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央视网积极筹备成立“国家网络电视台”时,上海东方宽频公司却抢先发布了回看式网络电视“上海网络电视台”,东方宽频公司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子公司。在电视、电脑、手机“三屏融合”的道路上,上海文广最早获得了新媒体业务牌照。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界的重点课题.网络传播环境下,网络“把关人”依然存在, “把关人”变为了“引路人”;网络传播仍需要“议程设置”,议程设置呈多元化;网络传播的“培养”作用依然存在;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却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消解.  相似文献   

3.
詹新慧 《传媒》2008,(4):7-10
曾几何时,网络这一彻底巅覆传统传播理念的媒介已经极大地渗透到了人们生活当中,于是,农民可以依靠网络打开农产品销路,百姓可以通过网络发出心声,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提高效率,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影响更多的人,一切似乎都是和谐美好的印象…… 然而正如任何一个新鲜事物的成长都必定要经历阵痛与懵懂一样,网络媒体在眼下的中国,也正如一个快速发育,甚至有点性早熟的孩子,精力充沛,激情四溢,浑身有劲没处使,但骨子里却充满了叛逆,稍有风吹草动就弄出一个很大的动静来。更要命的是,政府管理制度这位网络的家长,面对这幺一个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不知所措。于是,网络在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芙蓉姐姐”、“木子美”们的骚扰;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信息盛宴的同时,也无意中“看”到了“周老虎”,遭受了“艳照”的刺激……  相似文献   

4.
这是朦胧诗时代留给我们的经典作品,朦胧中却道出了生活中那种最是说不出道不明的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然而对于越来越多的网民来说,这更是一首写实作品──用“搜狐“(sohu)查网站,去“新浪”(sina)读新闻,上网易(netease)聊天室,靠“e龙”(elong)享受城市休闲,作“中国人”(Chinaren)社区公民,“网”就是地们的生活。不过所谓同道不同志,同样是网络生活,却也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精彩。工具南京的嘉嘉网龄还只有一年,但对为网络已经为他赢得了很多意外的收获,比如参加并赢得e龙去年底举办的“网络帮助生活”测试…  相似文献   

5.
《文汇报》发表王磊的文章提到:从“打酱油”、“宅男宅女”到“圙”、“槑”,一份“2008年网络流行热词”这几天悄然流传。排名靠前的“热词”折射出市井文化的智慧和生活新变化,却也面临“危害”正统语言纯净度的争议。而相关学者却宽容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另类,认为网络用语的“对垒”成为网民“自我成熟”的注脚。  相似文献   

6.
赵胜南 《报刊之友》2014,(3):121-122
网络舆论正处于一个高度自由、自发有序的状态,看似平静的网络环境下却隐藏着一股的“暗流”---“网络水军”,这股暗流在很大程度上操纵着网络舆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以“网络水军”为研究线索,把网络水军的炒作分为人物的炒作、商业利益的驱使以及网络刷票三种表现形式。分析网络水军传播过程中对媒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助餐     
偶然在网络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扶着墙进去,扶着墙出来。”这句话的原意是想要表达什么,已经无从知晓,却有人给它添加了一个绝妙无比的后缀——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键盘侠”的正义感虽然廉价,但也有可能经过引导汇入社会正确之声的主流.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键盘侠”(Keyboard man).因为在网络语境下,这完全是个负面代号,代表着线上敢怒敢言、线下却行动乏力的懦弱群体;代表着虚拟世界中能指点江山、现实生活里却远离世俗成功的loser(失败者). “侠”,古往今来都充满着英雄和大人物意味的字眼,象征着有大我和勇气义气的人.但与“键盘”这个中性词相遇,却落得如此境地,问题出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它在创造纳斯达克网络股神话的同时.也为网络色情、网络赌博、网络犯罪的肆虐提供了温床。网络色情这颗“毒瘤”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治理,已经有所收敛.但网络赌博却又像一个新的“幽灵”在网民身边游走和扩散,一轮反网络赌博之战正在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0.
Door“门”,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名词,这几年来却成了一个网络热词,并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网友们喜欢将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或超强娱乐性的事件,统统取名为“XX门”。这几年来,在中国网络上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门”事,如艳照门、踩猫门、献身门、普惠门等等。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和网络舆论监督——兼论网络舆论监督影响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事件纷至沓来,其频率和密度不同以往,预示着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的来临。从公民意识的角度现照网络舆论监督,把握二者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揭示网络对社会的深层次影响。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影响力,主要体现在“聚合效应”、“现实效应”和“蝴蝶效应”上。就未来发展而言,网络舆论监督不可能单独存在却又必然长期存在,但由于其“两面性”特点,需要对其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2.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事件一发生,网络上就有图像,有视频.有报道。公众对这些“网络传播”将信将疑,时常在转发之时要求“求证”。微博更多地充当着“爆料”者的角色,记者则不再是新闻的发现者,而是“查证人”,如何通过深入调查求证事实,便是记者的责任了。遗憾的是,一些时候,以探究真相为职责的传统媒体,却选择性地“失声”。  相似文献   

13.
2021年12月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其中包括了“YYDS”“绝绝子”等网络流行语;12月8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这两个流行度和讨论度非常高的词汇却没有入选,引发了网友热议。《咬文嚼字》主编表示:“《咬文嚼字》评选的是在全社会使用、流行的大众流行语,仅仅在部分网民中流行还未被全社会普遍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不在我们的关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大凡习惯于“老师”这一角色的人,都喜欢发“世风日下”之浩叹。最近陈村老师又在叹息了,是在“榕树下”为“网络学”叹息。陈老师觉得现在那些网络写手们已经破坏了“网络学”繁荣时的良好氛围,认为“自由、随意、不功利”是“网络学”的基本特征,而现在的网络写手们都争相在传统媒介上露脸扬名,以出版个人作为荣,陈老师对此感到痛心疾  相似文献   

15.
缺席的在场:网络社会运动的时空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涛 《当代传播》2013,(1):23-26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萌发并兴盛于网络空间的网络社会运动,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运动相比,是否依循了一条不一样的逻辑路线?这背后的生成机制又是哪般?为了寻求对网络社会运动的深入理解,本文从“在场”与“缺席”这两个时空概念入手,通过比较考察网络社会运动不同于传统社会运动的时空关系、以及行动者及其关系,初步揭示了网络社会运动从“缺席”到“在场”、再到“缺席的在场”变化过程中所依循的特殊的时空逻辑.  相似文献   

16.
吴晓亮 《青年记者》2006,(12):74-75
“体育评论”首先是在平面媒体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引发了网络、报业在“体育评论”上的全面竞争,比方说:今天的比赛,几天前的网络、报纸已经开始预测,人们可以提前了解关于比赛的情况,这就给电视评论员增加了难度,怎么说?说什么?如果还是“旧信息”,那么就是信息的重复,这样  相似文献   

17.
早年的互联网上有句名言:“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如今,随着“人肉搜索”在超过2亿网民中飞速发展,这句名言也到了改变的时候了。“人肉搜索”是一种深层的、真实的、高效率的搜索方式,“网络天下之力,穷尽天下之事,探寻事实真相”是今后“人肉搜索”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视听界》2014,(1):15-16
2013年最火的媒体热词非“土豪”莫属,该词虽缘起于网络,却与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迄今“土豪”以两种面目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或者说,“土豪”曾在电视上扮演过两个角色:一个是传统版的人物形象,另一个是现代版的词汇符号。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的经济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轶捷  代恩献 《今传媒》2006,(10):58-60
网络传播以其全新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给人们传播接受各类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网络在影响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传播着大量有用的、无用的、健康的、不健康的、真实的、虚假的等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很少考虑作为受众的广大网络用户的需求和爱好。结果导致网络传播信息量越来越多,可用率却越来越低,网站运行成本快速增加,网络运行效率却迅速下降,这就是网络传播的“经济悖论”。一、网络传播“经济悖论”的现象特征网络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许多与传统媒体传播极不相符的怪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媒科技》2003,(3):50-50
<正> 虽然春节前“蠕虫”病毒攻击互联网事件发生后不久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这起事件却给我们提了个醒,这就是网络安全防护技术还需要大力加强,并同时在预防网络潜在攻击上要有超前意识。这次病毒攻击互联网的事件中还呈现出了两个新的特点,一是并没有使用微软软件及其相关产品的网络公司同样也不能幸免于难。许多担当网络传输卫士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也被调换了程序,从而使“蠕虫”病毒能够畅通无阻地去堵塞正常的网络传输。二是扩散方式也很独特,它并不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