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对话的重视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一项基本特征,也是哲学家伽达默尔本人的个性所在。他对对话理论的强调不仅是他的哲学解释学的理论要求,更是他作为西方20世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性格使然。在他看来,对话的核心是语言问题,语言只能存在于对话之中,但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交往能力的衰退,我们也逐渐丧失了基本的对话能力,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一种善良意志的探寻,来达到一种相互理解,并通过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实现一种更为普遍的人类共同的善。  相似文献   

2.
This article seeks to open up a re-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ught and language by reference to two philosophers: John Austin and Jacques Derrida. While in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erms these thinkers stand far apart, recent work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ha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Austin’s work in a way that has begun to bridge the philosophical divide. This article seeks to continue the renewed interest in Austi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yet also take it in new direction by exploring Austin’s wider philosophical concern within the William James Lectures with the nature of languag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hilosophical turn to language has entered the agenda of a number of philosophers of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 aim of this article will be to present,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further work, an account of language that does justice to the way language actually operates. The article will argue that Austin’s account of the performative opens up new possibilities in this regard and yetfor reasons that will be made clearalso fails in the final instance to carry these through. By illustrating the way Derrida’s philosophy works, contrastingly, to take these possibilities to their full conclusion, I will argue that Derrida succeeds in bringing a radically new conception of language to the fore. The article will end by pointing towards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conducted here to be developed elsewhereparticularly for the ways we think about thinking.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个演绎的体系,完全从理性原则出发。也正是这种理性的法则完全排斥了经验的成分,因而强调它的纯粹性,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康德严肃主义的道德哲学也有其内在的矛盾性,即这种完全从自我的理性原则出发的道德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必然遭遇到它的悖谬,因而可以说。康德的道德辩证法就是理性与经验的斗争法则。此外,康德为了使得这种纯粹的实践理性能够在现实中获得它的合理性。也同样允许具有合理倾向的实践经验的存在。但尽管如此,他的实践理性还是保持在原子式的个体之内。  相似文献   

4.
什么样的行为能够必然地具备道德性?这是康德道德哲学关注的首要问题。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一个彻底善良的意志,它的原则必定表现为定言命令,即道德律,善良意志也是自律意志,只有有意识地尊重道德律的行为,即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5.
探悉了商誉权的本质和商誉侵权中新闻媒体的责任认定问题。认为商誉权主要是财产权,与名誉权差异明显;我国立法上将新闻媒体侵犯商誉权的行为法定为名誉侵权,这不利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权的行使和商事主体商誉权的保护;新闻媒体的商誉侵权行为有其特定构成要件,但司法实践中,无论追究侵权媒体的刑事责任还是民事责任,均应考虑舆论监督权和商事主体商誉权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其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我们确立新的教育价值目标,选择新的教育价值取向,实施新的教育价值追求,进行新的教育价值评价,从而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把语言视作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文化实践,即一种行为形式的语言观,使得这门边缘学科能够创造性地继续影响它所吸收养分的人文社会学科。从人类语言学这一视角探讨仪式和语言的关系以及仪式语言的特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悖论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悖论”这个话题自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该问题提出了诸多见解和主张,但人们就悖论的归属问题却颇有争议。文章通过对当前学者们对悖论的归属问题诸多观点的剖析,解决了悖论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论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是人类社会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差异是教育教学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差异课堂生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尊重差异,把学生带来的东西作为一种学习环境的资源,其教育学价值就是促进主体间互动、激励、协作和共生共长,追求高水平、高质量,促进每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差异资源的促进者、开发者和组织者。  相似文献   

11.
教育代价意味着在教育中的付出和牺牲,教育的进步就是获得一部分价值和失去另一部分价值的对立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清溪道人编撰的《禅真逸史》与《禅真后史》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内容、叙事手法及思想方面都有其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悖论问题产生的根源不仅仅与语句表达上的逻辑矛盾相关,而且还涉及到了非逻辑的辩证矛盾问题。因此,解决悖论问题需要从单一的逻辑形式的视域转向认识论的角度,即从与其相反的认识内容视域看悖论,探视悖论问题产生的哲学根源,以期从哲学层面对悖论问题做出统一处理。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从总体上看是对两次世界大战反思的结果,也是法国所固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矛盾的反映,同时又是对胡塞尔、海德格尔哲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也不能忽视德里达本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对德里达解构理论的生成背景做出总体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变动时代。汉末以来政治的黑暗,社会的混乱,儒学的衰落,导致了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这种变化促成了清谈的出现及其发展。魏晋清谈反过来又使政治更加腐败,社会风尚每况愈下。但是清谈客观上丰富了中国哲学理论的内容,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进了审美意识和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西荒诞戏剧承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荒诞戏剧与西方荒诞戏剧有着事实上的影响和渊源关系。中国荒诞戏剧在主题因子、内向化品格和反戏剧表现形式等方面与西方荒诞戏剧呈现出一致的艺术追求。而信仰危机以及民族之间相通的艺术旨趣使这种中西戏剧对话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7.
论消费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化以充斥着商业气息,市场规律为逻辑,以影响普通大众为对象,以放弃和疏离化中的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道德感,责任感为特征,以追求消费,享乐为目的,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把一部分青少年塑造成了缺乏思想深度,没有价值追求,失去思维主动,丧失批判精神,情绪反应浅显的“单面人”,为此,价值观教育就要自觉控制消费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引导青少年注意提升自己的人精神,教育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8.
朦胧诗伴随着时代的激荡,以及自身的心灵衍变,开始走向建立主体自我的过程。“主体”的自立、自觉,标明朦胧诗人成功地实现了两个“剥离”:一是从集体主义的“工农兵”概念中剥离出来,实现了“人”的主体自由和解放;二是从抒写方式或诗歌模式中剥离出来。这两个“剥离”对于体制文学范式是一种反叛和挑战,而对于新时期文学来说却是久旱甘霖。它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精神指向,前者找回的是人的主体性,而后者获得的是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启蒙运动使人们开始质疑道德本身的合理性问题,康德之前的哲学家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个角度来论证道德的合理性。康德认为这两派各有弊端,主张道德合理性的论证要植根于人的理性本质之中,采用一种完全形而上学式的方式论证。同时,康德的观点也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危机的现状,进而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劳资矛盾存在的原因,并通过缓解劳资矛盾的方法着重论述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