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现代新儒家演绎的历史——再说高阳历史小说的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的言说生成于两种语境,即“在现场”的文本语境和“不在现场”的文化语境。后者作为一种既定的文化结构必然会影响作者的言说,使其具有了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味,从而成为文本意蕴的一种构成因素。高阳历史小说的创作正是以现代新儒学的复兴为文化语境的,从他对历史题材的选择和演绎中,可以看到与新儒学的一脉相承的关系;高阳把新儒学鼓吹的历史文化精神人格化了。其历史小说的特点,包括长处与短处,都与之相关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的历史小说遵循“注重史料的解释和对于现实的讽喻”的创作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审视历史,传达深广的时代忧患意识,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情感,达到历史、现实和自我三的有机结合,营造崇高的悲剧美,采用心理分析的表现手法,推动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女性文学研究是一个庞杂的课题,《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一书是在普泛意义的女性内涵文学研究基础上展开的,并侧重从历史语境、文化语境,从作家的生存体验、个性品质中发掘属于女性作家个体的独特性,而非强调男、女的性别对立,来凸显现代女性作家的历史地位、写作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主义小说放弃了1930年代"左翼"文学以来的庸俗历史进化论,在个人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中心与边缘、历史与真实的关系上还原了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叙事策略、话语模式、历史表达等方面形成独特风格,促进了历史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历史小说遵循“注重史料的解释和对于现实的讽喻”的创作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审视历史,传达深广的时代忧患意识,表现强烈的主体情感,达到历史、现实和自我三者的有机结合,营造崇高的悲剧美,采用心理分析的表现手法,推动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对余秋雨历史化散的研究和评价,是以对时代语境的理解为基础.把余秋雨历史化散的成功放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中加以考察,认为余秋雨历史化散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散作家在80年代已经拥有了自由创作的心灵空间,获得了话语权;其次,在80年代余秋雨完成了自己精神主体价值重心的重新贞立并完成了自己理论思维话语的重组再构,为创作历史化散做好了主体精神的准备;再次,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化散客观上抒解了中外受众的历史情结,满足了他们对历史的需求,其成功后面活跃着市场经济的面影。  相似文献   

7.
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和冲击下,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不仅扩大和深化了表现领域,获得了批判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持和精神资源,而且改变了传统历史小说注重情节演绎的叙述模式,拓宽和丰富了历史小说的写作途径与探索空间,实现了历史小说在文体和审美形态上的创新与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谭树卿 《文教资料》2012,(27):49-51
在政治文化氛围之下的文艺生产机制,一方面构成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原始动机,另一方面又造成现代历史小说"讽时刺世"的艺术特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在内容与艺术上都表现出浓厚的政治化色彩。本文试图以国民党文化专制策略为中心,探究政治文化因素与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政治化色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历史小说”通过两种类型的小说,即书写被正史排斥的人物、事件和重写正史已写的人物、事件,用复数小写的“小历史”改写了单一大写的“大历史”,从而质疑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回溯有很多方式,一把满是伤痕的弹弓,一本早已过时的日记本,一张小巧精致的糖纸,一颗斑斑驳驳的玻璃球,都会使人产生对童年的回忆,对过去一切的深深怀恋。对传统文化的回溯亦如此。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人们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加上一个砝码,从而重温历史文明。有人称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溯为国人的文化寻根,是当代的道德重建。于是,读经教育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作家,童年的生活为他接受“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奠定了基础。在他的生命小说中,弱化了机械教化色彩的温柔敦厚的诗性,是其突出的艺术特质。这种特质,首先表现在性善的思想,中和之美的追求,对人的关注的独特视角,还体现于作品的诗学意境,以诗心、诗眼体察万物,具有抒情诗的成分和写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浪漫主义诗人出身的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中仍然追求浪漫主义风格的格调,这便使他的历史剧呈现出浪漫主义诗情.诗歌的直接运用,剧中诗意般的正面人物形象,抒情诗般的独白和舞台说明的抒情意境是郭沫若历史剧浪漫主义诗情的四个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重读马克思和反思教科书体系的深入,人们发现传统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有着不容回避的缺陷和不足,究其原因,大多与人们对"辩证"与"历史"、"自然"与"历史"的狭隘认识有关。在重读马克思的语境中,辩证法因其植根于人的生存实践应当在本体层面得到理解,辩证与历史在实践的基础上得以通约,自然史与人类史在人们的活动和发展过程中实现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一直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曾铸就五六十年代该类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辉煌。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理想的呈现,似乎成为该类题材的永恒主题;然而,到了80年代中期,新历史小说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文坛并引起关注。历史的变奏一直延续到90年代,至今仍具有方兴未艾之势,本文就这一文学现象提出一点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先生,在其创作的一百二十余部中长篇小说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把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民俗事象与小说故事情节的敷衍、环境氛围的营造及典型人物性格的刻划,融为一体。这些民俗事象是一种形象化的民俗资料,是通俗小说创作对民俗学知识理论的补充和提高。张恨水小说所表现的二十世纪初的生活类型,着力描写刻划了社会前进中中国某些地域特有的民俗生活的波澜.显示出了当时时代中国人民独特的形象性格和风貌气派。身处民俗空间地域的张恨水,情感和意识深受民俗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孕育了张恨水通俗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历史观念遭到人们普遍质疑的今天,重写历史不仅是一种建构新历史观的策略,也是一种现代性的需求.传统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这两种形态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传统的尊重史实的倾向,一种是现代的颠覆历史、强调文学虚构的倾向.总体来说,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是一架倾斜的天平,历史小说作者超越历史,更多在艺术虚构中寻找某种生存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李劼人的小说《大波》是唯一正面描写四川辛亥革命的作品。《暴风雨前》《死水微澜》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叙事,而《大波》则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写了保路运动的由来、发展和辛亥革命的暴风等重大历史事件,以文学家特有的笔触将枯燥而类似档案式的历史叙事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文学叙事。小说中大量运用公文函电,以增强小说的现场感。李劼人在看似形象的历史小说创作中,反映了四川民国真实的乡土历史和风情。  相似文献   

18.
当代翻译中的文化研究理论赋予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名物传译新的视域,这就是翻译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转换所形成的历史阐释,作者认为,集中体现于名物传译中的文本与话语的翻译转化中,含有原文语境的新阐释,这种阐释是建立在物质形态上的历史解读,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中忽视这种阐释的价值的错误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从跨文化语境解读文本是当代翻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胡适对于小说尤其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根据历史研究中"层累"的概念,可以归纳出胡适在历史演义小说研究中所运用的实验主义方法,并阐述这种方法同中国传统考据学的关系,从而揭示胡适在历史演义小说研究中的着眼点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家》中觉新式的"顺从"到觉慧式的"叛离",再到《寒夜》中汪文宣欲"守家"而不得的一系列文本呈现,反映了巴金从早期批判"家"的无形束缚和有形捆绑性转向了后期"怀家""守家"的温情笔调。他的这一叙事转向正是因为受到了"家"情结的牵引而对"家"的温情围困给予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