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丽娥 《海外英语》2011,(1):207-208
《雨王汉德森》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它被作为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进行解读。但是笔者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汉德森不仅是一个流浪汉的形象,更是一个流亡者,其流浪之旅仅是被迫精神流亡的载体。本文用萨义德的流亡理论来分析汉德森这一人物,指出汉德森是具备时代特征的流亡者,其最终的重生表达了索尔·贝娄的人文主义浪漫精神,他对汉德森这一流亡者的信心即是其对人类精神困境出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50年代,战后经济复苏,大多美国人对国家发展寄予厚望,然而他们的内心却陷入某种孤独、失落或是对死亡的莫名恐惧。《雨王汉德森》便是完成于这一时期的小说。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汉德森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及心理变化的描写,表达了其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感受。与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不同,《雨王汉德森》在人物形象,追寻目标,人物流浪模式及追寻结局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汉德森先生     
“今天,我们要制作并书写一张明信片。”汉德森先生说,“今天我是不会忍受注意力不集中的!我现在很忙,也很敏感,假如你被我抓到的话,有你好看的……”汉德森先生在一把咖啡椅上坐得端端正正的。咖啡椅的坐垫是浅棕色的,把手是深棕色的。椅子的靠背上用更深的棕色笔写着“新年快乐!”这把很舒服的咖啡椅是他收到的一件新年礼物,他专门把它搬到教室里来,为了坐着给我们讲故事。不过现在汉德森先生是不敢往后靠的,因为他可怜的椅子一靠就会散架了。这是因为不久以前,一个代课老师把它的坐板坐掉了。汉德森先生一直以为是我们弄的,他把坐板轻轻…  相似文献   

4.
表面看来,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描述的是主人公汉德森在非洲的旅行,实际上却展示了主人公汉德森心理疾病恢复的整个过程。根据荣格的理论,当精神错乱时,潜意识会发挥作用,与有意识的心理内容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最终消除精神错乱,取得心境的平衡。本文意在通过心理分析理论解读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  相似文献   

5.
在《雨王汉德森》中,贝娄刻画了一系列自然人形象。这些自然人形象正是贝娄生态思想在文中的具体体现。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贝娄试图揭示一个法则:只有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类自身才能获得精神的安宁,若违背之必遭惩戒。主人公汉德森正是在文中"自然人"的影响下,最终完成精神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去图书室里做作业。"汉德森先生命令道,他是我们孤儿院男生宿舍的管理员。 "我没作业,今天是星期五,汉德森先生。"我告诉他。 "我不管是星期几,坐在那儿,学点儿东西。"他朝我吼。 我走进了小图书室,里面有两张大木头桌子,五六个男孩在做作业,我找了把椅子,在一张桌子前坐了下来。  相似文献   

7.
美国犹太作家索.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是流浪汉文学的经典之作。贝娄通过出生富裕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其精神层面上的流浪和追求,在保留流浪汉小说艺术模式传统的同时又有创新和超越,成功塑造了一个现代版的流浪汉形象。通过分析作者对这一文学体裁的创新运用表现汉德森的流浪是现代人在物质富足情况下精神困惑,而其最终的解脱和转化显示了作者对这个群体出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运用原型批评的观点,对索尔&#183;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出现的动物意象及流浪母题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汉德森的精神追求之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雨王汉德森>的主人公汉德森从质疑进而探寻,到最终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论证明确人生价值对生命存在的重大意义.爱在人们明确人生价值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索尔·贝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由于主客观原因,都产生了精神危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往往以“流浪”的方式寻求自身存在价值。用存在主义理论分析贝娄小说《雨王汉德森》的主题,通过汉德森远遁非洲的形体流浪,揭示现代人精神层面的困惑和追求,并在回归自我的旅途探索中,实现其存在价值与心灵的蜕变。  相似文献   

11.
《雨王汉德森》是贝娄一部比较特殊的小说,评论家对它的理解与阐释也莫衷一是,但作者本人却一再表示对主人公具有最强的认同感。这部小说虽然与贝娄其他作品有着许多不同,但同样反映出了作者的犹太文化意识对其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这一影响在《雨王汉德森》中尤其表现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人道主义的信仰与歌颂、对社会伦理价值的肯定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王敏  刘英 《海外英语》2014,(18):195-197
中年危机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如果处理得法,不啻一场机遇,可以使人更清晰地洞察人生的玄妙。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中的主人公汉德森经历了中年危机。结合文本,探讨中年危机的心理学成因与表现,走出危机的途径以及其后的变化与成长,以期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3.
中年危机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如果处理得法,不啻一场机遇,可以使人更清晰地洞察人生的玄妙。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中的主人公汉德森经历了中年危机。结合文本,探讨中年危机的心理学成因与表现,走出危机的途径以及其后的变化与成长,以期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4.
Movie Palace     
王巍  惟炜杰  许倩  Tei 《音乐世界》2008,(13):62-63
主演亚当·桑德勒、罗伯·施奈德霸 Story突击队员佐汉,身手矫健的他对于打打杀杀的生活感到厌倦,打算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选择去纽约做一名美发师。在伪造自己死亡后,佐汉开始了自己的美发师之梦,从一窍不通的新手做起,逐渐练习,最终成为顶尖的理发师,每天顾客盈门。同时在这个大都市中,佐汉也收获了梦寐  相似文献   

15.
雨薇 《家教指南》2006,(9):31-31,40,41
1岁半到2岁左右,宝宝开始玩假装或者想象游戏,在宝宝虚拟的世界里,每个物体都不仅仅是这个物体本身,它们往往代表着更多别的意义。对宝宝来说,一块积木今天是小船,明天可能就是一只小兔,后天还可能是一座房子……也有的时候,宝宝的假装游戏正好反映出他的心理活动。比如宝宝的小宠物意外死亡,他就会在他的游戏里表达他对死亡的恐惧与悲伤,因此,他会不停地在游戏中让他的小宠物一再地重现它当时意外死亡的情景等等。宝宝就这样通过他的想象游戏,在他的每日生活中通过实践逐渐掌握各种社会行为的规则,体验到一种获得控制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一、教育和生活的关系一个人一出生,就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从他的诞生、发展、成熟、延续直至死亡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是一个人生活历程的全部内容。当然生活并不仅仅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并不仅仅是指人的生命的内在潜能自然展开的过程,而且还包括人的知识、能力、个性,直至整个精神世界经验的过程。因此生活对于个体来说就可简化为被经验到的一切,个体的生活获得各种经验。而这种经验的增长、组织、更新就是广义的教育。因此教育离不开生活。杜威曾说“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在杜威看来,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  相似文献   

17.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以其冷酷的叙述着称,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是阴暗怪诞,充满血腥与死亡意味的世界。死亡和暴力是他早期创作的两大主题,也表现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余华在小说《现实一种》中以独特的冷漠叙述对人性进行冷静的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独特的场景里面,作者以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冷酷的世界。人所受到的暴力是来自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暴力。每个人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暴力的实施具有双重性质,即非理性和计划性。暴力最终引导人们走向死亡,生命的终结让人们感受到世界的无边黑暗。  相似文献   

18.
善于管理财源广 撒拉德森是美国北达科他州首屈一指的富翁,他经营着235家连锁寄宿旅馆,拥有资产达5.75亿美元.撒拉德森之所以财源滚滚,是因为他善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谋取最大的利润.  相似文献   

19.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通过对操心、他人、沉沦、畏、死亡以及良知等概念的分析,表现出了他对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问题的关注,其关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中探讨走向本真的存在的道路,为人类从沉沦中返真,超越沉沦状态寻找出路,以实现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自由、和谐。  相似文献   

20.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通过对操心、他人、沉沦、畏、死亡以及良知等概念的分析,表现出了他对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问题的关注,其关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中探讨走向本真的存在的道路,为人类从沉沦中返真,超越沉沦状态寻找出路,以实现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自由、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