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新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里,通过科学、有序的教学活动,使数学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地运行,以期获得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效果不理想,这是当前中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扭转现状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遵循这种理念,彻底变革课堂教学,让出讲台,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变教为学,变听为讲,教师不见自我,采用自主、合作、互助的学习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学习自信,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大面积提升了教学质量.现将本人的一些教学心得综述如下,供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3.
米丰婷 《考试周刊》2014,(74):66-67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想学数学、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作者谈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培养学生的数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已经成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数学开放题相对于传统的封闭试题来说具有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的特点,可能有多种解法.适当地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能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的永恒追求。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追寻着一种平衡,那就是,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有效、有序的教学组织活动,让那些能力和认知各不相同的学生真正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1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领悟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超越于传统的诸多新课程理念,如目标多元、尊重差异、重视过程、讲求合作、关注体验等,得到了教师们的积极响应,也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时间紧蹙,一节课45分钟不够用,到最后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教学内容繁杂,结构散乱,重点不清,目标不明,缺乏应有的层次和教学节奏;教学调控不力,缺乏灵动;教学效果低下,饱满、臃肿中显现出肤浅,教者教得辛苦,学者学得疲惫……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数学应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认识规划的思考.这一教学理念促使我们对现行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尽可能避免那种不顾学生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的个性差异,致使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现象.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学理念,即人人数学观.它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使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就要求教师具有分层的意识:即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速度、方法、效果都应因人而异,尽可能地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实现数学教学的最优化.在高三的数学复习教学中,要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对话式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本文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角度谈谈在高三数学复习中分层意识的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以后,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如在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二章中,多次要求利用几何画板对圆锥曲线中的定义、定理、结论进行展示和验证.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高考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同时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通过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本文对问题情境教学理解如下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数 学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在教学过程 中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等进行培养。互动教 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进 行培养,有利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综合目标。基于此,本文对 互动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 探究,以期为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教学.指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学必须体现“教”和“学”的双边性。“教”必须与“学”相适应.“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应当相互适应。教学过程是以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相互适应和把知识、能力、人格转化给学生为特征的运动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了建构“课堂教学生态”的问题.建构合乎新课程理念的、有较高实效性的化学课堂教学生态,应该成为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经过几年的努力,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已经普遍推开且卓有成效,创新教育已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已成为热点问题.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二者能很好的结合,真正的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为此,我对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与学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课堂的教学方法、手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如何更新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新课程的总体目标.要实现这些理念并达到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就必须首先要认真思考“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学生应该摆在什么样的地位”这一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志平 《考试周刊》2010,(21):86-86
新课程标准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标准,课堂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把握激发学生兴趣的三个环节即导中设趣、教中激趣、练中生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2004年开始,各省陆续加入了高中数学新课改行列.实验区的一线老师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思路,大胆地进行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呈现出许多新颖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验的省区中,发现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数学教师.现把主要问题归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已有一段时间,我们终于从一个新课程的旁观者成为一个"初识庐山真面目"的亲历者.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感到学习数学并不快乐.究其原因,问题在于我们教学本身.当笔者翻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  相似文献   

18.
赵小明 《考试周刊》2014,(28):69-70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注重开发高中生的智慧和潜能,重视高中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要唤起高中生的主体意识,发展高中生的主动精神,促进他们活泼、快乐地成长。在作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需要给予高中生充分的自主,以发展高中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数学素质为根本目的。本文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现自主化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变教为学 变听为讲 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效果不理想,这是当前中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扭转现状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发现中学,在探索中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同时,心理学也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创设问题情境恰好满足了学生这一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