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锋文学"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明情境"相结合的产物,残雪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就深深地受到荒诞派文学的影响。比较《公牛》、《旷野里》等文本和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可以透视残雪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术层面"的学习和吸纳。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自五四时期的兼容现代派文学因素 ,2 0年代中期的与现代派文学互相渗透 ,到 30年代各自在相互疏离中走向成熟 ,直到 4 0年代由新浪漫派小说推进了与现代派文学的融合等 ,其发展过程相当程度地受到在西方相继出现的这两种思潮在中国的共时性影响。同时 ,中国浪漫主义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很容易循内面表现的原则深入到人的潜意识 ,从而走向现代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借鉴现代派诗的意象艺术和现代派小说的直觉表现 ,因意象艺术和直觉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它们成为连接浪漫主义与现代派文学的艺术媒介 ,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民族特色 ,即它是开放性的 ,比西方浪漫主义调子低沉 ,它与现代派文学的边界有点模糊。这些促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在 2 0年代末、4 0年代和80年代中后期三次向现代派文学分流。最后一次分流是在新时期初浪漫主义短暂回归后 ,人们因信仰危机开始反思个体存在的意义 ,体验到荒谬感 ,从而使浪漫主义超越了自身而整体性地汇入了现代派文学潮流中 ,作为思潮的浪漫主义至此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80年代末,文学批评界曾对中国现代派文学的真伪问题有过热烈的争辩.由于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是以西方现代派为样本和典范的,批评界对之进行"真伪"之辩也就在所难免.批评界对现代派真伪的辩驳,既流露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强烈诉求,又隐含着来自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伪现代派"的讨论有助干纠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展中的偏颇和混乱状况,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走向具有积极的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文是有关西方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的译介和接受的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是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文艺政策、本土创作现状密切相关。论文以翔实的资料,通过梳理西方现代派文学从“文革”后艰难地冲破禁区,到80年代大量地引进,总结了8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译介的特征,并深入分析了8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语境与现代派文学的接受之间占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从建国之初到七十年代末,西方现代派在我国遭到了全面的拒绝,这本质上不是艺术形式而是意识形态的拒绝。在新时期之初,王蒙以其“意识流”小说推动了艺术形式和文学观念的解放。八十年代中期,中国青年一代小说家对西方现代派采取全面的主动性借鉴姿态,形成了以马原为代表的形式革命,以刘索拉为代表的反抗主流文化和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三大文学集团,并确立了文学上的多元化局面。九十年代后,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不再具有推动思潮形成的力度,但已渗透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一切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方面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提出了新见解:一、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非理性主义”是对传统理性的重新审视与批判;二、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整体特征是:悲观厌世,荒诞与变形,重于创造,工于形式,向内转,重主观;三、西方现代派文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派诗人 ,从早期的波德莱尔、魏尔仑 ,到后期的庞德、艾略特 ,对法兰西、欧美乃至全世界的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二十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兴起后 ,大批有志青年远渡重洋 ,学习西方文化 ,把西方现代思潮和现代诗艺介绍到中国 ,并大胆进行创作实践 ,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从内容到形式西化的特点 ,这在诗坛三大派代表人物 ,即新月派徐志摩、象征派李金发和开一代新诗风的戴望舒的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李金发师承波德莱尔、魏尔仑 ,而徐志摩的创作发展过程几乎就是一个中国诗人自觉吸纳西方现代诗艺使创作走向成熟的代表过程 ,戴望舒…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考察角度,反思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密切联系。集中分析比较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家借鉴西方新文艺思潮(观念、方法、技巧)的成败得失,指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构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文章并着眼于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化”现象与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多元化”现象的内在联系,对片面强调两次“崛起”和“冲击波”之差异的观点提出了异议。文章最后认为,新时期文学应立足于中国自己的生活基础上,有批判地和有创造性地借鉴西方的东西,创造出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的文化视野,透视西方文艺思潮在东方古老的诗国引起的回响。对我国“五四”新文学以来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国同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与世界性特质,作出系统论述。说明中国现代派文学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0.
文论界有学者把西方现代派文学反现代性、反理性、反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现代性视为普适性的标准 ,用以规范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应当根据文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特有的审美关系 ,赋予中国当代文学以审美现代性的新内涵。就批判性的审美精神而言 ,中国当代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虽有共通性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无视这种异质性 ,势必导致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方向的误导  相似文献   

11.
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主要包括"英美新批评派"研究、英美诗歌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等。其特点一是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二是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三是穷本溯源,"刨根问底";四是注重比较。其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与表现技巧等;二是"对我们了解现代西方社会的矛盾和西方一部分人的心理有很大的认识价值";三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整个西方文学的理解;四是有助于在借鉴外国文学的同时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写作过程及其转型清晰地显示了中国先锋派文学的走势,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中国新时期文学对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思索、改进的过程。而这个转变的原因既有作家自身的不断调整修正,也有读者反应批评的约束作用,更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功能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现代派文学都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五四”时期,大陆的新文学家就开始了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认知和实践;台湾现代派文学的步伐稍慢,始于50年代初,兴旺于60年代。它们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纳入新潮,体现了与世界同步并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本文对海峡两岸现代派文学的异同作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4.
论通过对新时期学中现代派思潮的梳理,探讨了中国作家如何在兼收并蓄西方现代派学的实践中融入中国古典学的修养,以及积累的一些“具有中国化意蕴的现代派学”的成功经验,初步论证了中国现代派学思潮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对形式的热衷,与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大量译介紧密相关.出于规避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非理性成分的考量,一些作家对其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剔除,从内容中“剥离”出形式,“成功”地将现代派的创作技巧移植到中国文学中来,从而解构了定为一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使文学创作出现了.多元化.但是,由此带来的“技巧崇拜”或日“技术主义”,也导致了中国的现代主义只注重技巧的操练,而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精神,同时又屏蔽掉了对社会现实的有效关切.  相似文献   

16.
西方非理性主义是渗透于现代西方社会各个领域并给以深刻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是一种完整严密的哲学体系,而是一个广泛的思潮。以寻找自我、确定自我、体验自我和欣赏自我为创作主题的现代派文学,揭示了现代派文学指导思想的走向,同时也表现了现代派作家们在“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上探讨新的人生观,恰恰与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不谋而合。本文就现代派文学中的各种流派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非理性主义与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批评派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论中的重要派别之一。新时期,我国学术界展开了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比较诗学研究,研究者最初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文心雕龙》、明清小说评点与新批评派的比较诗学研究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结束了长期在中学否定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承认了独立的人性,承认西方现代派对文学观念和文学手段革新。当代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社会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传统农业社会急剧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西方国家一百多年前出  相似文献   

19.
非理性主义思潮孕育了西方现代派文学。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建构的根据,非理性主义的直觉感悟成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最基本的认识方法,非理性主义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价值取向成了现代主义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探索世界超验本体的真,揭示生命个体心灵奥秘,展现世界普遍永恒的意义成为西方现代主义论在理论上的逻辑起点,由此确定了西方现代主义各流派的审美价值取向。西方现代主义提出文学是对世界的再创造而不是对现实的模拟和再现。  相似文献   

20.
西方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派别之一,它的产生基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挖掘,承载着对人的本真思想的探讨、对意识深层的揭示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和感知。它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实践着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中国新时期作家对意识流小说的接受同样基于对人的认识、对特定时期人的观念不断提升的前提。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相对西方意识流文学而言是一种时空上的错位与审美观念上的应合。自此,当代文学的叙事艺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核心是从对外部事物的描写转向内部世界的探讨;当代文学的创作视点也从此真正走进“人”这一文学创作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