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从远古的图腾、火光、敲鼓、舞蹈、语言和文字,逐渐演变为现代化的手机、计算机、多媒体等高科技传播途径,人类阅读方式的转变使其重新进入“读图时代”,这是借助了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更为直接的、海量的信息传播方式。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博物馆作为研究、收藏、陈列和展示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也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之一。本文将从博物馆视角来探讨信息的视觉传播,浅析在视觉文化下博物馆视觉传播的新模式以及视觉传播方式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媒介的体育博物馆完全符合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5W”模式,同时又具有当下媒介的特征。体育博物馆的媒介特征以与体育相关的“物”为核心传播载体,体育博物馆的传者与受者分为“前台”与“后台”两类,“后台”结构是展览真正的传者,他们决定了展览什么,如何展览,要实现的展览目标与效果如何;体育博物馆的传播方式以线下实体场景传播为主、线上数字虚拟空间为辅助;体育博物馆媒介功能的释放进一步推进了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马锋 《青年记者》2017,(31):58-60
媒介的“座驾”特性 “媒介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的物理工具和手段,它受制于人,为人类所左右”的观念,饱含了人类的极度自信甚至自负.在1960年代,这一观念被麦克卢汉当头一棒: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是“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尼尔·波兹曼甚至悲叹:“机器曾经被认为是人的延伸,可是如今人却成了机器的延伸.”如何理解技术重新成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的场所。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发挥,主要就是依靠信息传播途径来实现。本文从博物馆信息的传播过程入手,通过列举传播过程论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各个模式的演变过程,提出最适合博物馆信息传播的过程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并且着重分析模式当中最为重要的信息、媒介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为一体的公共机构,“丝绸之路周”活动包含了展览、活动、研修班、学术专著等丰富内容,旨在弘扬丝路精神,通过媒体的宣传、活动的举办,将丝路文化与博物馆教育结合,发挥特有的功能,是一种具有新意的博物馆文化传播。从哈罗德·伊尼斯的媒介理论入手,从时间、空间和时空融合的新媒体传播三个方面回顾“丝绸之路周”的整个传播路径,解析活动传播细节。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以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和传播环境的全球化实现了人类沟通无界限的追求,成为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人类传播在经历了口头语言、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发展阶段之后,现在已全面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由于网络自身具有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使现代新闻传播在实现互动性、扩充信息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媒介嵌入人类社会交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中介的面对面现实交往和中介化的虚拟交往两个阶段,正在迎来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云交往”即数字交往。元宇宙作为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主导媒介形态正处于不断生成当中。与以往媒介不同,它允许人类通过各种终端“进入”其中进行体验与行动,是一种“体验性”的媒介;它突破了将媒介视为信息传播载体和工具的传统观念,在生存层面构成人类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一种“生存性”的媒介。元宇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推动了社会的深度媒介化,为未来人类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全新可能。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交往时空和交往主体的拓展,实现交往场景的再造和交往体验的复归,最终构建“高流动性”的社会交往生态。  相似文献   

8.
疫情改变了博物馆对数字世界的认知,在媒介技术的助力下,博物馆成为人类社会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景观。数字技术是一种媒介手段而非目的,博物馆应避免被热点牵引,产生同质化现象。在数字时代的博物馆发展中,结合自身资源特色、做到技术与人文的双重关照、熟练运用线上技术互联互通、关注人才培育等等是重要议题。以博物馆功能为基础,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思辨相结合,探索基于观众研究数据指导下的数字资源制作与传播精准化、博物馆使用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平衡、数字化如何提升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联结以及从社会关怀的视角对"数字鸿沟"问题的反思,将推动博物馆在后疫情时期更有效地发挥媒介功能。  相似文献   

9.
“身体”问题是对“现代化—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反思之后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论域.事实上人类在近现代媒介技术产生之前,主要以身体为媒介实现人与自身及周边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在媒介技术形态异常丰富的现代社会,图像、影像传播再次突显了人类身体及身体语言、身体媒介的重要性,身体媒介的原初性也应在媒介传播研究中被强调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国际博协2007年的博物馆定义,将教育确定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将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的对象规定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这一视角分析,科技藏品/展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自然、科技、历史和文化信息;科技博物馆基于科技藏品/展品的研究、传播与展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科学教育”为目标,揭示其中的“非物质科学文化遗产”,即“物”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用时间消灭空间":电子媒介时代的速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传播史就是不断地提高传播速度、摆脱时空束缚,从而实现自由传播的历史。“用时间消灭空间”更是现代传播的信条。当前,电子媒介时代的传播速度已经达到了极速,甚至我们这个社会也被称为“极速社会”,速度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当前的传播速度对时空观念、历史意识、民族国家观念、主体性等方面的影响,认为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在带给人类以前所未有的传播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操纵,这是现代传播文明的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12.
以是否在传播过程中使用机器媒介为划分标准, 可以把“大众传播”这一概念分为广狭两义。狭义的“大众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必须是“机器媒介”, 而广义的“大众传播”所使用的媒介可以是“机器媒介”, 也可以是“非机器媒介”。这就扩大了现有的大众传播一词的词义, 传播史的研究范围不再仅仅是古腾堡印刷机之后的书籍、报纸、杂志等三大印刷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四大电子媒介, 还可以是古腾堡印刷机以前的一切面向大众的传播形式, 这就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大众传播史研究的领域, 有利于在整体上把握人类大众传播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寻找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魏景飞 《青年记者》2017,(11):30-32
人类传播方式的演变与传播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人类的语言媒介的产生到人类第一套体外化信息符号系统——文字的出现,再到依赖于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体,从颠覆了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丰富了传播内容的早期电子媒介的出现再到使人类社会成为“地球村”的网络媒体,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革新了媒介信息表达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重新构建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分享。传播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类。图书馆的传播活动主要是文献传播,但它离不开人际沟通。进入20世纪90年代,网络信息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信息资源,网络已成为电子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使图书馆的馆藏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它不仅提供保存、展示、传播和建构社会记忆及历史文化的媒介技术,还通过定义当下与过去相遇的仪式和空间,超越了英尼斯所说的媒介在传播文明时的偏向,提供了一种时间性的空间.进入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以自身为媒介,在建构国家历史、加强公民身份认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  相似文献   

16.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它的出现体现了新媒介时代“混合媒介”、移动性和“互动传播”的特点。微信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式将会改变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社交方式,这是技术的选择,也是人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董向慧 《传媒观察》2023,(12):80-89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夏王朝建立之前,中国存在着一个传播史上的玉器时代。玉器是史前天文观测和传播天文知识的主要媒介,后发展为神器、法器、礼器、饰器和葬器。围绕着史前玉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媒介域”。玉器“媒介域”发挥着记忆工具、权力装置和社会组织核心的功能,建构特定的时空组合。围绕着玉器这一“媒介域”,形成了中国文明特有的宇宙观、伦理观与传播观。史前玉器对华夏传播至少有三个方面深远影响:一是以“器以藏礼”的方式承载和传播礼乐文明;二是传播仪式观的思维取向成为理解华夏传播的重要线索;三是史前玉器“媒介域”使得传播权力高度集中,对于理解传播权力变迁与圣王崇拜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传播3.0:范式理论视角下的聚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众传播是指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基于自媒介体系建立的,融合多种传播类型和传播方式,以建立社会文化认同为目的的一种群体传播形态.由于其融合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多种模式,因此成为媒介社区中的主要信息传播形态.如果说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1.0的话,那么大众传播和聚众传播则依次是人类传播2.0、人类传播3.0.聚众传播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方式,不仅将营造更加辉煌的媒介景观,而且将广泛地影响日常生活、传播机制和社会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19.
李竞 《出版广角》2022,(2):82-85
近年来,博物馆凭借多样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文化体验,热度不断攀升.无论是主动同报纸专栏、电视频道、商业机构谋求合作,还是调整内部管理、组建年轻化团队、布局新媒体平台、重塑内容产品,如今的博物馆传播不再局限于"以物为媒、以人为媒",复合媒介的应用成为传播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三星堆博物馆立足于古蜀文化,从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三个方面改善,为博物馆的跨媒介传播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究竟是不是媒体?如果按照传统的媒体概念来界定的话,博物馆既不是媒介,更不是媒体.但是,传播学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秉持着泛媒介观,即一切事物都是媒介,甚至如铁路、电线等在我们的理解范围中与信息传播并无关系的介质都是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以这种观念重新思考博物馆这类实体机构,毫无疑问,博物馆也是一种媒介,且可被称为实体媒介.以这种思路看待博物馆,就会发现博物馆与媒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实体空间或者实物,都是由人建构起来的,都具有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功能,同时,它们作为一种空间结构,也都构成了一个人与人交往的新空间,当然,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有着一定的传播功能的实体.因此,从作为媒介的博物馆和新媒介塑造的博物馆两个方向去理解博物馆与传播的关系,来构建博物馆的传播学意义,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英国著名学者简·基德(Jane Kyd)将这一思路运用在对博物馆的研究中,形成了《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一书.该书由学者胡芳翻译,是当前国际上博物馆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