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少标点生歧义 古代没有系统的标点符号,诵读全凭语感,由于停顿不同而造成不同理解的有趣故事倒有不少。有一位东村的私塾老师,他教学生念《大学》里的这几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却读成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老师念完这段就惊叫一声,怎么少了个“得”字?西村也有一位老师,他又有另一种教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相似文献   

2.
先把对"智慧"的追求放下吧!不放下又能如何?因为条条大路似乎都无法通向罗马。是的,我也只能放下,不是因为自觉而是起于自馁。真放下了,心反而平静多了。对!静下心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相似文献   

3.
知止 宁静     
一些学校的教室里,在黑板的上方,通常写有一红色的“静”字,以提醒同学们学习时要“静”。 倡导学时要“静”,古已有之。《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相似文献   

4.
马莉 《甘肃教育》2022,(24):127-128
<正>12岁至15岁的初中生有自己的年龄特点:他们想独立却又离不开父母的照顾,想在学习上专心却又非常在意周围同伴的评价,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静下心来,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家庭成员关系等帮助其平静地度过躁动的青春期。《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初中班主任更需要打开“心”门,静下心来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言行,  相似文献   

5.
李兰 《中学生百科》2014,(26):39-40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课文选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相似文献   

6.
大学之道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相似文献   

7.
<正>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  相似文献   

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知止,即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亲民”就是使天卞的人革旧更新,“亲”即“新”;“止于至善”就是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学亦有其当止之境,这当止之境就是语文教学的“本”。  相似文献   

9.
曾先林  陈霞 《四川教育》2020,(12):19-19
新冠肺炎疫情,成了阻挡师生重返校园的障碍。“学”不能停,“课”怎么上?学习内容(课程)如何安排?教学评价如何实施?有人迷茫失措,有人焦躁不安。在任何灾难与困境中,我们都能看到教育应有的状态——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下来读书,静下来思考,静下来面对,静下来担当,静下来勇敢前行。  相似文献   

10.
益智冲浪     
《中等职业教育》2004,(15):38-38
谁读得对有这么一段文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阿红每天诵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却怎么也不解其意,尤其是最后那个尾巴“得”字,更是画蛇添足,使他摸不着头脑。小强也觉奇怪,他也是觉得后面那个“得”字拗口,且整个句子即使没有那个“得”也读不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牟尼自知滑稽,摸着后脑勺笑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的见解,不仅他的子孙可以从中获得教益,就是今天我们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细细品味,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慈爱之语的家训。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德”是做人之根基,诸葛亮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了首位,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如何才能“立德”呢芽答案是“静”与“俭”。曾子在所著《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思想清静,然…  相似文献   

12.
<正>熊培云曾经说过:“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然浮世喧嚣,纷纷扰扰,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已经成为广大青年的心声。《大学》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虑,虑而后能得。”我们当于安静处,专注于提升自己,让心灵放松,让智慧沉淀,擘画未来,助力自我成长。“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世间熙攘,霄壤嬗变,当寻一方安静处,放松心灵。  相似文献   

13.
"剪纸"这项古老、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活动,需要操作者定、静、安、虑、得.电教媒体所具备的生动、形象、信息刺激强、时空宽广等特点,其在剪纸课堂中适时、适当、适度地介入,凸显了传统教育学方式所不能,将课堂带入了一个全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就是让课堂有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的确,张弛有度、动静相生正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教学辩证法。其实,学汉语最重要的就是默读,默读绝不只是不出声的读,而是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默读中的静谧恰恰是动态的生成过程。“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只有在这种静读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像才能自由放飞,个性解读才能生成,我们所期待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不是一句空…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五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有:“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文注释是这样说的:“【而后喻】(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细读原文,这条注释是不大符合文意的。我的理解是:“困于心,衡于虑”也好,“征于色,发于声”也好,都说的是一个人的一回事。那就是:人必须经过“困于心,衡于虑”、“征于  相似文献   

16.
猪王     
你想出门,一定得拉上猪王。因为我们常唱:"好大一颗树,绿色的祝福。"这只猪也能给你"绿色的祝福"。猪后面还要加一个"王",那是他姓王,这名字配他再合适不过了。  相似文献   

17.
教室里的空气凝住了,静得仿佛连我们的呼吸声都能听得见。嘘,别吵吵,我们的郑老师正在表演他的特异功能——耳朵"识"字呢。看着郑老师胸有成竹的样子,我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我  相似文献   

18.
一、《孟子》两章《孟子》两章中有以下一句话: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本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注释是: 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我认为这么解释,不合作者的原意。作者分明写道:“人……然后能改……而后作……而后喻”。可见,整个句子的主语是“人”。因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主语理应也是“人”(承上省  相似文献   

19.
冯象 《课外阅读》2012,(16):19-22
一理想的大学该是什么样子?星期天突然想到。星期天早晨,有我最喜欢的NPR(全美公共电台)主持人丽安.汉森的节目。吃完早饭,举哑铃的时候,丽安就笑盈盈地请来顶呱呱的谜语大王威尔.肖茨,让我猜15分钟字谜。威尔是当得上一个"顶"字的。据维基百科介绍,他拥有我们这个星球上唯一的"谜语学"(enigmatology)学位,前无古人——但愿别后无来者!威尔的故事,得从1974年他进印地安纳大学(简称印大)  相似文献   

20.
正"静由心生",人定而能静,静而能安,安而能思,思而能慧。低年级的学生共同特点就是"天生好动",如何让他们从"天性动"中提炼出"内心静"的品质并养成习惯,让"恬静"文化成为班级文化?我一直在静心探索着......一、潜心学习(一)朗朗书声,美妙晨读孩子们初入学时,早晨来学校后,大部分不是在教室里大声喧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