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农 《学语文》2012,(1):48-48
宗白华的诗集《流云》初版于1923年。耍算是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小诗创作的殿军。1947年,曾以《流云小诗》之名重版。1986年,也即宗白华临终之前.将其全部收入美学文选《艺境》之中。在该书前言里,作者为“飘逝的流云”得以复归而欣喜.希望读者将这些诗当作实践之体验.与那些探究艺境的理论文章合而读之。他说:“涛文虽不同体,其实当是相同的。”根据这一提示,把宗白华的诗歌创作和他的美学思想相互参照,既能对《流云》小诗作深度的诠释,也能深化对艺境理论的理解。诗集里的《深夜倚栏》(见卷首)一首,可以作为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审美与艺术的虚实关系宇宙观高度作本体论论证。他借助“气一元论”思想对宇宙生命本体-“道”的“虚实相生”精神作了唯物论的阐释,并由此指明了中国的艺境追求指向“道艺一体”的理想的必然性。这是“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成为“中国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的哲学原。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审美与艺术的虚实关系提到宇宙观高度作本体论论证.他借助“气一元论”思想对宇宙生命表体--“道”的“虚实相生”精神作了唯物论的阐释,并由此指明了中国的艺境追求指向“道艺一体”的理想的必然性.这是“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成为“中国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先生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极大地拓展了意境的外延.首先,他将生命意识引入造型艺术,拓展了意境在建筑、雕塑等领域的应用;其次,在音调艺术中,把音律和时间结合起来,让音调艺术从宇宙本体“道”出发,重新挖掘在时间中的音调艺术;最后,在融合时间、空间的拟态艺术中,他把“舞蹈”艺术的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肯定了中国传统戏剧“化景物为情思”的意境创造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创新实践中,宗白华遵循兼具西方“理智”精神和中华传统的“元学”精神的理路建构起他系统化而深具民族根性的形上诗学大厦:从论述艺术主体、艺术本、接受与世界(“道”)之间的关系中将生命的广大境界和宇宙的奥境统一于其独特的美学感悟。宗白华形上诗学体系的内在精神充分体现出宗先生对中华学术千百年来寻觅宇宙人生奥秘之“道”的穿透性领悟。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从艺术意境的求壳中对传统文化作批判性反思。通过对中国艺境的文化哲学基础的探寻,揭示了传统哲学的生命哲学品格;通过对未来文化的展望,高扬了“文化与自然调合”的理想;通过对“中西古今 ”关系的辩证思考,提供了跨文化研究和对古人作“同情的了解”这一富于启示意义的文化批判方法。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论文《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分析了中国诗画在空间意识表现上的美学特征。他认为:中国诗画中空间意识的表现手法是散点式的,其特征具有音乐的节奏与和谐的境界,其象征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即形而上的“道”。宗先生的这一观点是辩证的、独特的,富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一生是爱恨交织的一生。他痛心于国人的“瞒和骗”,批判他们麻木地追求“圆满”;但同时,他深爱着我们这个民族,他不愿看到国人悲苦的命运和民族前途的灰暗。因此,他在小说创作中有时使用“曲笔”去添加“圆满”。鲁迅对待“圆满”的矛盾心态,形成了他部分小说与杂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美学家的“美学情结”有个体和集体之分。强调美学的人生性和追求心灵的审美性,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集体情结,并由此形成了美学的两大特点:审美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内在统一,艺境求索和艺术心培育的互为呼应。20世纪中国美学的集体情结实质上又是美学本土性问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本以王维诗歌中的“青山”和“空山”意象为切口,去探索挖掘信的诗境及其本质。“空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家园,他于其中追求着一种任心任运的自由境界;“空山”代指其精神家园,是诗人对禅悦的向往、体验。二之间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最终指向诗人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是一个终生追求美的诗人。这一个性心理表现在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偏嗜女性美和沉迷自然山水美三个方面。郁达夫对作品艺术美的追求是对其在早年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自卑、孤独和忧郁心境的补偿和超越,这不仅使他以“美”作为创作的标准,而且使他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追求“美”:偏嗜女性美是对“诗意”的女性的审美追求,沉迷自然山水美是其审美追求在生活中的泛化。  相似文献   

12.
芮瑞 《学语文》2003,(6):12-13
虚”和“实”是中国艺术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也是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已故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一生执著于艺境研究 ,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谈到了中国艺术虚实相生的艺境结构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见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五册)就是一篇关于虚实问题的专论。“虚实”是一对美学范畴 ,“本义指空无与实在相对立的两种状态。”(《中华美学大词典》) ,运用于艺术和审美活动的空间意识的表现 ,则具有多种含义 :1、实指艺术作品中直接可感的形象 ,虚指艺术作品中由直接形象生发而又联想或想象所得的间接形象 ;2、指真假 ;3、指虚构与实…  相似文献   

13.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以道为中心、气为基础,由此决定了中国艺术追求虚实结合、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西方哲学重科学、重逻辑、重数理,由此,决定了西方艺术强调和谐、比例、对称、平衡等。将这两融合起来,寻求一种全人类的审美共识,是宗先生学术生命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4.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是基于他对思想的“确然性”理想的追求而提出的,因此,其中之“在”,并非指“有”,而是指“真”,即“确然性”。他力图解决“什么是确然的”和“如何确然”的问题。但是,他的“确然性”追求却存在着将哲学的“确然性”与科学的“确然性”简单等同的方向性错误。  相似文献   

15.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称誉的诗人。崇尚心性空灵的禅宗境界在其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有些诗臻于“字字人禅”的境地。也正是这样一位“诗佛”,他内心的虚静使他将自性、物性、佛性、诗性都融入到澄明静美的大自然本真体验中,从而获得“自然”的圆满、和谐。可以说这恰恰触摸到了中国山水诗的本真性,是大乘佛教的圆融与中国本有的“天人谐和”理念的巧妙化合,在山水诗歌的艺境创构上的诗性体现。本文试从王维的人生哲学、诗歌创作、审美体验三方面来论述他的山水田园诗的本真性——和谐。  相似文献   

16.
宗白华的节奏论是建立在生命哲学基础之上的理论,是随着宗先生对生命本体理解的演进而逐渐形成的。它有三个来源:一是西方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二是中国传统的周易生命哲学,三是同时代诗人为建构新诗的形式规范而对节奏进行的研究。这种节奏有其独特的审美内涵,生命力、内在律动和韵律是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宗先生用节奏重新阐释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气韵生动”和意境理论,实现了古典美学的现代性转换。宗白华的节奏论有广泛的诗学背景,体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美丽精神的追怀和对处于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世界文化的一份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舞动之美——中国艺术意境的一种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100-102,106
深得中西方文化三昧的宗白华先生从他独特的生命美学视角观照“舞”在中国艺术意境里的内涵与外延。“舞”的空间是中国哲学生生不息、玄妙无常的“道”的体现,是我们“由动入静”的幽邃之径。“舞”在中国传统艺术里有着深远的范畴,宗白华先生在实现他的意境理论构造的同时向我们揭示了大到建筑,小到印章,贯穿诗词书画中的舞动之关,给予我们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的艺术。宗先生的这一独特的审美视野拓展了我们对美的感受与欣赏角度,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相似文献   

18.
画家应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追求"文画互动"的人生艺境;画家应具有良好的哲思品质,追求"高远深刻"作品意境。  相似文献   

19.
侯建新,“文革”中“老三届”初中生,成长于计划体制之下,成熟于社会转型时期,所倾心研究的也正是社会转型问题。他为了中国而研究西方,研究西方是为了现实中国。采访之初,当我们祝贺他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时,他只淡淡地说,自己没想到。切入正题后,他逐渐兴奋起来,娓娓道出了自己二十年不变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从坚守启蒙到倡导“新国学”,王富仁先生的学术追求形成了他特有的“变”与“不变”。变化的是他对十余年来中国文化发展与学术思想发展种种问题的新的思考,是他对各种挑战的回应,而不变的则是他对“五四”启蒙文化传统对现代知识分子历史使命的体认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