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已作为一项根本制度被确立.这反映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指导地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要在具体实践中更好地践行这一制度,使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最大效力,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哲学底蕴、政治经济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指向三大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2.
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上升到根本制度,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丰富的实践依据.这个根本制度的确立是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我党意识形态工作和苏共亡党亡国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有效解决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需要.坚持这一根本制度,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强制性和...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密不可分.因此,围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的经验,对于自觉抵制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错误思潮,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重要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解决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讲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5.
今天论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必要性,要结合实践环境的变化和党的理论创新,把“何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即内涵问题)的研究,同“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即必要性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亦即首先得厘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指导地位”三个基本概念,才能既抵制“淡化意识形态”、“去意识形态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思潮,又避免“强化意识形态阶级斗争”、“泛意识形态化”和“意识形态一元化”的倾向,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制度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坚持这一根本制度,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持与发展,也是新时代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各类矛盾与冲突依然存在,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与渗透并没有停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需要建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长效机制、健全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责任制、构筑线上线下的坚强阵地、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育人格局,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在理论上明确"指导"、"占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等概念的内涵与表征。为了坚持这种指导地位,需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问题,明确这种指导地位的实际情况,既积极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又注意意识形态领域之外社会实践成效的强大支撑。  相似文献   

8.
当前,多元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为了应对多元化的冲击,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效果,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丰富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方面不可动摇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此作了重申,并把它作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首要前提和内容.2003年12月,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又提出,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三个"着眼于",其中第一个就是"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和精神,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坚决贯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不可置疑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及中国特殊的文化视野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属于指导地位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虽然当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西方思想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进行了丰富之后,其在生活和政治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明显。而现代经济和信息的发展使得国人更多地注意到西方先进国家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上的强势,致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呈现边缘化危机。因此,保护和继续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就需要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从而针对现状对其进行有效地维护。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传入中国并成为20世纪中国伦理文化的主潮是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在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三大伦理思想成果,并成功地实现了从政治化革命性的伦理思想向经济型建设性的伦理思想、从经济型建设性的伦理思想向社会型发展性的伦理思想的两大历史性转换。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使中国人民的伦理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也使中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从此。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人民成为伦理主体和核心的观念、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开放视野、与时俱进推动新道德不断进步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大趋势,引领着中国道德观念变革的潮流,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伦理文化的支撑和道义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与本质,论证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自觉维护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与谬论作斗争,对社会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5.
进入网络时代,信息的网络化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巩固带来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对此,我们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整合引导非主流意识形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创新内容和传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性;坚持硬性引导和软性引导相结合,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居于中国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注重党的哲学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哲学依据,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加强党的哲学建设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加强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育。必须加强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的自觉性,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必须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7.
后工业社会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新的阶段,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实践的改变,同时也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挑战。针对挑战,我们从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对传播媒介的引导和理论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探讨我国的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治"本土资源论"的论证逻辑存在着固有的缺陷,这种缺陷使其对于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意义大为降低.必须从马克思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的关系理论出发,对法治"本土资源论"进行补充,为中国法治发展的理想图景寻找判准.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后,高校党的理论建设和组织建设应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理论创新,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行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20.
邓涛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4):20-23,82
1919年,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表明其既是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也是最早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先驱。他在1924年出版的《史学要论》,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之作。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最早的思考者也是李大钊。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北京和北方地区建党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培养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批建党、建军、建国和社会主义建设英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