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2.
初读杜甫的《登高》,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肃杀苍凉之感,令人心神寂寥,为之一颤。深入细读诗歌文本,笔者领略到诗人诗才之横溢,其独特的构图视角,使人读罢,脑中浮现的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其构图视角从微观到宏观,为我们展示了小范围到大范围视野转换的巧妙及视听震撼,令人感受到一种一隅之清与天地之阔相互掩映的秋之萧瑟荒凉之美妙的同时,又将其视角转回微观,转到诗人自己身上,使人体悟到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感怀身世,感慨际遇,内心悲凉之感的喷薄而出,与秋景之萧瑟荒凉融为一体,倍增伤感之情。诗人如此巧妙运用视角转换,表达出内心挥之不去且无法消解的悲愁哀绪,令人深深佩服诗人才华之横溢,造诣之非凡。  相似文献   

3.
杜甫一生困顿踬踣,而心忧社稷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疾呼呐喊,让人感受到的是诗圣舍已为民的悲壮,而当衰朽残年的杜甫在夔州长江边上出字字顿出“艰难苦恨“时,其悲抑之气又何以堪呢?本文将进行体验剖析。  相似文献   

4.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历来被认为杜甫七律中的压卷之作。其意境辽远空旷,情感抑郁深沉,节奏一咏三叹,形象生动鲜明,不仅体现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而且体现了盛唐诗浑厚雄壮的博  相似文献   

5.
《登高》是杜甫律诗的代表作,写景苍凉阔大,抒情沉郁顿挫,格律精细工整。胡应麟说:精光万丈,力量万钧,为古今言律第一。教学《登高》,要抓住诵读诗句、赏析联想、感悟升华几个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6.
《登高》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 ,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全诗先写登高闻见之景 ,后写登高感触之情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章法细密 ,句句皆律 ,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相似文献   

7.
李洪海  李辉 《语文天地》2012,(15):15-16
一曲《登高》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诗人杜甫那满脸的皱纹,紧锁的眉头,还有那天地之间孤独的背影。《登高》郁结了杜甫太多的悲愁,字字读来都是诗人眼中的泪,心里的血。所以这首诗应细细去读,去感受那颗乱世中漂泊的心,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是杜甫诗集中著名的七言律诗,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作者时  相似文献   

9.
吴振华 《学语文》2006,(1):34-34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深秋。已进入垂暮晚年的杜甫寄寅在四川夔州。夔府孤城位于大江之滨。两岸连峰高耸。峭壁峥嵘。古木苍翠。蓊然森茂。巍峨峭拔、青黑斩削的山体.形如一道坚固的铁门。紧锁大江。江水奔腾撞击,浑灏流转,气象森严。浩荡壮观。重九这天,杜甫带着老病孤愁登上最高峰,面对这雄浑壮阔的秋江景象,他再也没有四年前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样的回乡热情,因为日思夜想的故乡依然沉陷在兵戈动荡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一曲《登高》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诗人杜甫那满脸的皱纹,紧锁的眉头,还有那天地之间孤独的背影。《登高》郁结了杜甫太多的悲愁,字字读来都是诗人眼中的泪,心里的血。所以这首诗应细细去读,去感受那颗乱世中漂泊的心,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是杜甫大历十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景,倾诉了诗人天涯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此诗写景意象鲜明,境界开阔,抒情深沉悲壮。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此诗的最大特点。前四句写登高所见。首联诗人选取了形象鲜明的六种意象,描绘了一  相似文献   

12.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杜甫《登高》从自身身世、国家时局的角度入手,写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还从内容上、风格上,肯定了杜甫抒情诗的悲凉、雄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如德国哲学家荷尔德林所说:“诗歌把人统一到一起的方式与游戏不同;当它是真实的并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他把人们统一在一起,带着所有纷繁复杂的苦难、幸福、追求、希冀以及恐惧.带着他们所有的观点和谬误、全部的美德和理念,带着他们中的一切伟大与渺小,不断聚合成一个生动的、有千万个分支的、内在的整体,因为恰恰这个整体才是诗歌本身”。  相似文献   

15.
陈文 《学语文》2020,(6):82-83
诗歌之美,在于韵律之美,在于语言之美,在于字句之美,在于情感之美。在线上教学中,大胆尝试回归文本,体会杜甫《登高》中"一字一顿,一字一血泪"伤己又悲国,壮志难酬又忧国忧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而感知已在衰败的大唐及杜甫凋零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正如德国哲学家荷尔德林所说:诗歌把人统一到一起的方式与游戏不同;当它是真实的并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他把人们统一在一起,带着所有纷繁复杂的苦难、幸福、追求、希冀以及恐惧,带着他们所有的观点和谬误、全部的美德和理念,带着他们中的一切伟大与渺小,不断聚合成  相似文献   

17.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乘舟东下夔州。其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回纥经常犯边,地方割据势力的争斗也愈演愈烈,时局颇不太平。代宗大历二年(767)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百病缠身,耳聋齿落,年已56岁的杜甫独自登上长江边上的一座高山,面对汹涌奔腾的长江水,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千古名作《登高》。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写眼前具体景物。作者选择了“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六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每种景物后边加了一个形容词,十分准确地写出夔州清秋独…  相似文献   

18.
<正>他多么渺小,相对于他的诗歌;他的生平捉襟见肘,像他的生活,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褴褛的形象,叫无忧者发愁,痛苦者坚强。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让他平凡,他的日子像白米,每粒都是艰难。汉语的灵魂要寻找恰当的载体,而这个流亡者正是它安稳的家。历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战争若知道他,定会停止干戈;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黄灿然)  相似文献   

19.
伟大诗人杜甫以现实主义诗歌享誉盛唐,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是诗人的良知。而这位伟大的诗人又是不幸的,他一生漂泊不定,生活艰难,尤其晚年的名作《登高》更是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而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七言律诗《登高》作于大历二年 ( 767年 )秋。当时的杜甫正卧病在地处长江之滨的蘷州。此时,诗人处境十分困难: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病痛,时局的艰难,给诗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他支撑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天涯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学习和掌握这首诗的重点是赏析意境,领会诗人通过融情入景,因景抒情来抒发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