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春侠 《快乐阅读》2011,(25):51-52
《今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诵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多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读中体会语言的表意;多读中体会语气的表意;多读中体会重音的表意。  相似文献   

2.
语文素质包含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搞好语言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1.熟读多背。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多朗读多背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指导学生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际上是谈积累与作文的关系。《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字组织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强化了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积累。1.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  相似文献   

4.
一、回环诵读,重组文本语言朗读,是语言实践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课堂上,教师应注意诵读的方法方式,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荷叶圆圆》是一篇儿童诗,语言清新活泼,富有节奏感。如"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一句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荷叶的形状美和颜色美时,如果一味地诵读,学生必将进入朗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语都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同样强调多读多背,加强诵读。可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厚积才能薄发,根深叶才茂。  相似文献   

6.
当前素质教育中语文素养寓意深刻,而且非常丰富。主要表现为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通过读和写的巧妙结合,不断地积累语言。因此让学生在博览、诵读、写作的垫脚石上坚持不懈地积累语言,最终将快速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及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它是在语言实践中所获得的。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诵读吟咏触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积累,读是语言积累的第一步。教师要搭建朗读平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本、品味语言,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在解读经典作品时,我们发现不少作品包含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这些句子的感悟并非教师传授就能达到,而是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产生  相似文献   

8.
任何语言的学习,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都必须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只有大量输入语言信息,在目标语言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能输出信息。没有大量的输入,外语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美国著名功能学派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认为,学习母语是说在前,读在后;而在没有外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外语,是读(输入)在前,说写(输出)在后(张东红,2005)。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缺乏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而经典诵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语言输入方式。通过经典诵读,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目标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包括文化背景知识,为实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输出(说或写)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国学经典因为语言表达模式与当下有着巨大差异,其教学过程应该定位于诵读,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原生态的诵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经典、品味经典,从而内化经典。 一、朗读积累式 低年级学生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厚,对于国学经典中的内容尚不能完全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这个年龄段记忆力强的特点,采用朗读背诵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过程中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国学经典的内容出发,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真实情景,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接着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的方式将经典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形成初步体验,形成感性认知;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自读,促进学生对经典的感悟,直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1 重视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已经作为格言流传到今天.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作为中学生习得语言的一个重要源泉,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要学好文言文不是一件易事。要学好文言文,我们可以删繁就简,指导学生从诵读、品味、积累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一、诵读文本意在所得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诵读优美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语言内容。”语文是门学习语言的课程,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培养、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更要引导、培养、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能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落实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  相似文献   

14.
读后活动(postreading)是在完成阅读活动后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可以延伸为学生课外所进行的系列阅读。“阅读知识识字能力中被动接受能力的一方,是‘写作’这一主动表达能力的补充”(胡春洞等,1998)。读后活动是变被动为主动的最佳方式,是使读与写整合的最好体现。笔者要求学生从诵读和泛读两方面入手,鉴赏,汲取语言精华,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水平。诵读,是吸纳语言和与遗忘作斗争的活动。诵读可汲取语言中的精髓,并在需要的时候使得写作绽放光彩。诵读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动态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有理解,感悟,鉴…  相似文献   

15.
所谓"煮书",就是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以求得深入体会文章情感,说话和写文章得心应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  相似文献   

16.
吴思玲 《文教资料》2014,(13):47-49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返璞归真,以诵读(大声朗读,读熟)为要,让学生积累诵读经验。初中学生文言文诵读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激起兴趣,拉近距离;滋养语感,提升素养;理解内涵,传承文化。作者结合自己《岳阳楼记》的教学实例阐述了对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诵读经验积累方法的探索,即读准—读熟—读思—读品,逐层深入地进行文言文诵读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但目前,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远不能适应语文素养提高的要求。张志功先生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诵读优美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语言内容。"《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通过阅读进行积累并提出很多具体措施予以保证落实。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背诵优秀诗文240篇,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  相似文献   

18.
林巧莹 《语文天地》2012,(24):27-28
教师可以将语言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一、培养语感,促进语言技能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是言语经验,是个体在生活中进行言语活动的产物。培养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早在汉代已经是一种普遍的、成熟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  相似文献   

20.
所谓“煮书”,就是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以求得深入体会文章情感,说话和写文章得心应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其实,阅读就是“煮书”的过程。它强调了“煮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与探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