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人民公仆>是非洲文学大师钦努阿·阿契贝的作品.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的政治斗争为主线,揭露了社会的各种弊端.女性人物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角色,但却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在后殖民时代,非洲女性依然是男性的财产与工具,同时女性无意识地认同了男性对她们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出现了一类被纯粹美化的男性形象。他们不同程度被赋予了神圣、神明的色彩,是成长女性仰望、迷恋的对象。这些被美化的男性形象实际反映了女性主体性的内在匮乏和对于自我生命认同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男人的风格》出现在1980年代那个文学激情书写的年代,揉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转折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一出场就以改革小说的优秀之作被不断褒奖。文学评论者也较多从改革小说的立场来进行解读,但《男人的风格》不仅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小说,更是一部男性在经历文革"去势"焦虑和知识分子个体身份认同焦虑后,渴望消除"去势"焦虑,重塑男性主体性,重新掌握话语权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定位张爱玲的小说《传奇》的题材于生活政治范畴,意在拨开解放政治系统下主流批评模式的浓雾,立足学性,寻找其在小说历史的连续性中的新发现,张爱玲的创作从生活政治题材发现了人类生存的共同性;在生活政治认同与女性自我认同的相得中,以参差对照美学观照笔下女性的自觉的,庸俗的,迷失的自我认同,其远离男性话语,面向生活政治领域,开创了与女权主义不同的道路,发展了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5.
小说《井》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小说家伊丽莎白·乔利的一部重要著作,反映了边缘化人物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女性与父权的对立和屈从,女性与男性的对立和反叛,女性与自我的认同与分裂。小说的社会意义在于揭露了男权中心文化体系对女性的压制和迫害,表达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我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6.
从叙事学角度切入葛水平的中篇小说《地气》,寻找其小说叙述的支撑点,对其进行叙事功能分析,并通过对其支撑点内外"空间"的解读,发现葛水平小说中所含有的内敛、传统女性意识以及作家对男性中心意识微妙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海岩是新时期女性意识十分自觉的男性作家之一。他以爱情作为小说叙事的基础,对女性形象及其意义承载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挖掘;他站在女性价值的立场,对女性致力于自我生命意识的追求给予充分的认同与肯定。在女性叙事视角中,他探讨了女性的悲剧生成;在后现代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理念的影响下,他对传统的女性文化作了新的演绎。他的小说以男性作家别样的女性想象与深挚的女性关怀而显示出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英国当代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一部典型的半自传体"女性成长小说",其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互文参照,对立获义,通过一种超越基本叙事的元叙事形式,将《圣经》文本、中世纪浪漫传奇、童话寓言与现实生活元素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当代女性的自觉意识、颠覆男性话语权威的诉求,以及个体性别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最为著名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虽然沿袭了之前的小说创作视角与倾向,但是将目光聚焦在了黑人男性身上,可以说该作品是一部男人的成长历史.莫里森着重从黑人种族群体的现实生存状态与精神的困境中,重新审视美国整个黑人族群几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现实与理想、种族的高贵与卑贱、传统与现代、歧视与认同之间产生冲突与矛盾,这些生活的现状使得美国黑人族群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困境.莫里森通过《所罗门之歌》,透过祖孙三代的生活经历向读者揭示出美国黑人群体所面临的黑人身份的认同困境,同时莫里森通过奶人的成长经历向读者揭示黑人精神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邱妙津的《鳄鱼手记》是同性恋小说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在台湾女同性恋的书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邱妙津作为同性恋者而进行同性恋书写,以伤狂暴乱的文字展示了作者的亲身体验,她的《鳄鱼手记》采取了男性的叙事视角,显示出悲剧的叙事风格,实现了同性恋者强烈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1.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是一部女性成长小说,它以身份认同问题贯穿全篇,在寻找“父亲”的道路上实现着对自我的寻找和对生存意义、生命价值的叩问。这种寻找自我是建立在解构菲勒斯中心主义和建构女性话语中心的基础上的,颠覆了一直以来女性作为男性眼中的“他者”的命运,勇敢地提出“我是谁”的问题,其意义在于女性对主体性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作家朱路易的小说《饮碗茶》生动再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纽约唐人街单身汉社群的全景,但其中的女性人物却显得不够生动饱满,苍白无力。本文将利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三类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以揭示唐人街男性社群的自我认同焦虑与"厌女情结"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当代美国南北战争小说解构了传统战争小说中女性缺失或女性形象塑造的固化模式,女性在战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被重新挖掘,并被赋予了面向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治愈性力量。近十年的内战小说中,女性形象更具颠覆性,拥有了改变旧有社会秩序、重构政治格局的力量。当代美国内战小说塑造出差异化、多样化的女性形象,创作主体有女性作家,也有男性作家,反映出在后现代女性观的深刻和广泛影响下,美国精英文化阶层对女性社会分工、社会角色嬗变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并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了新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女性文学在赛博空间获得长足发展。基于女性创作和阅读体验的女尊小说,是女性文学独有的原创网络小说类型,体现出女性文学性别身份的建构和性别主体意识的张扬,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性别观念起到了反叛和颠覆的作用。从对女尊小说的创作特点、偏差和旨归的分析,可见以现实男性为描写主体的网络女尊小说,实际上是通过两性关系的易位构造出了一个女尊男卑的虚拟世界。然而,女尊小说表面上宣扬解放女性,张扬女性身份认同,实际上却仍在强化既有的社会权力结构,反映出男权社会的现实景象,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5.
“美杜莎”与阴性书写——论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大胆而真实地“复啄”生活的原生态,叙述女性寻找“我是谁”的身份认同,颠覆男性话语对女性的涂抹和变形,进行阴性书写。《饥饿的女儿》拓展了女性个人叙述声音的空间,丰富了阴性书写的文本。  相似文献   

16.
论文通过对当代网络大众文学中的女性穿越小说的勘察研究,认为该类文本在历史重构、男性想象和自我主体建构过程中,表现出了认同、解构与建构的多元立场,表现出当代女性更加成熟理智的两性观念和独立的主体意识,同时,其中体现的种种性别局限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残雪的小说表现了独特的思想与艺术风格,具有大胆突兀的女性主义色彩.残雪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彻底颠覆和解构了男权主义对女性角色的审美情趣,解构了传统文学中母性理念,展现了母性价值认同中的阴暗面,粉碎了男性视野对母性"关怀、温柔、忘却自我"这一期待.母性的神话解体了.  相似文献   

18.
《我的光辉生涯》是杰出的澳大利女作家迈尔斯·弗兰克林的最重要作品,是一部典型的教育小说。本文从女主人公西比拉生活的五个阶段入手,探析情感和生活经历怎样影响她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和发展。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独立人格的塑造,在真实反映澳大利亚19世纪末期社会风貌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澳大利亚社会等级和两性等级的不认同.倡导女性心理发展应该同男性一样受到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男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心”是亨利·詹姆斯“美国女孩”小说系列常用的叙事策略。以女性主义切入叙事技巧层面为探讨小说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别一有效阅读立场;以此,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男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心”两个叙事模式,“美国女孩”文本之性别政治即浮出水面:在“他”的眼光中,“她”是欲望的对象化,是物的存在;而其自身意识深处,“她”们已内化男权文化而认同自身的客体身份和边缘状态。  相似文献   

20.
日本女作家高桥多佳子的小说《相似形》以一对母女之间细腻而复杂的感情为主线,探讨女性处于被男性规定的性别角色之中,却失去自我主体意识这一问题。高桥多佳子在小说中呈现出女主人公从对女性角色的认同,逐渐意识到女性受压抑的地位,进而又产生对母性角色的嫌恶这一心理变化过程,揭示男权话语遮蔽下女性的生存真相,透露出对女性命运的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