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述截止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简称“网上人大”)已有毕业生近8万人。对于多数毕业生而言,伴随着学历教育的终结,他们将如何开展继续学习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网上人大”开启了“毕业生服务工程”。为了向毕业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与支持服务,“毕业生服务工程”项目组开展了毕业生学习需求调查。  相似文献   

2.
<正>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推动各项促就业政策加快落实,本刊特别刊发“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汇编”,  相似文献   

3.
浅析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与此相应,毕业生体制也逐步由“计划”走入“市场”。毕业生就业工作由“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带动了人们就业观念方方面面的转变,也引发了长期居于毕业生就业工作主导地位的“政府”职责的微妙变化。于是,围绕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4.
国家教委决定1995年进一步加大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改革力度,规定实行招生“并轨”的学校,要配合主管部门尽快落实或完善与此相配套的教学、学籍管理、奖贷学金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招生“并轨”之后,本科生便不再分“公费生”、“委培生”、“自费生”,而统称为“按国家计划招收的学生”,一律缴费上学。“并轨”招生制度的实行,把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推向深入。我国从1982年起就开始实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家教委…  相似文献   

5.
《世界教育信息》2005,(2):11-11
江苏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日前开通了“毕业生视频简历系统”,以多媒体方式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毕业生可将其“在校表现”、“社会工作”、“个人作品”等,通过声音、图像等立体形式,向用人单位进行全方位展示。  相似文献   

6.
共青团山东省委日前发出通知,决定在全省开展“学士后流动站”建设。“学士后流动站”是指专为应届或毕业两年内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的临时和短期的实践和工作机会的基地。各级团组织在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之间做“红娘”,联系一批企事业单位,建立“学士后流动站”,接纳大学毕业生预备就业;各高校团委则建立未实现就业的应届和两年内未就业的毕业生信息库,组织大学毕业生报名参加“学士后流动站”工作。然后,根据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原则,选拔部分毕业生到“学士后流动站”锻炼,为期一年。锻炼期间,用人单位与毕业…  相似文献   

7.
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评价能直接反映高校办学质量水平。文章通过实证调查,对1895位东中西部本科毕业生母校认同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对母校认同皆普遍偏低,具体表现为中部>西部>东部。其中“环境与条件”是制约西部地区高校发展的现实困境,而对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校的母校认同度影响力较弱;“师生关系”对西部地区毕业生母校认同度的影响力小于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学习收获”对东中西部地区的母校认同都不影响。鉴于上述实证结果,文章针对性提出提升母校认同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研究》2006,(5):54-54
经一年试行,长春师范学院决定于今年6月起正式实行毕业生“召回”制。作为东北高校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长春师范学院此举惹来众说纷纭。据了解,长春师范学院这一“召回”制度始于2005届毕业生招聘洽谈会。当时学校向各招聘单位分发“召回承诺书”,承诺写明,两种情况下学校将召回毕业生:一、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存在某方面欠缺;二、毕业生本人发现自身不足愿回校充电。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而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有毕业生个人和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与管理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利用好现有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自198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供需见面”、“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等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不断前进。自2002年国办发19号文件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就业,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传统“主体-客体”模式把毕业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毕业生被当作“加工”的对象,造成毕业生主体地位丧失。主体间性视阈将毕业生从传统“主体-客体”模式中解放出来,恢复了毕业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体间性是对传统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贯彻主体间性思想,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理解原则、差异性原则和教育者主导原则。  相似文献   

12.
校园报道     
我院被山东省人事厅、教育厅表彰为“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本刊讯5月14日,省政府在济南南郊宾馆召开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会上,我院被表彰为“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生处副主任刘宝昌被表彰为“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  相似文献   

13.
王保义 《江苏高教》2000,(1):116-1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已由国家“统分统配”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随着人事制度、招生就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师范就业机制,让师范毕业生走向市场已成为必然。 1.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师范生就业市场化提供政策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毕业生就业政策已由昔日国家“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转变为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落实就业单位”。通过几年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取消“派遣制”,实现“三统一”,即建立科学、统一的毕业生户口、档案、人事管理制度,是深化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毕业生就业管理新机制的关健。  相似文献   

15.
自主择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曹殊 《江苏高教》2002,(1):88-90
本文认为正确认识“自主择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关键,确立毕业生自主择业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核心。文章探讨了“自主择业”的内涵,并提出推动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构建要将“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三级组织架构”,创造“三全”工作氛围;启动“全过程就业指导工程”,把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服务贯穿到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树立“窗口”意识,为毕业生提供周到的就业服务;加强理论研究,探索内在规律.不断创新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初探李光敏重庆交通学院1进行就业指导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原来实行的“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正在被“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所取代,且终将实行“国家政策指导,毕业生自主择业”...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一直都是接收毕业生的主力军,也是国家人才扶持的重点对象。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满足山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曾有过“指令性计划”、“国有大中型企业保证性计划”、“毕业生到山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鼓励政策”等系列保障措施,到山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曾一度是政府和大中专院校关注的热点。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走向市场、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的实际,山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已逐步被毕业生所冷落,他们在毕业生就业难的呼声此起彼伏的今天,却出现接收毕业生…  相似文献   

19.
消息     
大学生求职只求“三险一金”,2005年杭州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火爆,北京高校3月为毕业生找“婆家”签约忙,开学第一课大四学生选修“如何找工作”,总装加大人才战略力度将接收近千地方高校毕业生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势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社会发展、职业岗位变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因素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正在从“精英”走向“大众”。大众化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