加对苏作战.  相似文献   

12.
1981年,苏联对西方发动了一场猛烈而持续的和平攻势。当时,代表美国保守势力的里根上台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下决心改变70年代里美国对苏软弱无能的形象,重新实行对苏强硬政策,大幅度增加军费,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特别是核打击力量,并决定在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战败后,由美苏英法组成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各自占领区推行非军事化政策,在对德国军事工业企业设施进行大规模拆除中,苏联驻德管制机构对德国科学技术人员和德国科技的转移,采取了"自愿强制、为我所用"的做法。这种有选择性的人员和科学技术转移,特别是对火箭制造、飞机制造、原子武器制造及军事造船等技术的转移与利用,对苏联的经济恢复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加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诺门坎事件是日苏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日本挑起诺门坎事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侵华战争中,对苏联采取以攻为守迫使其放弃对华援助政策,另外借反苏名义换取西方国家继续推行绥靖主义政策。日本在诺门坎事件中遭到惨败,对以后日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日本不得不放弃对苏强硬政策,同时在苏德战争中未敢轻易参加对苏作战。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是根本违反帝国主义意顾的。帝国主义总是要利用一切可能、抓住一切机会来反对以至消灭社会主义国家。从苏维埃国家成立的第一天起,美帝国主义就是苏维埃国家的死敌。在帝国主义对苏维埃国家进行的包括武装干涉、柜绝外交上承认、进行反革命颠复活动等一切反革命敌对行动中,美帝国主义都是倡导者、积极参加者和组织者。美帝国主义把德国军国主义当作反苏突击队,假手于德国军国主义妄图消灭苏联的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反  相似文献   

16.
对德政策在战后苏联对外政策中占居重要地位。它不仅涉及苏联与两个德国的关系,而且与整个东西方关系息息相关。对这样一个巨大而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无疑对我们研究当代国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战后苏联对德政策的历史,首先需要了解战后德国问题产生的根源。苏美英三国战时曾就肢解德国的问题进行过多次双边和三边磋商。出于担心德国东山再起,三国在原則上一致同意战后对德国实行肢解,但是在具体肢解方案上存在深刻分歧。雅尔塔会议后,希特勒败局已定,反法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西方盟国对德国重新统一的立场发生了深刻变化,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的统一政策及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面临严峻的考验。经历了第二次柏林危机,联邦德国认识到: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彻底对立是德国重新统一最大的障碍,在统一问题上完全依赖西方盟国的政策不可能实现德国的重新统一,应该采取新的政策。在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冲击下,联邦德国的统一政策和基本外交原则发生了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8.
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是冷战走向缓和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也是东西方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在这次事件中,英国确定并坚持了“鼓励但不干预”的基本原则,也执行了不趁机离间东欧国家与苏联关系、不单独对抗苏联的政策。英国的东欧外交具有比较明显的双重性,即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国的对苏政策,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英国在冷战期间始终保持着与东欧国家的交往,以期从长远促进东欧国家的社会变革。在与东欧国家交往时,英国也十分重视西方联盟的团结。  相似文献   

19.
二战期间,美、苏两国因为"德国问题"已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不同的对德政策理念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矛盾。最终,德国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德国问题"成为冷战爆发的催化剂。探讨冷战起源的德国因素可以揭示出冷战从地区性对抗到全球扩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认清冷战的起源、性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二战期间,美、苏两国因为"德国问题"已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不同的对德政策理念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矛盾。最终,德国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德国问题"成为冷战爆发的催化剂。探讨冷战起源的德国因素可以揭示出冷战从地区性对抗到全球扩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认清冷战的起源、性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