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调查了育龄家庭大孩对二孩的接纳度,了解到大孩从本质上并不讨厌二孩的到来.大孩出现的一系列反常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与大孩沟通太少,让大孩感觉失去爱.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长做好沟通,给大孩安全感,让大孩参与二孩的养育,给予大孩足够的陪伴.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放开,二孩家庭数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父母未及时调整教养方式,致使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攻击性行为增加。本文分析了二孩家庭中大孩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并提出教育建议:(1)父母要公平教养两个孩子,不偏听偏信;(2)关注大孩的心理变化;(3)松紧有度,科学教养。  相似文献   

3.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提出后,"二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访谈与观察发现,经济落后,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的农村地区,伴随生养二孩出现了家庭收入减少,孩子发展受阻;父母外出务工,隔代教育盛行;母亲精力有限,易疏忽细节;大孩被迫分享,心生焦虑与嫉妒;大孩处处忍让,依然受责备;家长为减轻负担,大孩被放任自流;将孩子进行比较,产生偏爱心理;父母偏爱孩子,影响孩子心理和情谊等问题。面对诸多挑战,农村父母应审慎决定何时生养二孩;以父母照看为主,祖辈帮助为辅;对待孩子公平公正,给予大孩安全感和平等感;引导孩子共同发展;时刻警惕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2011年起,我国的生育政策逐渐由"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三孩政策"和鼓励生育,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转变为非独生子女家庭。面对二孩的到来,大孩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与疏解,可能会抵触弟弟妹妹的出现,极易出现心理障碍。家长面对家庭结构的变化,在养育多子女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家庭教育理念亟待更新,为此,家长要多途径学习新的家庭教育理论,主动参与大孩学校组织的家校活动,帮孩子扩大社交范围,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渗透性,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素养,为大孩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5.
写这篇文章,我不是以一个父母的视角,也不是以一个心理教师的视角,而是以一个"大孩"的身份来讲述自己的希望和期待. 之前一则"13岁女孩自杀逼父母放弃二胎"的新闻让无数人感到惊讶,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孩子对于爱的占有是如此的强烈,要想顺利迎接二孩的到来,必须做好大孩的思想工作.其实这样的问题一直都在,只是过去的孩子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毁灭性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多年前,当我爸爸说可不可以让妈妈给你生一个弟弟或妹妹,以后就有个人帮你分担时,我明白自己的"小太阳"生活即将远离,也隐隐感觉到会有麻烦出现,但那句温柔的询问,让我怀抱着对新生命的美好期待,开始了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开始全面实行"二孩政策"。从一孩家庭过渡到二孩家庭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会发生某些变化,家庭关系也会发生改变。如家庭由"2+1"模式转为"2+2"模式;家庭关系也因此变得复杂:在原来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基础上又增加了兄弟姐妹关系。([1])角色的变化起初可能会让父母感到不能应对,从而影响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全面二孩"政策是我国根据人口自身的发展规律、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情况、人口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情况作出的科学决策。文章针对"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父母的二孩生育意向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68.3%的家庭有二孩生育意向,父母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孩子抚养方式以及城乡分布等因素对父母的二孩生育意均向有显著影响,文章据此从社会与家庭层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二孩家庭教育问题也随之显现,家长的教育方式、孩子间的相处方式等诸多问题让二孩家庭感到措手不及。文章分析二孩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二孩家庭的家庭教育策略进行研究,以解决二孩家庭的家庭教育难题,帮助家长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提高二孩家庭的家庭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迎来了"双宝"模式。与此同时,"大宝"阻止父母生二孩的报道时不时见诸报端,甚至出现了如浙江女孩以自杀逼父母打掉二孩的极端反应事件。幼儿年龄小,他们一般不会做出极端事情,但家庭结构的改变,独宠的经历,面对父母的关爱突然被"小宝"分享,大宝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不安、失落、烦躁、易怒等反常情绪。如何帮助孩子消除这些不良情绪,顺利渡过心理焦虑期,快乐地与"小宝"和睦相处,是当前幼儿园、家庭共同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2013年,国家调整生育政策,全社会将面临独生子女家庭减少,二孩家庭逐渐增多的现象。二胎的出生,不仅会改变父母原有的教养方式,而且对头胎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探讨二胎父母对二胎的教养方式,发现二孩家庭的父母在控制、成熟要求、亲子互动的清晰度以及关怀与支持四个维度方面均存在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更新教育观念;其次,父母在二胎出生后,对两个孩子的爱和关怀应平衡;最后,父母要加强与孩子们之间的情感互动,教他们正确地表达关心与爱。  相似文献   

11.
同胞性别意愿即儿童希望同胞是何种性别。以二孩家庭中的大孩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大孩同胞性别意愿存在满足、未满足、模糊三种情况。影响大孩同胞性别意愿的因素包括大孩的性别刻板印象、家庭价值观、归因方式、陪伴需求、同胞关系体验、父母养育方式以及同侪示范与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同胞关系朝积极方向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全面二孩"政策为背景,选取5个二孩家庭为个案,通过半结构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分析二孩家庭教养方式的共同经验和基本特征,得出二孩家庭教养方式的共同经验为:逐渐互为主体的儿童发展观;求同存异的父母教育观;顺其自然的父母期望观。教养特征为:独立且亲密的教育关系;公开或私密的教育空间;分工和合作的教养角色。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许多父母正筹划着孕育第二个孩子,可第一个孩子抗拒父母生二孩的新闻却层出不穷。对"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老大"的心理问题进行密切关注与深度思考具有必要性,"老大"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敏感多疑、焦虑不安、委屈埋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相信父母的爱永远存在;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平衡对孩子的爱,让孩子的内心更安全。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二孩家庭数量增加,随之出现的一些家庭教育误区不容忽视。文章从孩子和家长两个角度分析二孩家庭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当前二孩家庭主要存在的忽视长子女、偏爱偏宠、直接复制长子女的经验抚养次子女和由老人代行长子女抚养权、忽视优生优育原则等家庭教育误区,为走出"全面二孩"情况下的家庭教育误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林龙 《下一代》2011,(11):32-32
说到"留守孩",也许有朋友还不知道其具体的含义,那我就告诉你吧,父母因出外打工不在身边而交给爷爷奶奶、亲戚或老师看管、照顾的孩子叫做"留守孩"。"留守孩"的父母常不在身边,生活中缺少了父爱和母爱,一般首先会在生活中出现许多问题,进而在学习上、心理上也会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孩奴"对父母是一个辛苦而无奈的称谓,身为父母者劳其一生、倾其所有,为的是让孩子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当父母沦为"孩奴",孩子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不利于他们的发展,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反而缺乏竞争力。"孩奴"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为了使更多的父母摆脱子女的"奴役",政府及相关教养机构要转变观念,给幼儿一个自由、健康的成长环境;为了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不妨从自身做起,做个优秀的"农夫",在关键的时刻给孩子指引,给孩子创建一个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7.
"全面两孩"政策之后二孩家庭将增多,二孩家庭幼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社会、家庭和幼儿自身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二孩家庭幼儿的心理表述为切入点,分析和总结二孩家庭幼儿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缺乏安全感、行为错乱、没有原则,其解决方法为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建立平等的相处规则。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于2015年10月正式公布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至2020年初,二孩的出生率大幅增长。随着二孩家庭逐渐增加,家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二孩家庭中常常看到以下的场景:幼龄的老大在与老二争抢玩具、食物和父母的陪伴;又或老大对老二采取一些非亲和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还有些幼儿说出了“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不爱我了”等类似的话语。这让很多家长不禁反思:这种情况是否悖离了家庭生育二孩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孩子产生了这种想法?那么,对于二孩家庭的父母来说,在“同胞接纳”的问题上,如何有效地正确引导,达到让幼龄长子(女)更好地接纳自己的弟弟或妹妹?  相似文献   

19.
<正>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随着三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以及二胎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二胎家庭已经超过了50%。二胎的到来,改变了原有的家庭结构,给家庭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在二孩家庭中,两个孩子拥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家庭资源,但为何有的孩子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而有的两个孩子之间却有着较大的差异呢?面对这些差异,父母又该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动性,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需要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便开始了此次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独孩与大孩之间行为问题水平是否有差异,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对常州市352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孩行为问题总分高于独孩,男生的行为问题总分高于女生,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2)女大孩的残忍因子异常率高于女独孩,女独孩的抑性问题因子异常率高于大孩,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1)。因此,大孩表现出的行为问题水平高于独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