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可以直接推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在于要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和振奋民族精神,而提高民族素质和振奋民族精神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职教要闻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并致词 本刊讯:中宣部、教育部、北京市政府9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仪式并致词。陈至立指出,当今世界,保持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要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学校是在青少年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各地、各部门要加强领导,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重申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并把“如何弘扬和培育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本文在审视国内外现实情况,尤其是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试图从形而上之哲学创新的层面对如何建构当代民族精神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下发不久,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开题报告会暨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民族精神研究院”,很有意义、很有必要。在此,我代表省委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6.
弘扬和培是学校德育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要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明确了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大力弘扬和精心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否则,它就无法保持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更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文化发展的历史,孕育、形成和发展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7.
谈谈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意义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和全面的总结 ,提出不仅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而且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全过程” ,这对于高校培育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撑 ,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在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 ,也就是在改造自然 ,变革社会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往今来 ,世界上没有那个民族…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弘扬优秀化传统并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充实、提升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俞祖华、赵慧峰先生对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素有研究,他们曾合作完成并出版了《中华民族精神论》一书(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该书曾于2000年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还获得过山东省优秀图书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项).近年来,他们继续关注与探究这个问题,最近又出版了新《中华民族精神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成果),体现了他们近年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思考,包括十六大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内涵作出概括后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提出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教育的永恒主题,而它的生命活力却在于其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创新上。因此,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探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新的生长点,应该是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提出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教育的永恒主题,而它的生命活力却在于其历史性与时  相似文献   

11.
本期导读     
新年伊始 ,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再传喜讯。教育部的重大招标课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研究”花落喻园 (项目批准号 :0 3 JZD0 0 2 7)。为配合此课题的研究 ,自本期始 ,我刊拟设置“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研究”专栏 ,专发此类文章。本期首先奉献给大家的是课题组负责人杨叔子先生的一篇总论 ,以及课题组的标书。作者以后如有同类文章 ,本刊将优先考虑刊发。法学是一门十分讲究逻辑的学问 ,此点在马克昌先生的《共同犯罪理论中若干争议问题》一文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作为当代中国刑法学研究的座标式人物 ,马先生在面对其他学者的诘难与质…  相似文献   

12.
王德衍 《辽宁教育》2004,(11):12-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钢要》之后,我们昌图县教育局多年来一直坚持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做到“八个结合”、实现“六化”、开展“七项活动”,从而使我们昌图县中小学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针对性,有实效性。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到了“八个结合”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队伍建…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的聚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讲授,宣传“以民为本”等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4.
本刊于2004年第5期、第6期“我想知道”栏目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分别介绍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中共“一大”会址和上海鲁迅纪念馆,引起了读者较好的反响。值此首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之际,我们将引领读者进行一次上海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巡礼,和广大学生一起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本认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并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思路。本对进一步兴起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明确要求:“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为此,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并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实施纲要》要求,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通过各学科有机渗透。作为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当然是责无旁贷。一、思想政治课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及优势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的熔铸史,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纲要”教学的独特优势;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是“纲要”教学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利用典型材料、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纲要”教学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题    目作 者期 (页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研究经典需诵读 诗教应先行——一项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战略措施杨叔子 1 ( 1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研究构架课题组 1 ( 8)甲申三百六十年启思——兼谈保持“两个务必”与弘扬民族精神杨叔子 2 ( 2 0 )“民族精神”的概念界说与研究思路欧阳康 吴兰丽 2 ( 2 4)《瀛环志略》创制新语的贡献冯天瑜 3 ( 1 )清朝末季 :民族自信的丧失与实用理性的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研究之一黄岭峻 3 ( 7)“仁民而爱物”:孟子对“物我关系”的探讨——兼论…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就制定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该《纲要》要求:一是要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扩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