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政权组织仅设置于县,而县以下社会公共事务则主要依靠"士绅"来承担。近代化过程中,士绅再也无力继续承担地方各种复杂的公共事务,传统社会功能体系逐渐解体。这样,县参议会作为社会功能的制度化机构随之产生。1939年9月国民政府开始推行"新县制",从而在地方社会中形成一级独立的权力机构和群体——县参议会和县参议员。新县制时期,县参议员群体进一步制度化、组织化,但是,由于社会过渡性的特征以及国家机构组织化的变异和国民党政治的腐败,使得参议员群体随之也发生"蜕化"。  相似文献   

2.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三四十年代,县参议会作为县政治生态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与省政府和县政府有着全面的互动关系。具体为,作为官意补充下的县参议会,省当局意志凌驾县参议会之上,民意机构的最大公约数是省令的推行和实施;县政府与县议会互动最为频繁,二者既有良性互动中的合作一面,也存在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县参议会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因议员们自身异化带来的顽疾最终磨耗了民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民政府成立后,依照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结合西方议会制度,逐渐在全国施行县参议会制度,自下而上建立起与各级行政组织相对应的参议会组织,形成了一套齐头并进、互不统属的双规制。在法制规定上,参、政二者平等并列,互相合作和监督;在实际运作中,县参议会对县政府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监督。但由于诸多原因,二者之间不仅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权力监督体制,反而加重了地方社会政治危机,致使权力监督产生异化。  相似文献   

4.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地方自治运动。本文通过对20世纪40年代绥西县级民意机关——县参议会情况的考察,分析研究国民政府基层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基层社会中的国家权力影响、基层社会与国家政权互动关系,从而达到从整体上认识当时绥西地区政治社会历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据美国《世界日报》消息,经过四年努力和奔走游说,攸关美国加州中文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法案——“文化传承学校”(Heritage Schools),5月底在州参议会获得全体州参议员支持过关,赢得漂亮的第一仗。该法案提案人宣称“这是中文学校永续发展里程碑”。该法案主要立法精神:透过立法“创造文化传承学校适用的法规,将与现有私立学校法规类似,  相似文献   

6.
抗日烽火中的铁骨鸿儒──忆抗战中的高镇五同志于传壁,魏旭高镇五同志(1880~1966),河南省清丰县南关人,早年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从1938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教育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活动和解放区的教育事业。历任我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参议员,边...  相似文献   

7.
"县"在中国作为一种基本的国家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最终形成的.其演进的外在表现为由"县鄙之县"经"县邑之县"到"郡县之县".其演进的内在机理为:以封建制的内在矛盾为原始驱动力,以早期君主专制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对土地人口与权力的争夺为客观物质基础,诸侯则为完成这一历史变迁的主角.同时此演进过程也是型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过程,而这一点正是"县"演进的最大历史功用.  相似文献   

8.
石瑛作为"湖北三怪"之一,他的"怪"很大程度上与其欧游得来的、浸入骨子里的民主思想分不开,这在他担任抗战时期设立于湖北临时省会——恩施的临时参议会议长期间及之后的相关文论中,表现得相当突出、鲜明。石瑛主张厉行地方自治,并在论述三民主义尤其是民权主义时指出,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民族独立问题民主问题都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且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与冲突,而是相辅相成。这都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所在。石瑛在抗战时期如此强调民权主义,究其原因,固然与其对孙中山的推崇有关,而其骨子里的民主倾向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清末,政府放弃"乡官"方案,采纳移植日式地方自治模式,这实际上是对地方绅权的让步,而并非是对基层社会实施更有效控制的步骤,县以下基层社会仍然游离于国家职官体制之外。"乡官"话题从产生到热议,再到最终被放弃,反映了中国固有知识与制度在外来思潮冲击之下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丹江县撤治引致地方治理渐趋混乱。随着地方局势缓和与民众呼吁,雷山设治成为新的选择。雷山地区撤县与设治的历史进程表明,政区调整引发地方治理失范,地方治理失范又促进政区进一步调整;地方民众在政区调整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民国后期雷山政区调整与社会发展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1.
紧扣"士"的内涵(知识阶层),分析了"士"诞生时的具体社会和文化背景,探讨了"士"作为知识阶层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即王官之学和地方文化;"士"壮大为"知识阶层"的流变过程,一方面是王官阶层的下移生产出了地方的"士",而地方民众上移则充实了中央的知识阶层;另一方面是地方"士"的横向流动增加了其在地方上的力量,最终使得"士"成为庞大的"知识阶层"。通过对"士"壮大为"知识阶层"的过程也是他们自身拥有权力的转换过程的探讨分析了其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县中是县域教育的支柱和地方发展的希望所在,但近年来县中的师生与制度结构失去了比较优势,陷入困境。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蓝图下,县中如何重整旗鼓?本文基于对全国知名县中聚集地——南通市的调查,借助强文化范式框架,探讨张謇教育思想何以成为一种与结构力量互补的地方文化力量助推县中发展。张謇教育思想在改革开放初的南通崛起叙事中被激活,锚定科教兴市的第一战略选择,使政府注意力优先分配于教育,从而塑造了县中的良好外部生态和主体积极实践,两者的适配进而带来区域县中繁荣。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出发,将县中讨论转向地方性,揭示县中发展离不开由本土社会文化传统和资源产生的强大动力,这为其他地方教育振兴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以康熙朝李来章(1654-1721年)在广东连山县知县任内(1703-1709年在任)所积极推行圣谕宣讲制度的一系列所作所为为例,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探讨了康熙朝圣谕宣讲制度在地方的具体历史实践过程,弥补了学术界对圣谕宣讲制度的地方化实践研究的不足。李来章深入连山县猺排"亲身宣讲""圣谕十六条",并以之为治理连山县的准则而"躬身实践"的举动,说明至少在康熙朝圣谕宣讲并没有沦为一纸具文,而是得到了一些地方官的有力推行,并在教化当地民众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广西省临时参议会与省政府之间形成了激烈的冲突,其原因是:由于省临时参议会和省政府对于省临时参议会的性质、职权的认识不统一;省政府对省临时参议会的决议案实施不力加剧了双方的冲突;省临时参议会议长李任仁与省政府主席黄旭初在学理、政见、利益上的一系列矛盾,构成了民意机关与政府机关对立的深层原因。冲突的存在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民意机关的省临时参议会制度尽管从表面上已经建立,但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在行政区划的调整过程中突出表现为"行政区经济"现象与"发展极"现象的并存。基于南京市顺利完成撤县设区改革的个案分析,在行政区经济理论、发展极理论以及管理学相关观点的指导下,优化撤县设区的实施过程可以通过严格贯彻法定审批程序以及统筹优化决策过程来实现。具体应做到严格贯彻《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确定合理的撤县设区目标;完善撤县设区的指标标准;拟定、评估并选择最佳的撤县设区方案;实施撤县设区方案并评估反馈。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崛起,地方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角色定位越发明晰。"洁洁良"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思政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文章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在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引领方面探索时效性改革措施,以期为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人度过了漫长的‘三无岁月’——无名、无钱、无权”,这是美国华人过去常常发出的慨叹。①现在美国出版的中英文《美华名人录》中,已搜集美国华人成功人士小传二千多名,其中有亿万富翁、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参议员、州长等。②美国华人在美国这个世界的大熔炉中,已与美国社会逐渐融为一体,成为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美国人。他们在努力适应美国社会的漫长过程中,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一部分,并以  相似文献   

18.
改革农村教育主动为经济发展服务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1989年,国家教委选定我县作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进行农村教育改革已成为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抓住农村教育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搞好服务这...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的县政改革以健全县行政组织和机制为基本宗旨,出现了"官制"和"自治"两种模式。20世纪上半叶陕西县政建设的发展也体现这一近代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民国初期陕西县制的转型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陕西县政建设的特点分析,以期检视前人的成果和分析模式,把握县政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具体考量其发展的地区差异的特殊性,为当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和基层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唐代前期,乡里组织作为县以上政权的辅助机构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上承下达",直接管理农民,维护乡里社会的安定等方面。然囿于相关史料记载较少,很难考察其具体真实的情况。所幸敦煌文书的出土,弥补了这一遗憾。通过对P.2979号文书的研究,可以发现,唐代前期,乡里组织,尤其是里正,的确在乡里社会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其与上级官吏、农民以及地方乡绅的关系也具有复杂性与矛盾性的一面。本文再度考察P.2979号敦煌文书,以此增进对其时乡里组织实际运行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