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故事层面,明戏曲《绣襦记》经历了从唐至明近700年的民间积累与文人创造。它有似于《琵琶记》的体大辞美,却没有像高明那样对原主题做巨大地改造,近于"荆刘拜杀"的生气勃发,却又比它们显得精于铺垫、文理细密。该剧民间色彩与文人创造俗雅并陈,表现出多重的面貌。"戏文"、"南戏"与"传奇"三个概念,"戏文"可指宋戏文,但更多与早期"南戏"(南曲戏文)意思一致。明嘉靖后文人大量参与戏曲创作,"南戏"改称"传奇",以别其俚俗。从《绣襦记》剧本形态的多面性可以看出:涵盖了文本、音律与旨趣三个维度的剧本体制,是"戏文"到"南戏",再到"传奇"演进的内在动力。从民间创造,到文人模拟,再到文人独创,三者在本质上并无截然的区分。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择内容阅读,而"地雷贴"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人们开始被迫传播信息。在"地雷贴"中的内容,不论好坏,都能在短时间内赢得大量的点击率,然而,随着"地雷贴"的不断泛滥,读者们对这类传播手段产生了免疫和抵制的能力,大众的能动作用再次逐渐显现出来。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5.
宋体字的形成丰富了中国古代汉字体系的内涵,在传承书法艺术审美意趣的同时,凭借其独有的"刀味"和蕴含的天然社会学意义,成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中极具代表性的产物.宋体字到明中后期发展成熟,并逐渐成为行业规范,这与其在古籍中所展现的适读性和匀整的版面肌理不无关系.明刻本中风格各异的宋体字呈现各式各样的版面特色,它所强调的规范与统一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内在气质.时至今日,宋体字仍然被大众所广泛推崇,历久弥新,展现了国人深厚的国民文化与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2005年6月,重庆女性杂志《新女性》为了批判“女体盛”而策划了一次“男体盛”,美其名日行为艺术,目的是为了反讽大男子主义,从而引发了媒体关于女权主义的争论。9月,央视《社会记录》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对这次“男体盛”事件进行了报道与分析。一时间,“男体盛”成了网络、平面和电视等各类媒体报道和评论的关键词之一,男性和女性的地位问题再次呈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从而将女权主义的讨论提上了’桌面。“男体盛”是否能如策划者所愿对“女体盛”作出批判,重构女性的性别认同呢?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开放度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东盟国家的小语种。对比中国和各个东盟国家贸易交流情况,中泰贸易的交流频繁度是位居前列的,所以学泰语和从事中泰互译工作的人就越来越多。很多人在学习泰语的过程中或做中文翻译成泰文的工作过程中,都感觉到对于用泰语表达“的”理解得不够全面或透彻,应用起来比较吃力。为了更好地说明“的”的泰语表达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笔者从“的”的两种表达即:明表达和暗表达以及不同表达的应用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电视媒体在灾难新闻直播中,无论是报道方式与风格都有了显著变化。其中,出镜女记者数量增加,笔者从这一细节出发,通过分析近年有深远影响的直播报道,探讨女性在灾难报道中所隐含的意义以及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展现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我国女性纪实性情感期刊经过三十年发展,部分描绘了当代女性的生活图景,在男性话语世界中为女性争得部分话语权,但同时也存在着对女性传统美德的过分宣扬,强化了刻板印象;报道领域的狭窄性,多局限于私人领域;女性总体上仍是处于"被看"的"第二性"位置等问题。总体说来,我国女性期刊的女性意识只是形象"出场"阶段,而精神却并未真正"在场"。未来女性纪实性情感期刊应注意在意识建构上提升编辑的女性主体意识;在题材建构上报道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奋斗与成果;在情感建构上注重多样化的情感展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女性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海派女性电影经历了从黄蜀芹到彭小莲的演变,本文通过对黄蜀芹和彭小莲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女性身份归属如何完成了由“破”到“立”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女性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海派女性电影经历了从黄蜀芹到彭小莲的演变,本文通过对黄蜀芹和彭小莲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女性身份归属如何完成了由"破"到"立"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电视"无痛人流"广告中存在着现代消费社会"女性范例"的符号化过程。具体地说,广告通过女性对男权意识形态的臣服(情色身体)——女性对技术意识形态的接受(技术化的身体)——女性对消费意识形态的接受(消费化的身体)的符号化机制来构建"女性范例"及"代入感身份"。并且,广告中还存在着技术意识形态和消费意识形态的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一定量的样本研究微电影的现状,并梳理微电影的特征。旨在揭示微电影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分析微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性属性,及微电影隐在的加深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协同作用、女性主体性的建构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2011年,日本人加藤嘉一《中国的逻辑》一书出版,其中《帅男的逻辑》一章言辞尖锐,以“第三眼”的角度直指“相对于中国女人的时尚感和审美观,中国男人实在太差,真不希望看到‘美女与野兽'共存的场面”。 相似文献
16.
似乎一夜之间,我们对于女性的称呼突然变得多元起来:“女汉子”“软妹子”“萝莉”“御姐”“女王”……有直爽仗义的类型,有温婉柔顺的表意,有成熟大气的风度,有甜美可爱的路线,在“女性特质”的命题之下,从来未曾出现如此多的可能与选择。 相似文献
17.
女性生理期原本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自古以来却被人们视为"污秽"之物羞于放到公共话语体系之中。女性生理健康话语权的缺失是传统文化侵蚀、社会环境的压迫以及专业知识科普的不足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为了更好建立合理的女性健康话语体系,应该从加强性别平等观念,促进女性主体意识觉醒;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形成独立思辨力;发挥女性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作用,提高女性参与公共话语积极性入手构建合理的女性健康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和微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使用微博来行使自己的"说话权",但"说话权"是否等于"话语权"?女性如何利用微博表达自己的话语权,及其现状如何?这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来研究微博中女性话语权表达的现状,揭示在微博中女性话语权仍然缺失的现状,并对未来女性利用微博表达话语权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新闻媒体因为生存、发展的需要对受众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每家媒体都力图最大限度地争取到稳定受众,创造传播的力量,实现其影响力。本文就此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对产生于内心的"新闻空间"进行了层层剖析,大致区分为情绪空间、共鸣空间、舆论空间、思想空间及审美空间。明确这些空间层次,有助于传者按照新闻价值规律进行适度报道,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从抵抗“女德”到制造“男德”的系列话语实践引发了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当前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的生产逻辑是以父权话语作为参照,构建一套与之相对的话语体系。其隐含的性别二元论不仅使女性话语不仅无法摆脱潜意识中的父权话语阴影,还使女性陷入主体性缺失的危机。通过对两性间的平等与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女性话语需要以性别公平原则为指导,建构多元话语体系。而为了实现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女性间需要进行视角互换和“横向政治”建构,还需要男性加入,共同重塑当下仍由父权意识形态控制的社交媒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