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体现了马克思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它在对历史上自由观的超越和扬弃中,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马克思对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是马克思思想演变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2.
重估传统     
传统作为文化的积淀和生成,构成人的文化坐标。理解“传统”有两种可能的视野:在本体论意义上,传统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特定存在方式,可称之为“文化传统”;在知识论意义上,传统则充当被变革、被超越的对象,可称之为“传统文化”。对文化传统的自觉捍卫,其意义已超出了保守与激进之争。轻蔑传统,终将被历史所轻蔑。  相似文献   

3.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人格上表现出一种“狂颠”的特征,其狂颠人格经历了一个由“人”之狂颠到“仙”之狂颠的演变过程。这一人格的演变是王重阳自觉的宗教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是王重阳审美人格的形成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王重阳实现了从与现实社会相对立到对现实社会的超越.达到了与道合一的自由逍遥的审美人生境界。通过王重阳“狂颠”人格与魏晋名士“狂放”人格的比较,可以看出宗教实践对于审美人格建构的独特意义及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萌发着人的意义世界中的自由解放精神和从内心的精神自由到社会的现实自由的实践追求,萌发着自由哲学的世界儿和世界的自由哲学化,即全人类的自由解放的崇高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宣言,是马克思学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对魏延这一悲剧人物作文化背景下的反思入手,认为作者在封建文化传统的禁锢之下对政治伦理和道德伦理的自觉维护,不仅是形成魏延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更是《三国演义》无法超越的文化局限,这种文化倾向导致了作品文化意义上的消极化:扩张人伦关系,对抗现实实存性,剥夺人的个性自由,否定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6.
以弗洛姆的“自由”理论体系为切入点,根据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定义,将《盲刺客》中爱丽丝和劳拉划分为被资产阶级物化的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中,爱丽丝作为无产阶级代表,对自由的态度从“逃避”到“追求”的转变。分析她在大时代背景下从消极逃避到积极追寻自由的自我觉醒原因,并得出结论:为了逃避自由而向权威趋同和依附,尽管可以获得归属感,但也意味着自我的消亡,只有积极地追求自由,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体独立完整,塑造健康人生。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从人类存在的第—步起就开始追求的一个生命起点,同时,作为人类历史生命发展的最终理想,它又具有最后终点的意义。人类的生活,人类从动物界的脱离,是从超越自然环境的束缚,把自己本身当作自由的主体加以解放的行动开始的。”([日本]柳田谦十朗《自由的哲学》)是的,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们就在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着一种自由的生命,只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自由”是一个古老而又常说常新的话题,可以这样说,人类以追求自由作为自己生命的起点。又以实现自由作为自己生命的终点。所以,有人说,…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五四”新诗运动的中国现代诗歌在迄今80年的发展中,突出地显示了两个方面的追求:一是追求以现代口语表现新的时代精神的革命性即现代性;一是追求现代诗歌格言、形式之灵活自由与优美、和谐的完美统一。仅就追求现代诗歌语言形式之灵活自由与优美、和谐的完美统一而言,就走过了非常曲折的道路。但中国现代诗歌的格律化,乃是现代诗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其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这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反复过程,现  相似文献   

9.
不可否认,自由永远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超越有限和必然,走向无限和自由的历史。作为一位时刻忧虑着人类命运的哲学家,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也成为了马克思哲  相似文献   

10.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但是马克思哲学所揭示的深刻的历史规律,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的价值理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主题,深入地论述了九个哲学观点:社会发展的三形态说;资本对发展生产力、扩大交往范围、增加自由时间的伟大文明作用;劳动性质的演变;自由时间的意义;财富尺度的演变;科学是生产力;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社会性质分析,人的需要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维度分析,指出了黑格尔对劳动本质观念理解的扭曲性、遮蔽性。在分析与批判黑格尔劳动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超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确立了现实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个人,从生存论视角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确立了“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生存论原则。马克思从生存论意义上回归了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存论转向。从生存论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予以解读,不仅赋予了马克思哲学以新的血液和生命,而且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能够超越其他现代性理论的决定性力量正是来自于生存论。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溯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直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可上溯到英法近代哲学以至更远。自由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争自由的历史。从苏格拉底到费希特和黑格尔;还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这些人的对于自由的不同认知成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热烈地追求自由,激烈地反对专削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及整个西方哲学崇尚自由的传统。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但是马克思哲学所揭示的深刻的历史规律,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的重要思想,常被西方学者批评为"抽象"、"先验"和"非科学"的"费尔巴哈主义人本主义"。事实上,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并不存在"费尔巴哈阶段",把"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正是马克思完全超越主观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地方,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劳动历史地位的科学抽象。同时,"劳动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并不冲突,"劳动类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关系总和"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人本质理论,二者从不同角度规定了人的本质,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溯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直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可上溯到英法近代哲学以至更远。自由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争自由的历史。从苏格拉底到费希特和黑格尔;还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这些人的对于自由的不同认知成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热烈地追求自由,激烈地反对专削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及整个西方哲学崇尚自由的传统。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但是马克思哲学所揭示的深刻的历史规律,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自由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关键性作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作出了“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和“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的科学论断,从而使劳动成为新唯物主义自由观的奠基石。与此紧密相连,《手稿》中的自由理论成为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的真正起源地,成为马克思所进行的自由观上革命性变革的起点和马克思对自由之谜作出科学解答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自由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教育的领域是自由的领域。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即对自由的自觉追求;在终极意义上,教育即自由。一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谈到自由,我们就同资产阶级自由化挂起钩来。有些论者为了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自由观,竭力强调自由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实际上贬低了自由问题的意义并扭曲了自由的真义。的确,手段和目的只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场合下,自由可以是手段。但是,自由不仅仅是手段。如果说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那么,自由恰恰就是这个目的本身。马克思之所以把共产主义看作是最合理的社会形式,正是因为它是一切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及其唯一现实的社会形式。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是极为深刻的。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自由与现实的人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人的自我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绘画美学经历了从尚形到传神,再到形与神的统一,从而达到其最高层次意境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不渗透着画家对于自由生命的不断追求,从最初的感性生命的满足,到对精神生命的自觉追求,再到感性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从而达到自由生命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儒家修身理论的现代转化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现代转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它要求人们在批判地继承儒家传统修身思想的基础上。自觉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促使行为方式科学化,对培育和谐社会的“精神气质”和更新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意识范式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意义上回答了现代人“应当怎样生活、为什么这样生活”的问题。具体来说,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现代转化向度体现在:目标上由强调维护社会秩序到追寻自由个性,路径上由依赖“内求诸己”的抽象活动到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功能上从片面求善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取向上从义高于利到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教育思想与卢梭教育思想之间存在着继承又超越的关系,这种关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目的上,马克思继承了卢梭提出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的观点,但在对人的理解上,马克思实现了从卢梭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超越;二是在教育理念上,马克思继承了卢梭所提出的人的自然发展观,但又把卢梭的个人自然发展观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