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33年发生的福建事变以反蒋抗日相号召,但并没有得到代表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体如《申报》、《大公报》以及《东方杂志》等的认同和支持,然而非主流媒体却对福建事变持赞成和支持态度。虽然舆论对国民政府相当不满,但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被视为带有分裂意味的福建方面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意味着福建方面将不可避免地失败。  相似文献   

2.
1933年11月发生的福建事变,树起抗日反蒋的旗帜,建立了福建人民政府,这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第三党在福建事变前后做了大量的工作.福建人民政府的宣言与第三党的政纲一脉相承。福建事变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也与第三党的平民政权主张有内在的联系。再一次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第三党的中间道路是走不通的。  相似文献   

3.
西安事变中 ,全国人民对事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三类群众团体对西安事变存在截然不同的态度 ,他们各自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中,全国人民对事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三类群众团体对西安事变存在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各自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1933年发生的福建事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福建事变虽然发生在省会福州,但它始终以闽西南为战略腹地。十九路军指挥部、龙汀省政府设置在漳州,参与闽变的第三党人集结于漳州,“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良运动在闽西施行。福建事变与闽西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34年1月,福建人民政府在蒋介石的分化和优势兵力攻击下失败。  相似文献   

6.
孔祥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在西安事变期间,他代理行政院长,参与国民党中央关于处理事变的每一重要方针的策划与制定。他的态度,对于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起着相当的作用。认真分析孔祥熙在事变期间的言行,对了解国民党政府所采取的方针,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皖南事变的妥善解决,除了诸多的国内因素外,尚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国际因素。事变爆发后,苏美英三国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出发,对蒋介石政府从政治、经济、外交、舆论方面施加压力,迫使南京政府的军事反共政策由强硬走向缓和;同时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共的军事反击策略亦持反对态度。最终使得皖南事变得以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8.
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革命遭到了重大的损失。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十九路军发动了“福建事变”,出现了粉碎第五次反革命“围剿”的有利条件,可是被左倾错误领导断送了。我党对“福建事变”错误的政策和策略,是王明左倾错误的一个典型表现。回顾这段历史,对我们认清左倾错误的危害,吸取其教训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福建事变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造成该事变迅速失败和19路军瓦解的因素很多,其中19路军统帅蔡廷锴的决策失误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一二八事变到八一三事变,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妥协退让转变为抗日。同样是淞沪抗战,为什么蒋介石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福建与台湾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舞台。“九一八”事变后,在“树立科学的文化”“致力地方的历史”等学术语境影响下,福建协和大学福建文化研究会创办、出版学术刊物《福建文化》,传播海洋物质文明、海疆管理机制、海洋人文思想、海洋精神品格,建构海洋文化认同,培植民族自信力;并通过田野调查、公开讲演、学社沙龙、乡村服务等公共传播渠道拓展海洋文化知识的社会影响。其所倡导实践的“历史的眼光” “科学精神”“分而为之”的学术传播理念,为中国海洋文化“科学化”进程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救亡图存视域下审视近代中国的社会运动,可以发现,凡是民众觉醒得越坚决、越彻底,民众的觉悟程度越高,运动则越容易成功;反之则大多不能摆脱彻底失败或部分失败的结局。而考之民众觉醒的整个历程,华北事变所起的作用巨大。就华北事变时期的民众觉醒的促发因子而言,于外主要有两个:一是日本对华北的逐步侵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步步妥协,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对民众的启蒙影响;于内则主要在于民众亲身的亡家之痛与亡国之患,以及对华北时局的深刻体认,也即民众的真正觉醒是其自身认识升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国民党内部也爆发了反蒋事变,内外局势错综复杂。中央苏区被破坏后,国民党继续"清剿"南方的红军游击队,福建各游击区彼此隔离且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在艰难的环境下,红军游击队根据形势不断改变番号,并将此作为一种政治宣传手段,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继续革命。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通过北伐战争,北洋军政府被推翻。期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期间的中外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摩擦不断。1927年3月24日,发生了"南京事件",亦称"南京慘案"。事件发生之后,中美两国在长达一年的交涉中,不断逐渐调整双方关系。"南京事件"对中美两国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蒋介石亲美外交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末至七七事变期间,日本对华扩大侵略。《东方杂志》分析了日本侵华的经济因素和国际情势,呼吁当局对日经济绝交,当战则战,国内各派应当团结对外。这是在民族危亡下,有识之士申诉的救国主张,是一种高调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迹是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关键。在这一事件中,张学良以他特殊的地位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人物。本文试图对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的思想转变,特别是他发动西安事为和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巨大贡献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舞龙运动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对福建省第六届与第七届农运会舞龙运动比赛的比赛规模、裁判员队伍结构、项目设置、比赛完成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农运会舞龙运动比赛的比赛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项目设置趋于完整;比赛套路及动作难度完成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裁判员结构出现两极分化,后备人员不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东北救亡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由东北爱国民主人士、流亡民众、东北军爱国官兵共同发起的抗日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以宣传抗日爱国、支援东北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统战性质的救亡团体,直接参与和协助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进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场运动汇入全国抗战的洪流,为推动全面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东北救亡运动谱写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史、中国抗战史的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19.
面对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首先确定了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危机应对的价值取向;启动了危机应对的机制,对内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制,统一了全党认识,对外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更多更强的抗战力量;最后实施了正确的权力前移策略,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西安斡旋,成功地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之成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危机应对的成功范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危机应对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20.
重点调查福建泉州回族郭氏家族和丁氏家族,以及台湾蓝氏家族的妈祖信仰,叙述现状并追溯其历史。指出研究闽台少数民族崇拜妈祖现象,对认识文化的超越与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以及对深化南中国区域文化变迁史的整体考察等方面皆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