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反映.因此,从根本上说,纪录片首先应该是叙事体裁,运用电视语言向观众叙述镜头前的一种客观现实.但由于生活本身的丰富多米和创作者的主观努力,实际上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往往风格各异.观看近几年我国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有这种感觉:纪录片创作者愈来愈自觉地寻求自己的叙事风格,并且力求在叙事过程中包孕着情感,生发情感.事与情交融,使现在的纪录片脱去了以往‘说教”的硬壳,充盈着生活原有的活力.创作者在叙事和抒情方式上的这种新的追求,赋予我国电视纪录片以新的风貌和品性.构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6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评选出的“双十大纪录片”为例,论述了纪录片创作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架构、价值现对影像表达的角度和方式影响,认为事件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表达方式的真实,这三者通过编导独立的思考、自省的意识相互结合,在拍摄的行进中既介入现实又重构历史。纪录片的真实并不仅仅是客观事实,它还包括了创作者情感的真实和表现手法的真实,当然,它所呈现出的最终结果则是价值的真实。总之,纪录片是创作者用活动影像的方式来表达的一种透过事件表象,独立思考出来的对于事件本质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王丹 《新闻前哨》2009,(3):59-61
在纪录片创作领域,一直有不同创作流派的探讨和争议。很多人说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用纯粹的旁观者的视角,应该不干预被拍摄者的生活的自然状态。但是从《生命的延伸》这部纪录片来看,恰恰创作者之一也是亲身经历者,而且创作者的介入还推动了事情的发展。这会不会与过去我们接受的“纪录片客观记录生活的”观念产生冲突呢?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纪实功能很强的电视载体。情感是纪录片本身的构戚力量.创作者的情感和生活本身的情感因素水乳交融在一起.抵抗着影视艺术中的“情感淡逝”。  相似文献   

5.
王玮 《视听纵横》2009,(5):52-54
纪实性纪录片因其特别强调尊重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原生态”的记录和叙述,往往被业内称为电视节目的最高境界。创作一部高质量的纪实性纪录片需要创作者善于把握和提炼主题,恰当的选题定位;需要创作者融入主人公的生活,“潜伏”在他们身边,随时抓拍到最真实自然的镜头;需要创作者进行巧妙的构思,呈现亮点,讲好故事。  相似文献   

6.
路军 《记者摇篮》2009,(2):45-45,54
中国的纪录片自从摈弃了前苏联所提出的“形象化政论”的定义之后,创作视点越来越多地开始回归本性。“阐明抉择,解释历史和增进人类了解”成为纪录片的历史使命。纪录片的视角开始对准事件中的普通人,注重记录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于是,表达人物内心深处波澜起伏的情感历程,揭示人类生存和发展面对的的现实状态,就成为纪录片创作者心中追求的神圣之地。那么,如何从纪录片的本性出发,不会迷失在诸多观点纷扰的学术探索与复杂的技巧技法之中。  相似文献   

7.
黄昆琨 《东南传播》2016,(5):136-137
纪录片的最终目的是反映作者对生活的客观感受,所以创作者的情感会随着纪录片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学会用细节"以事讲理",理性思辨、客观判断,把握好情感表达的分寸,能够突出纪录片的特色,强化作品意义,顺利完成纪录片拍摄。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强调真实记录,强调"原生态"再现。但是强调"原生态"再现,强调真实并不意味着编导者不介入,纪录片反映的并不全是生活本身,而是经过创作者选择、整合之后的真实。这种真实以实拍画面、同期声、真实人物和场景为特点,但纪录片的创作者不是平庸的照相师,他的叙述方式、素材  相似文献   

9.
如今,纪录片在电视频道中俨然成了一名“常客”,垂青纪录片的受众群体被“忠实”地培养出来。但笔者认为,纪录片理论仍在“建设”中,围绕纪录片的创作问题也仍在探讨之中,关于纪录片的反映对象,许多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还存在肤浅的认识。认为纪录片是反映生活的、反映客观世界的,这是非常流行的观点。所以生活不弃琐碎、世界光怪陆离均被“纪录”了。纪录片的反映对象是“人”,但人的美学观点远没有被人们理性地、普遍地接受。关于纪录片的反映方式,按照编年的顺序,大致人们尝试了格里尔逊方式,几近于实况录像的“真实电影”方式…  相似文献   

10.
宗戎 《视听界》2004,(5):42-43,41
目前,在中国电视片创作领域中,“平民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中国的纪录片来说,更是如此。“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几乎成了整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口号。“平民化”的内涵“平民化”是一种基于平民视角,具有观众意识,创作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的创作态度。具体地说,从节目素材的选取上,要从老百姓生活视角、审美趣味出发。纪录生活、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反映老百姓关注的题材;在节目制作流程中,要追随生活,参与生活。创作者既是参与者,又是记录者:从美学形态上说,“平民化”追求自然和本色,努力做到情感和观念的表达亲密无间;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的魅力是生活本真的魅力,更是艺术创作的魅力。近年来,作为纪录片创作主体的编导们纷纷把纪录自己所认识的社会生活本质和平民生活形态作为自己创作的目标。同时,自然质朴的表现形式也是对从前缺乏或违反生活逻辑的矫揉造作或粗暴无礼的合作风格的一种强烈反叛。可以断言,如果不是创作者们走进了生活,把镜头对准了平民百姓,“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的一个最典型特征就是“平民化”和“生活化”。纪录片的平民化和生活化要求创作者们尽可能地选择纪实的叙事的方式和策略,以平等、朴素、诚恳的叙述去代替一度曾十分流行的貌似理性的喋喋说教。一部好的纪录片,让人感动至深的地方,常常是一些  相似文献   

13.
电视纪录片是运用现代电子、数字技术手段,真实地记录人类社会生活,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经过创作者的选择、重组、集中、强化,结构而成一种完整的电视节目形态,它的素材保留着生活的鲜活、真实的信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客观性,供观众观察、体验和思考,而在选择和结构过程中,则有创作者主观的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兴趣、爱好的介入,可以说纪录片是客观生活与主观认识的一种保有较大空间距离的结构,它既能将真实的生活物化成为一种可以复制、保存、传播的形态,留给人们一段活的历史,又能给观众提供一个创作者对生活…  相似文献   

14.
人类生存之镜──论纪录片的本体理论与美学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实践的需要程度。“纪实不是真实”命题的提出,实际上已经构成对真实是纪录片本质属性的挑战。纪录片不同于新闻,后者强调真实的基础是一个大众共享的价值标准,而纪录片的真实必须经过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和镜头对生活的介入所造成的“破坏”这双重改变;并且它关心的并不是事件,而是事件中人和人性的展开。它又不同于虚构的文学,后者提供一种自居和肾冷的白日梦;而纪录片的真人真事则破坏了这种幻觉,它要求理性的参与,实际上它提供的是人类自我生存的镜子,是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富有历史意义和人文意义的文体形式。对纪录片的研究,应该从客观现实、编导、摄影镜头、观众这几个互相联系和制约的方面进行立体的建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上打破传统的惯性,都会带来美学观念上的革命。在此基础之上,纪录片将实现“诗”意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对纪录片而言,纪实是一种品格,是一种风格,而不是创作的目的。创作的真正目的是创作者借助可视形象解释历史,寄托自己的情感,并以此去震撼观众的心灵;是创作者通过对客体的关照,实现与观众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本文通过分析纪录片《牧魂》的客体呈现及其对客体与创作者、受众三者关系的阐释,在了解其主题、内容细节、镜头语言和画面语言、语言元素等基础上将纪实品格上升为思维品格。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几年电视纪录片的兴起,不少电视工作者不仅注意电视纪录片的画面语言,也开始运用并研究音乐音响语言在纪录片中的意义和作用。笔者就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浅谈以下几点; 一、音乐最善抒发情感。电视语言是综合语言,其中画面语言、文学语言和音乐音响语言被称为电视语言的“金三角”。这个“金三角”体现在纪录片中应该是互为补充,浑然一体,共同协作的。音乐音响作为一种语言元素介入到电视作品中,较为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冷冶夫 《声屏世界》2004,(10):23-24
中国纪录片第一次高喊“打倒解说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年代,是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纪录片创作者们觉得,“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十年过去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之路是不是—马平川呢?2004年6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纪录片大奖”评选活动拉下了帷幕,可以说,这次评选活动是对中国纪录片新人新作的检阅,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范本,纪录片创作者在思考,电视人在思考,整个电视界都在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现在我们对纪录片确定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必须以纪录镜头作为素材,真实地反映生活,不能虚构;二是并非消极地摄录生活,而是通过对素材的选择,蒙太奇处理以及配上解说词表达出创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这两条原则既适合纪录片,又适合纪实性艺术片。纪实性电视艺术片的特性与一般纪录性有明显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1)从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品种,除了具备电视节目应有的新闻性和社会性之外,电视纪录片更以其生动引人的情节、充满关怀的人文意识、体验人生的纪实风格而成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开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纪录片,关注纪录片,并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启发下,热衷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那么在记录“生活流程”中,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作为真实人物、真实故事的讲述者,该寻找一个怎样的叙述角色?又该怎样通过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把握,来呈现纪录片的纪实风格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观察性纪录片一般而言属于直接电影范畴,也强调跟踪拍摄和等待拍摄,坚持让有关意义在人物与事件自然进程中因不断累积、发展而逐步显现出来。随着纪录片观念及实践的不断发展,部分观察性纪录片创作者开始在具体拍摄过程中有限度地采用真实电影主动介入现场进行访谈等手法,努力以此来实现观察的深入与纪录的深刻,很好地促进了观察性纪录片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