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项特殊的认识活动,更是学生在诗意地言说中实现完满人格塑造的过程。可是透过浮华的公开课冷静地审视我们的现实教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成了‘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这一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着,特别是农村中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熊纪涛 《今日教育》2014,(11):18-19
许久以来,我以为古诗词就是用来鉴赏的,只有闲暇和心旷神怡之时才能浅吟朗诵。然而,当我为出版社写完关于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蕈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爱上了诗歌。因为古人写诗大多有着个人身世的倾诉,也有短暂}青境的触发,更有妙手偶得的思悟和神来天赐之笔。诗意并非纯粹的愉悦,而是多种滋味交织后的审美回味。诗意就是将生活和人生当做审美的对象,思考而咏叹。用心地生活,细细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咸,正所谓人生悲欢离合总是情。有了这种认识和体会,看待古诗词的眼光就为之一变,走上了生活写诗的道路:言为心声,诗言志,歌咏情。诗意本来就是生活的滋味。  相似文献   

3.
人生不自由时,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此来追求心灵的洒脱和精神的自由,这是古代诗人们的共同之处。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借寻仙访仙的方式,消释他内心的极度失望和凄凉无奈,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心灵深处的痛楚,以及他为解脱这种困境而做出的不懈的挣扎。  相似文献   

4.
诗意德育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诗意言说的方式,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涵养诗意情怀、发展诗性智慧、形成诗意品质、积淀诗意语言的归真、求善、至美的德育。学生积极人格发展召唤诗意德育,诗意德育也发挥着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的功能。实现这种功能的策略是在生活的诗意中历练学生的积极人格;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元融合的诗意德育体系;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自由精神,促进诗意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我愿意将路也的诗歌与小说对比着来看,从中感受一个复杂的精神世界的展示。它们像光和影一样的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生命中的憧憬与喜悦、失望和痛苦那么完整地表现出来。诗歌是理想的追求,小说是现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在《心灵探寻与乡土诗意》中,作者着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和宁夏作家的创作进行了研究、批评。该书体现了作者"织毛衣"式的治学方式,提出文学对人的精神治疗功能,彰显了文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价值;在观照研究对象时,始终围绕着文学的本体因素展开,着眼于文学本体价值,带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但书中也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活学乐用多活动,享受经典之快乐”及“入情入境融课堂,收获诗意之童年”两方面。切实有效地提出在实践中操作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在快乐诵读中真正收获一个充满诗意的童年。  相似文献   

8.
作为先锋小说和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作家,苏童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细细品味苏童小说的语言,你可以在诗意与梦魇相交织的感受中体会到一种神秘诡异的力量.无论是“枫杨树”系列、“香椿树”系列,还是后来的“红粉”系列,苏童以轻盈细腻的诗意性语言为经,以诡谲怪异的梦魇式语言为纬,在家族、历史故事中穿凿,为自己织就了如蛛网般错杂斑斓的“纸上故乡”,为读者呈现出别样的南方风景.  相似文献   

9.
问:教育的所有内涵无外乎情与智。北京东路小学提出的情智教育。有什么特指吗?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名园、名校、名人是江苏省苏州十中百年历史最简洁的写照。作为一所具有深厚人文积淀的百年老校,曾被誉为最中国的学校的苏州十中,正探寻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完美结合,使学校不仅成为一  相似文献   

12.
诗意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形式,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诗意言说的方式,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学习、工作、生活,从而自健其德的主体化、生活化、审美化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7,(10):57-61
江冰的文艺随笔集《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是一部满溢着睿智和温情的关涉广州的都市言说。它展现了作者随性的诗性感悟和丰富的广州印象,呈现了他的精神探寻、诗意言说和别样情怀,也凸显了他对广州"文化自信"意识的认同与广东文学"本土言说"理念的倡导。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课程改革的产物,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学科,更是一门综合学科,所以,教学时用地理课堂模式教地理知识、用历史课堂模式教历史知识,就偏离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大方向。如何恰当地、准确地把握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解读教材是根本。然而,解读教材首先应该解读课题,从课题之中找寻奥妙。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从题材、主题到叙事手法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文章通过探讨贾平凹最新长篇《山本》的叙事艺术,揭示了贾平凹民间立场的历史叙事的最新特色,并把贾平凹的这种历史叙事的创新置于中国当代乃至历史上的文学叙事视域中去考量,力求彰显贾平凹民间立场的历史叙事的价值和限度。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的教学应立足人丈性的学科定位,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人格养成.借助教学内容中的经典篇章,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走进历史,追随先人的睿智生命、不凡历程.师生一起在文学的诗意空问中感知与体悟人生、社会、历史和世界,逐步完成"精神成人"的过程,寻求一种"诗意地栖居"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藤野先生》中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我的老师》中魏巍对蔡老师的爱戴、《最后一课》中小费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敬佩,既是学生对老师高尚人格、综合素养的崇拜,也是老师对学生成长过程的感染、熏陶和长远影响。我国自古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