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笑 《出版参考》2024,(1):80-81+85
<正>吴岩是新时期以来不断给人惊喜和期待的科幻作家,他的长篇儿童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2020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将“我”的童年生活和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童年时代同构,以童年梦写中国梦,在儿童的世界再现历史的天空,以儿童的纯真反映世界的本真,透过儿童的眼睛讲述“爱的故事”,是儿童文学宏大叙事主题创作的成功之作,突破了科幻文学描绘未来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2.
姚抒岑 《视听》2023,(4):33-36
跨媒体叙事是一种融合文化的呈现,融合由“自上而下”的公司资本推动,而“自下而上”的消费者反向作用也成为跨媒体叙事的新动力。纵观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抱持开辟“中国动画电影宇宙”的宏大愿景,开发端整合中国传统文化IP资源,将其作为建构跨媒体叙事“元文本”的可行性路径,消费者摒弃被动的参与者身份,试图与开发端形成“协作”关系,“主动探索”的参与模式成为跨媒体叙事语境下消费者的显著特征。中国动画电影所展现的跨媒体叙事在当下处于萌芽阶段,但仍然勾勒出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以及消费者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3.
赵光怀 《编辑之友》2016,(10):71-75
“中国梦”是一个综合性传播符号,包含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个层面的话语主体,国家梦和民族梦属于集体话语,人民梦兼具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双重属性.不同话语主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共同构成一个话语整体.在叙事模式上, “中国梦”具有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双重属性,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偏向宏大叙事模式,人民话语偏向日常叙事.不同叙事模式具有表达同一话语主体内涵的适应性,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传播语境和不同的受众群体,灵活运用不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4.
黄懋 《东南传播》2022,(2):69-72
近年来的“科幻文艺片”指称涉及类型片的“现代主义策略”问题,它往往处于类型电影研究的边界,而借助吉尔·德勒兹关于“现代电影”的根本性思考可以进一步揭示“策略”背后的美学依据。战后兴起的现代电影曾借用科幻片的样式,试图在类型框架内开展“时间-影像”的电影实验,其关键是将题材内容与电影经验中的“时间”问题化,由自在的变成自为的。所谓“科幻文艺片”正是延续了这一美学策略与传统,通过对“纯视听情境”“回忆-影像”与“时间绵延”进行科幻式的想象与呈现,将叙事结构、风格样式、影像形式与题材内容统一在时间问题中,为科幻类型电影与艺术电影的融合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重视新媒介叙事和传播问题。研究回归传播的内容起点,将“学习强国”App作为切入口探析其中的非遗叙事,并借此获知当下非遗新媒介叙事的现状。“学习强国”中的非遗叙事特征表现为以下三点,碎片化叙事适合移动端传播;叙事空间的强地域特色;宏大叙事与个性化视角相结合,并针对叙事风格和叙事形式等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叙事方式的变迁,发现开幕式的叙事视角从“我”转向“我们”,从精英视角转向全民视角;叙事逻辑从陈述历史的宏大叙事转向讲述故事的微观叙事;叙事内容从“介绍中国”转向“一起向未来”。由此得到启示:只有根据国情调整叙事方式,创新中国话语体系,并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进行共情传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7.
电视剧作为以家庭为中心的叙事媒介,深刻地影响了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电视剧叙事是实现了私人经验的“公共通约”还是“公开展览”,是其引发或引堕公共领域的关键.文革之后,以1990年《渴望》播出为临界,在此之前是因电视剧叙事体现为“国家-民族宏大主题的私人经验编码”而产生的“私人经验的公共通约”;以《渴望》为起点,电视剧叙事体现为缺乏现实对应性的“编故事”,而电视剧从此之后以其“仿真性”成为引导“家庭生活”纳入“经济社会”并将两者相调谐的媒介叙事.  相似文献   

8.
徐锋 《传媒》2015,(15):65-67
从趋势上看,当前全社会碎片化阅读的倾向确实令人担忧、值得警惕,但也要看到,新闻评论有着自身的某种生命力特质,从而抵御着碎片化的进程.而且有趣的是,在长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新兴的、以“碎片化阅读”为特征的传播载体上,宏大叙事与碎片化阅读呈现某种悖论式的共存.必须意识到,评论的天然属性和本质特征是深阅读,一定条件下的浅阅读只能作为前者的辅助手段.评论如果一味强调浅阅读,只能让这一文体更快贬值.因此,未来的出路在于,为评论的宏大叙事插上“轻便之翅”,从而实现“深”“浅”有度、“深”“浅”结合、“深” “浅”分工,让天性“重思考”的评论在“轻媒体”时代能够继续焕发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同济·汉语叙事文学丛书清雅的封面躺在书店别样醒目,其中一本是郭春林的《读图时代文学的处境》。一如书名和目录上诸如“救救小说”、“消费时代的文学生产”、“用想象抵抗”等篇什的“宏大叙事”,该书从文学处境所引申出的是目前被普遍关注的国民阅读境况的大事情和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元宇宙”世界是一个编织了所有人与人、人与物的宏大关系网,它的故事文本是由无数个体性的意义共同交织而成的。因此,元宇宙题材科幻电影在构建“元宇宙”的世界图景中采取了一套独特的叙事策略,其通过多重融合的叙事空间、多元交互的叙事身体以及跨媒介融合的叙事语言,先验地打造了这一“美丽新世界”为我们提供了前往体悟“元宇宙”的想象通道。而“元宇宙”奇幻景观背后所存在的技术“神话”、现实伦理、产业升级等问题,也蕴藏在了电影的叙事意义之中,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金蕾蕾 《今传媒》2023,(4):59-62
传统媒体时代,围绕中国革命史展开的革命叙事,在不断地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叙事模式,包括宏大的叙事视角、精英的叙事话语,等等。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传播语境,中共北京市委主管主办的党刊《前线》杂志“百年风云”栏目积极寻求革命叙事的现代转型,探索出了“镜与灯”的叙事模式,具体体现在两个维度的叙事空间、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客观权威的叙事主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王霞 《传媒观察》2004,(4):35-36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新闻虽然渐渐得到重视,媒体从业者也开始尝试新的经济报道形式。但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媒体特别是党报序列媒体的经济报道,依旧一副老面孔,抑或不脱“一厂一店”、“数字 经验”的窠臼;抑或堆彻材料,进行“宏大叙事”,被媒体研究者斥为“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  相似文献   

13.
《瑞克和莫蒂》作为高口碑的科幻动画,在创作表达中呈现出想象力消费的美学特点。文章将从视觉、空间、人物、叙事、文化五个维度对该作品的想象力美学进行剖析:科幻属性、奇幻美学的画面呈现及“非人”景观表现出一种“视觉奇观消费”;空间“流动”、未来空间与“时间流”穿梭,使该作品具有“空间消费”特征;人物建构的反传统与非理性,人物造型的新奇性使该作品的想象力触及“想象的内在”—视觉背后的“情感”与“人物认同”;叙事中互文与戏仿的灵活运用,使其具有解构性与拼贴性,彰显出一种青年文化特征,促使青少年完成“部落划分”与“身份认同”;后假定性寓言、社会反讽是其想象力的第三维度——从视觉、情感到社会反思与民族寓言——满足着受众文化消费诉求。  相似文献   

14.
未来之眼     
中国少儿创作领域不够景气,而其中科幻类的创作尤为薄弱。分析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科幻作品之所以普遍存在“有科无幻”的缺陷,可能是科幻创作者对于科幻的认识太过“严肃”,对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成分要求过高,在进行创作时生怕露出破绽,遭到专家的耻笑,因此便使科幻沦为对科学亦步亦趋的形象讲解。其实科幻原本是现代人的神话,它的本质使命是“幻”而非“科”,其中“幻”与“科”的距离大至相等于古代人的神化与常识之间的距离。所以,科幻不但不能等  相似文献   

15.
肖慧强 《视听》2022,(3):83-85
主旋律电影蕴含的家国情怀是国民自古以来无法分割的民族情感,是国人根深蒂固的集体记忆.主旋律电影在注入家国情怀时,逐渐分化出革命历史片、伟人传记片和时代英雄片三种类型,并且将叙事方式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人叙事,最终形成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交融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广播剧《中国空间站》以中国载人航天的奋斗历程为讲述对象,在充分发挥听觉叙事功能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多角度叙事和交融创新的艺术叙事策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广播剧文化。首先,通过听觉的不确定叙事产生“艺术留白”效果,进而构建独特的声音艺术时空,使受众感知到太空的宏大辽阔。其次,采取了多角度叙事策略,打造平民化叙事风格,通过日常生活体验的情感共鸣来构建“听觉共同体”。再次,通过视听交融、多媒介传播和强化互动性等交融创新叙事策略,构建了新媒体时代独具特色的广播剧文化。  相似文献   

17.
电视连续剧《雪豹》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叙事背景,以抗日战争中的特种部队作战这一新题材为叙事脉络,在宏大的革命历史叙事中融入对个体生命和生存价值的关注,实现了宏大民族命运与个体伦理的叙事同构,恢弘叙事的个体性超越使该剧达到一个新的叙事高度。  相似文献   

18.
成就报道,一直是党报新闻报道的主旋律和重头戏。综观近年的成就报道,存在着偏重宏大叙事与深入人心不够的矛盾、语言“高端大气”与事实“细节不足”的矛盾、宏观“站位很高”与新闻“贴近性不强”的矛盾。如何让成就报道这种“硬”新闻变“软”,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成就报道鲜活起来?  相似文献   

19.
周科 《新闻战线》2021,(5):108-110
在“流量”中坚守“质量”,在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中深耕基层线索,为人民发声,思想深度、情感温度、艺术高度相融合,与受众产生共鸣、共情、共振,就能让作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当代社会呈现一幅“微时代”的“微文化”景观,在此语境下,媒介叙事从以大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宏大叙事,转向新媒体为代表的后现代“微叙事”范式。从移动传播这一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野看,这源于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已超越了工具论而上升至媒介化层面,作为一种制度化要素,新媒体的技术偏向是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和空间上的断裂性,这决定了新媒体叙事隐喻了一种即时性、碎片化的微叙事范式。该范式转型从认识论的高度蕴含着重新衡量和表达事物的思维方式:“当下主义”,它在叙事中试图把大量时间压缩在一个时空瞬间,在聚焦当下的同时忽略过去与未来的向度,其本质上是区别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后现代社会的数字时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