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种新流派,其叙述方式完全不同于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被认为具有"反小说"的倾向,也是二战后最具有革命性的文学流派。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米歇尔·布托尔的名作《变》完美地展现了他对传统小说叙述方式的革新。本文拟从该小说结构的时空交错,叙述人称第二人称"你"的使用,叙述语言的重复三个方面来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雯宇 《语文天地》2013,(19):20-2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一篇小说。伯尔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二战,展现了小人物的命运:"我",一名德军伤兵,被抬到一个由一所文科中学改成的临时战地医院,经过一番思考辨认,确定这就是自己三个月前离开的母校,而自己因为受伤被截去了双臂和右腿。  相似文献   

3.
存在的可能性——米兰·昆德拉小说论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以其在小说内容、形式上的革新而成为当代文坛一个复杂的存在。二战之后,在世界文坛上引起强烈反响的是法国的新小说派,在新小说派之后,在中国最具冲击力度的当属昆德拉,昆德拉的小说价值在于他是新小说派之后最自觉地探索小说可能性限度的作家,并且呈现了独特的小说样式,让人们知道小说还可以写成这个样子。对于其小说的解读纷繁多样,有政治类、情爱类等等,但昆德拉只认为自己是写“存在”的小说家。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理论中提出小说应关注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在存在的版图中勘探人的行为选择以及这种选择的结果,为人的可能性画出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4.
在二战后出现的战争文学中,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死者与裸者》(1948)被美国学术界认为是二战后最著名的战争小说之一。小说选择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战争的表象探讨了人性和社会的深层问题,通过对军事细节和战争性质的关注,焕发了人们对人性自身的觉悟和思考,从而使人性的真实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以这部小说中的人性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和裸文化意象的运用来探讨战争和人性的纠结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二战后出现的战争文学中,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1948)被美国学术界认为是二战后最著名的战争小说之一.小说选择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战争的表象探讨了人性和社会的深层问题,通过对军事细节和战争性质的关注,焕发了人们对人性自身的觉悟和思考,从而使人性的真实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以这部小说中的人性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和裸文化意象的运用来探讨战争和人性的纠结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康 《文教资料》2009,(19):29-30
<英国病人>的结构性不仅体现在小说主题之上,更体现在它独特的后结构主义叙事--小叙事.本文从小叙事的角度,解读小说主人公之一的Almasy的二战个体经历,并由此论述小说是如何解构二战历史宏大叙事的二元论.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他自述了自己在二战期间的悲惨遭遇,作家在描写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同时又赋予其新的希望,使读者从中感到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二战以后,美国西部小说走向衰亡.其衰亡的原因,一是题材本身的历史局限性,一是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改变了人们的以往的审美趣味,使得当代西部小说的四大类--新传统派西部小说、挽歌式西部小说、反英雄西部小说和成人西部小说带有了悲壮、感伤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约翰·福尔斯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针对二战后小说各种形势已经枯竭的说法,约翰·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实验性的采用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创作了不确定的情节,为二战后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教科书里的日本二战小说在历史认识上所存在的偏差和作为教材所起到的负面作用值得注意。在日本,它们对青年一代二战史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中国别导致对日本二战小说的误读,影响了从历史层面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1.
《浮世画家》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创作的一部以日本二战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小说中,作者以陌生化理论与不可靠叙事为主要艺术手法刻画了主人公小野在日本战败前后的生存状态,以此表达作者的一些思考与态度。文章尝试从不可靠的叙述者、对主人公形象的期待发生反转的读者及具有文学良知的作者这三个维度对该部小说进行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12.
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秘密分享者》是其海洋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该小说探讨了主人公在面临危机时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如何从另一个自己身上找到力量而实现自我的成长。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了该小说中主人公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斗争,认为小说主人公的人格经历了分裂、整合之后,自我最终达到成熟,在协调本我、外部环境和超我三者关系之间发挥了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麻林娟 《海外英语》2011,(14):254-256
马丁.艾米斯是二战以后英国新秀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大胆怪异的主题,让读者感到讶异的同时又不得不赞叹佩服。国外对马丁的研究越来越热,而他也在渐渐吸引越来越多国内研究者的关注。该文的《时间之箭》是马丁备受赞誉的一部小说。这不仅表现在这部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马丁纯熟的叙事策略,在宏观主题上面,马丁也比以往更近一步,从对个体的自杀意图与行为等的关注扩展到二战中德国人残害犹太人的大屠杀事件上面来。通过将其与马丁其它作品的对比和印证,该文意从策略与主题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在这部小说中,马丁如何用精湛的叙事手法展现令人深思的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14.
1961年,约瑟夫·海勒把他的八年心血之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投进文坛,激起千层浪,评论界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争论焦点为其迷宫般的反传统式结构。褒者誉者为美国二战以来最优秀的小说;贬者则拒称之为小说,因为小说重复单调,缺乏艺术和技巧。那么,该如何评价其结构呢?笔者认为,全书最成功之处就是结构与主题的协调统一,结构显示并深化了主题。在全书中,海勒成功地揭示了战争及其官僚机器的荒诞,以及对这种制度化的疯狂和有组织的混乱的强烈抗议。为了深化这一主题,海勒采用了一系列技巧,如戏拟、漫画似的人物,重复怪异的语言,以及看似杂乱无章,实是精心  相似文献   

15.
李娟 《文学教育(上)》2011,(11):110-111
托马斯·品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V.》一经问世就因其不同凡响而备受瞩目,并一举获得当年的"福克纳最佳小说处女作奖"。以往的评论大多围绕着小说的追寻模式和熵主题来展开论述,认为该小说的基调是悲观绝望,极少有人认为这是一部乐观的小说,而该篇文章以存在主义的视角揭示出小说中的严峻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苏联小说《第四十一》长期以来是一部争论比较激烈、意见分歧较大的小说。不少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作者宣扬了抽象的人性论,小说是主张阶级调和的;也有人认为并不是这样,小说所表现的正是阶级性战胜抽象的人性的严峻形象。看来,这场二十多年前开始的讨论,还有持续下去的必要。最近我重读小说《第四十一》,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是二战以来美国的最佳戏剧,剧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一位推销员,本文试图解析小说中的神话暗喻。  相似文献   

18.
马迅 《海外英语》2024,(2):208-210
《别了,柏林》是英裔美国作家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 1904—1986)旅德时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在二战前夕居住于德国期间的见闻与经历。该作品通过“他者”镜头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描绘二战前德国四位代表各自所处各阶层的典型角色平静表象下充满冲突矛盾现实处境与撕裂的人格心态,论文将以创伤理论的视角,通过人物的言行、心态与经历所形成的创伤表征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对经历的自述及“他者”的写实记录本身便是创伤疗愈的最终方式,对各个角色经历在当时时代下个体创伤的构建,再现了二战前德国各阶层的集体历史性创伤记忆。  相似文献   

19.
北村是一位先锋小说作家,他的小说经历了“先锋写作——回归现实主义——走向宗教主义”的过程,他说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使我对自己的属灵状态有的认识”,“使一部分人意识到生命中某些问题是重要的”,因此北村小说中的人物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状态。他淋漓尽致地描写人类生活的困境,企图把人带入一种神的世界。认为只有神才能改变生活,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家族》的外部结构、内在意蕴的分析入手,认为该小说是典型的转型期家族小说,是一部对当代家族小说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