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常敏 《青年记者》2009,(12):65-66
DV(Digital Video)即“数码视频摄像机”,其诞生之初仅仅是为了家庭录像时获得更高的质量,但伴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DV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电视新闻手段。  相似文献   

2.
DV(Digital Video)即"数码视频摄像机",其诞生之初仅仅是为了家庭录像时获得更高的质量,但伴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DV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电视新闻手段.  相似文献   

3.
刘文莉 《新闻前哨》2009,(8):102-102
DV新闻是由普通百姓用手中的DV将发生在身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拍摄下来,再送交电视媒体编辑播发的新闻。DV新闻以其真实感、原生态、鲜活性、新奇性等特点受到了受众的欢迎:同时,DV新闻大大降低了电视新闻的运作成本.丰富了电视新闻的片源,解决了电视台尤其是基层电视台经费不足、人员不足、选题单一等问题,受到了电视台欢迎。但DV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发生时,在成都附近青城山游览的外籍教师秘鲁人约翰·达卡尔用手中的DV拍下了地震发生时的画面,使我们看到了地震来临的突然与可怕.职业记者无法拍摄到的画面使我们看到了DV的作用和力量.虽然在中国的职业标准目录上找不到DV的影子,但DV使用者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大量的DV新闻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丰富甚至支撑了民生新闻栏目,使电视新闻的采编播流程和节目形态产生了新的变化.来自民间的原生态电视新闻逐渐融入主流电视媒体,成为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力量,DV新闻正在逐渐得到观众、专家、电视从业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5.
李川  谢磊 《新闻前哨》2009,(4):89-90
(一)DV和电视的关系 ——扩大了电视新闻素材的来源,拓展了报道的空间。 目前,民间拥有的DV设备,在各方面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操作的自动化程度也相当高,特别是在许多特殊的场合,DV具有传统设备无法比拟的优势,加之DV的大量普及,所以,过去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可能拍摄到的新闻现场能够被DV拍摄下来。  相似文献   

6.
王辉 《记者摇篮》2004,(4):25-26
DV.即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DV作为媒介与受众、与市场直接沟通的平台,与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受众资源等方面紧紧相连。开发DV资源在电视新闻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7.
周婧 《新闻界》2003,(1):38-38,41
2002年,随着从凤凰卫视的“DV青年影像大赛”及央视《正大综艺》栏目向社会征集DV像带,逐渐在国内大中城市掀起了阵阵DV热潮。具有体积小、成像质量好、价格平民化等特点的DV,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作为西部文化重镇的成都,与京港两地遥相呼应,也在西部有力推动着DV活动。一、现状分析成都的DV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暗地妖娆”成都的DV发展始于民间。平民化的价格使DV进入家庭成为可能,许多家庭购买DV来拍摄一些生活片断,如小孩子的成长过程、外出旅游、家庭聚会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这些DV作品是随意…  相似文献   

8.
李迎 《青年记者》2004,(2):39-40
DV,全称“Digital Video”,DV是数字视频的英文缩写,通俗讲就是数码摄像机。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随着IT工业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2003年DV产品的价格纷纷“跳水”。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人们对数码产品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为DV进入家庭打下了基础。DV凭借数字技术图像清晰高质、轻便、准确、易操作等优点,极大地满足了爱好摄  相似文献   

9.
当前,DV新闻在全国各级电视台普遍存在。这些由老百姓拍摄的电视新闻,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感受的原生态的纪实方式,将老百姓的身边事、新鲜事、感人事带给广大观众,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栏目收视率普遍较高。最早开播DV新闻的是北京电视台的《百姓家园》栏目.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承载形式在不断变化,过去以纸媒新闻为主,后来有了电视新闻、广播新闻等,再后来又有了网络新闻、手机新闻等.随着数码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DV新闻开始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1.
陈颖 《视听纵横》2004,(2):58-61
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后来有人使用DV来进行影像创作方面的实践,这使得DV超越了  相似文献   

12.
DV和谐议     
DV原本是一种视频记录格式,由于被用于民间,逐渐超越了其技术性范畴而具有了意识形态意味,如"通过接近真实地记录人生的一种生存状态,改变了以往影像制作权只掌握在少数电影电视从业人员手中的局面① ,因而具有了"革命性的一面".甚至有人断言传播意义上的DV概念将会消亡,②从而指出其历史性终结.通常认为DV包括了设备、作品、文化和创作四个层面的意思.与其在概念上纠缠,不如强调其动作,以此把它和行为主体联系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这个新生事物在当代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谢毅 《当代传播》2004,(4):66-67
本文就众说纷纭的DV影像在概念上做出了界定,并从传播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DV影像中融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传播特征。DV影像应细分为个人DV影像、独立DV影像和大众DV影像。因此,不能笼统地要求所有的DV影像走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应根据DV影像类别的不同,遵循自身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4.
张溶 《新闻前哨》2004,(11):66-67
DV,即digital video,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数字影像技术,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由于DV设备外形小巧、操作简单、价格便宜而成像质量较好,特别是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影像格式,可以进行多代复制,而且与现有电视专业格式相兼容。这种“价格平民  相似文献   

15.
李佳 《青年记者》2007,(12):99-99
近两年来,在我国的电视新闻战线上,活跃着一支越来越不可小觑的生力军。他们不是记者,却往往比真正的记者抢先一步赶到现场;他们不是专业摄像师,手持简单的家用DV摄像机,却也能够有模有样地拍出清晰、生动的新闻画面。他们,就是被称作电视台“编外部队”的“DV通讯员”。但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专业素质的不足,相关制度、政策的滞后,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是主持人与嘉宾或者观众围绕新闻事件、热点问题所展开的分析和讨论的一种节目形态.随着此类节目形式的成熟,节目加入了主持人、嘉宾、场内观众和诸多场外元素的互动,传播参与者不断丰富,传播活动越来越复杂.研究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模式,找到提升传播效果的路径,能为我们的电视新闻的发展开拓出一片新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文成 《当代传播》2007,(6):52-53
本文分析了我国DV影视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DV影视产业发展提出了两个建议:多些鼓励,使DV影视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带动DV产业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作为媒体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在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其具备家庭普遍、纪实报道以及快速搜捕等性质而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但网络技术的崛起对电视新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要保持电视新闻的收视率,电视新闻编辑必须要不断提高其创新意识,积极挖掘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点,从而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的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炯 《传媒》2004,(8):40-41
6月,广电总局新颁布的<加强影视播放机构和互联网络播放DV片管理的通知>给为数不少的民间DV爱好者带来了高温天气以外的酷热:新的政策意味着今后的DV作品从制作播出到送选评奖都必须在省级及其以上的广电部门备案并接受事先的内容审查.尽管广电总局此举主要针对那些存在题材晦涩、内容消极等问题的DV作品,但在6月6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电视大赛创作研讨会的间隙,一名参赛的大学生作者还是表达了很多民间DV作者的想法,对于DV作品播放的政策管制,将肯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艺术创作以及后期的资金回收.  相似文献   

20.
新闻节目是美国电视节目的主要节目类型之一,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方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与当地观众具有地理接近性,因此具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力.我国电视节目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研究美国地方电视新闻的特点能为我国地方电视新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2012年6月和7月,笔者在美国丹佛市进行传媒学习和调研,对于当地电视新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丹佛位于科罗拉多州,共有154万电视家庭,在美国电视市场(DMA)排名中位列第17.本文就以丹佛地区的电视新闻节目为例,分析美国地方电视新闻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