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共生教学",就是建立在教与学的良好相处、和谐相长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为追求,基于开放型目标而开展的一种"本色化回归"课程活动形式。"共生"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学目标;既是一种课程形式,又是一种发展方向。究其本质而言,教师之"生"是基础,学生之"生"则是目的。只有把"教生"与"学生"相互渗透并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赢得令人期待的教学相长效益和效应。"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小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始黄金时期。笔者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拟就如何实施新时期的"共生"教学,试对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课改中出现的一种表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笔者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为实现语文和谐教育,认真践行着新课程的理念,努力尝试和探索着多元对话教学,也尝到了多元对话教学的乐趣和甜头。在课堂上达到了与学生共享、共生、共长的美妙境界。  相似文献   

3.
<正>一、共生及言意共生的内涵"共生",顾名思义即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生教学,就是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个性、差异是共生的基础,求同、协调是共生的实质。"言"是形式,即文本本身的魅力;"意"是内容,即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方面,它是情感、思想的合称。情感和思想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教师要和学生一同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实现言与意的转换,进而让言与意融合共生。言意共生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它是师生在与文本的情感互动中透彻理解文本的含义,积累运用文本中的经典语言,使得语文课堂言中有意、意中有言,达到言意互补、言意  相似文献   

4.
任务单导学模式是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内容,依托一份精心设计的“任务单”,由学生主导学习、开展教学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任务单导学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前置先学、任务单、学生活动、教师导学,据此探讨中职语文的有效教学,有助于实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同生共长,达到教育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5.
黄丽 《当代教育论坛》2003,(10):126-126
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推动语文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最有魅力的课”、“学语文真快乐”,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以“人格魅力”引趣 很多学生喜欢一门课都是从喜欢这科的任课老师开始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即忠诚热爱教育事业、学识渊博、口才雄辨、表情丰富、教法独特、为人师表、和蔼可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文本”走向“人本”语文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语文教学与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与设计不仅着眼于“文”,更是着眼于“人”,要通过“文”这一载体而实现“人”的发展。正因为坚守“生本位”,即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本位,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备课设计就必须由“文本”转向“人  相似文献   

8.
朱晓琴 《成才之路》2020,(10):80-81
作文教学一直语文学科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结合生本教育理念,把语文作文教学推向一个新高度。语文作文教学和生本教育的结合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潜力,使得作文变得更生动。教师可以通过写作与阅读结合、倡导学生批改作文等方式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1师导生思,组织概念教学 读了高敏、黄安成老师的《课例:函数的单调性》(以下简称《课例》)教学设计,心有所感。既感叹于执教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之强,又感叹于所教学生的基础之棒。掩卷长思,透过文字,我们能感受到执教者的情怀,感受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课堂理念。“师导(教师指导、引导)”是手段,“生思(学生思考)”是目的。“师导”与“生思”的完美结合,演绎了精彩的课堂。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教师是否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而且也制约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生本教育”理念极大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现状,为广大语文教师发挥潜能、展示才华,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由于部分语文教师主观认识的偏差、自身能力的限制,在贯彻“生本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质,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P口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挖掘文本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有效的语文活动。  相似文献   

12.
胡旭 《天津教育》2022,(17):75-77
<正>“合·润”语文教学是基于“学教合一”课堂升华而形成的教学思想,“合”是合作、和谐、和美的意思,要体现出合融的教学智慧,而‘润’指的是圆润,不生硬,不枯燥,“合·润”语文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合·润”语文思想设计教学路径,完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沿波讨源,探析“合·润”语文的内涵(一)指向言语表达,共生共长“合·润”语文有着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学生“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历来如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搞得好不好,将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什么历来会存在着学生“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的问题呢?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相似文献   

14.
李勇平 《现代语文》2007,(4):120-120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头戏。然而,目前作文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教师只注重技巧方面的指导,而忽视兴趣热情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的问题。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要通过语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备课时,把握语文教学的本真,结合“文本意识、生本意识、课堂意识”三种意识,可以为语文教学增效。  相似文献   

16.
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和竞争。职校生毕业后即面临工作和就业,口语表达能力愈显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消除胆怯心理,树立自信心,首先要“敢说”;其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多说”;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会说”。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职校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牛胜霞 《现代语文》2014,(12):85-86
中学语文的快乐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快乐体验,这是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导向。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效率容易受个人情绪的影响,所以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快乐教学”的方式,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18.
“八字教学”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方法。这里所指“八字教学”是专就阅读教学而言的 ,所谓“八字教学” ,即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查”“点”“读”“议”“讲”“结”“练”“延”八个方面的教学指导。其思想内核为 :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则作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向导 ,在此前提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运用 ,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从而实现“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的最终目标。一、“八字教学”的基本式及…  相似文献   

19.
讲课如同作文、讲话,也需酿“味”,更需调“味”。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调动各种表现手段,酿造一种浓郁热烈的艺术之“味”,引动学生的情感“嗅觉”,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得到享受,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汇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