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它的发生依赖特定的社会条件。通过选取五个特定社会条件,即民主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数、权力距离指数以及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数,对特定社会条件与创新指数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揭示政治、经济、人口、文化等社会条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总数与创新没有相关性,权力距离对创新负相关;经济与个体的独立性对创新的影响显著,政治的民主程度对创新具有正相关性。因此,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改革对提升中国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构筑了平台."军民结合"创新能力测评是一项复杂问题,不能靠一个指标或少数几个指标进行评估,需要在一定原则指导下科学地建立指标体系进行测评.综合考虑创新意识、创新管理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财务能力七个方面因素建立了"军民结合"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企业"军民结合"创新能力进行了测评.  相似文献   

3.
制造企业数字创新能力是规避数字化转型失败的微观基础,现有研究在其如何测评方面存在理论缺口。本文构建了制造企业数字创新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提出了体现差异优势和决策偏好的测评方法,测度了六家制造企业的数字创新能力水平。研究表明,制造企业数字创新能力包括智能连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字集成能力、数字经营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五个方面。同时,测评方法基于差异视角,站在企业个体立场最大限度开发差异优势,从管理者决策偏好角度确定排序,不仅识别和激发个体创新潜质,而且从组织层面确定学习标杆,也对管理制造企业“智改数转”动态过程、提升竞争优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邹华 《中国科技纵横》2010,(23):181-181
结合长江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分析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从创新基地建设及开放实验室、实验项目及内容的改革、实验教材的建设、实验报告的改革和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六个方面介绍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5.
从科技创新的环境基础、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绩效等三个支柱要素入手,构建出一套可用于国内城市创新能力评估的简洁指标体系,并选取相关程度较高的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苏州以及武汉等八个主要城市进行测评,表明了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回顾60年来的发展历程,西藏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创造了短短六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经济实力大幅提升,1951年,全区生产总值仅有1.29亿元,2010年达到507.46亿元,比1951年增长了111.8倍。其中,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企业社会资本具有内外有别,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具有异质性.当前研究偏重于企业内部具有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忽视了企业外社会资本研究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企业外社会资本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的积极性作用,同时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的内外联结,对企业创新能力也相应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9.
童海玲 《科教文汇》2014,(9):76-76,78
利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变革,对全体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这是否可行呢?存在哪些优势呢?我们应该如何操作呢?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变革,对全体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这是否可行呢?存在哪些优势呢?我们应该如何操作呢?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江  黄学 《科研管理》2015,36(12):9-18
塑造自身创新能力是处于服务经济时代的服务企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企业的核心要务。在全球化情境之下,基于传统的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范式构建的静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无法满足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管理实践。综合运用探索性案例分析、层次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审议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体现了高技术服务企业创新形态的多样性、开发与传递的不可分离性、开发组织的多样性、商业模式的重要性等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浙江省高技术服务企业为样本,对指标体系作了分行业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朱海就 《科研管理》2004,25(3):30-35
本文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由网络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三个部分组成的。区域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网络的创新能力 ,但网络的创新能力最终又是作用于企业的 ,创新环境是支撑条件。本文指出了构造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和原则 ,突出了非R&D指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赵炎  韩笑  栗铮 《科研管理》2019,40(1):61-75
近年来,随着企业间结盟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企业个体间竞争的模式正在向基于派系间竞争模式转化。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理论,以中国9个高新技术行业2010-2015年联盟创新网络的数据为样本,对联盟网络中的派系类别及派系间联络企业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派系林立程度较大,跨派系融合度较低;研发优势派系、契约式派系及纯商业型派系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派系间联络企业负向调节纯商业型派系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对企业进行派系的选择及派系关系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测度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志勇  林聃  何林 《科学学研究》2008,26(3):619-632
 大企业是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生力军,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和依托。本文基于灰色白化权函数定权聚类法构建了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并运用AHP法对测度指标进行了赋权,以33个制造业大企业为样本,对其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状况很不乐观,其主要测度指标的表现也很不理想,与世界知名创新型企业尚有较大差距,挑战严峻,形势紧迫。  相似文献   

15.
康健  胡祖光 《科研管理》2014,35(5):19-26
三螺旋模型中的企业维度可区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个具有不同特征并互动演化的亚类,依据SCP分析范式,在解析"大学—政府—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学—政府—制造业"两个并行三螺旋协同创新结构和行为的基础上,引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对基于区域产业互动的三螺旋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式进行理论推演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两个并行互动的创新三螺旋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在理论上丰富三螺旋理论体系,同时在实践上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详细的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广东省166家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资本不能直接促进企业创新,但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动态能力作为完全的中介变量,间接地促进企业创新。(2)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通过动态能力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的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业务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间接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制度社会资本,技术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间接影响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7.
阳银娟 《科研管理》2017,38(5):12-19
企业如何将互联网思维渗入企业整体营销以及合作创新战略框架,并由此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提高合作效率以及效益是我国制造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研究以中国193家制造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规范文献定性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建模实证研究,探讨了企业的网络营销能力、合作有效性以及创新绩效的关系。我们发现:(1)网络营销能力的不同维度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商业资源、对企业的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将合作有效度作为研究模型的中介变量,实证结果表明模型的解释力增加,说明网络营销能力通过影响企业合作有效性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8.
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能力的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自主主体”、“自主成果”以及“自主程度”三方面解释了自主创新的内涵,给出了自主创新的系统框架,指出自主创新能力由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产出能力、自主创新运行能力和自主创新环境支撑力四部分构成,并论证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陈芳  穆荣平 《科研管理》2011,32(10):71-78
提升汽车行业创新能力是我国实现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测度分析我国汽车行业创新能力发展态势、国际水平和创新发展环境对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梳理国内有关产业创新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外产业创新能力研究,构建我国汽车行业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分析汽车行业创新实力、创新效力与创新发展环境,认为我国汽车行业创新实力与创新效力不断提升,但与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强国差距较大,汽车龙头企业创新规模问题突出,也认识到国内汽车行业创新能力建设环境基础薄弱。  相似文献   

20.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企业的投入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对于其不同的发展状态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激励与惩罚,而激励与惩罚的界限在实际当中不容易界定,因此采用模糊数学的思想,从奖惩特征视角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动态综合评价问题.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静态评价,进而从模糊奖惩视角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高新技术企业2008-2013年的有关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带有模糊奖惩的动态综合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