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照梅老先生对大学的正名,我们不免要思考:该给小学一个怎样的正名呢?梅老先生首先强调的是大学要有大师。大师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姚纪欢 《运城学院学报》2007,25(1):F0002-F0002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一语惊世,近年来更成为上至总理下迄平民的普遍共识。那么何谓大师?截止目前,似乎没有公认的解释或权威的定义。正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对大师理解也完全不同。就目前来讲,有江湖术士被奉为大师者,也有饱学之士被评为大师者,还有邪教门派自诩为大师者。当然,更有时下名重如北大季羡林先生者,惶惶然不敢以大师自居。但是,大学需要大师。不同的大学需要有不同能级的大师。我们这样一所三级市所在地的大学,也需要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何谓大师?在《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大师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大师不是以一种个体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以一种人类文明进步与反思自省的代言人身份存在的。他仍如日如月,遮蔽着他人与群体,遮蔽着历史,芸芸众生悄然逝去,惟有他们永生。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与诸位大师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也正因为他们的光芒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才使大师不会像凡人一样被历史湮灭.也使我们有机会看到大师们的绝代风貌。  相似文献   

4.
何谓大师?在《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大师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大师不是以一种个体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以一种人类文明进步与反思自省的代言人身份存在的。他们如日如月,遮蔽着他人与群体.遮蔽着历史,芸芸众生悄然逝去.惟有他们永生。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与诸位大师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也正因为他们的光芒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才使大师不会像凡人一样被历史湮灭,也使我们有机会看到大师们的绝代风貌。  相似文献   

5.
大师的分量     
回想少年时代,我还见过一些大师,可惜,他们长期处于无人搭理的状态,没有人当他们是大师,他们一再成为被监督改造的对象,经常在大批判的靶子中出现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学生那一代,有很多人,与今天相比,其实也都是大师,只是当时更不认他们为大师,连小师也不是,多年在喂猪,在大田里干农活儿,在打扫茅厕,在当清洁工。当我们终于发现他们是大师时,他们已经撒手人寰,或是垂垂老矣,还没有等到我们尊称他们一声大师,他们就成了《辞海》里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欧洲文艺复兴盛期的提香和伦勃朗两位大师都有灿烂辉煌的绘画成就.我们观赏大师们的著作,品评大师们的造诣,同时我们也思考大师们的人生由此产生很多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7.
刘自匪 《教书育人》2002,(16):35-36
有人说,大学就是大师,这话很有道理。由是,谈论大师的话题便越来越多起来,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大师对于大学的重要,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的大学在大师方面的匮乏,以及由此而生的对大师的渴望和敬慕。由大师问题进而引出另外一个相关的话题,那就是大师课的问题,因为大师首先是师,而师的价值和意义则首先体现在课的上面,因此大师与大师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我认为,以上这些讨论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首先,既然大师是大学的重要内涵和表征,是大学的“形象大使”,所以关于大师的认识,实际上也包含着对大学的…  相似文献   

8.
何谓大师?大师者,词典标准释意为: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大师者,不标准的定义为:其人其文、从人到文,有其可观之“大”。大师,就是那些通过文字让我们认识人生思考生命的人;大师,就是那些任凭岁月如何流逝时光如何变迁却辉煌不减魅力依旧的人;大师,就是那些永远需要我们仰视的人;大师,就是那些你可以超越但却永远不能忽略的人!从这期的《阅读大师》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文学大师的世界,让我们在大师跳跃的文字中、灵动的思想里去领略那不曾消磨的永恒魅力吧。(伊帆)  相似文献   

9.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云:"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而大学里的大楼,恰是大师传道授业之所.孔子教弟子习礼大树下,有大师,有学子,但我们并不称这块树荫为大学.何也?主要是因为没有大学体制,没有大楼也是重要原因. 毕业多年后我们回忆母校,除了须发皆白、学高德劭的硕儒,少不了经过历史风尘的楼廊、栏杆,少不了波光荡漾的湖水和绿色的草坪.如果说大学是心灵的故乡,那么那些校园建筑就是故乡的山水田园.  相似文献   

10.
时文选萃     
大师要不要高学历这些年,随着钟敬文、张岱年、陈省身、费孝通、启功等一个个大师的离去,关于大师的话题也多了起来。人们在追慕大师辈出的那个时代的同时,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为什么今天的大师这么少,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迎来大师喷涌?  相似文献   

11.
原声     
我也在反思,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说.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大师,父兄们(钱穆、钱伟长)的成长之路。有太多值得我们今天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今天,从事教育的许多人都对梅贻琦先生当年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的一句话耳熟能详,那就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尽管梅贻琦先生说的是大学.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观点借鉴到整个教育的发展中:教育发展的本质不是以“大楼”为标志的硬件改善和规模扩张,而是以“大师”为标志的软实力的全面优化和提升。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育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3.
毛道生 《教师》2014,(8):1-1
每一位校长都期望自己的学校有“大师”,至少有一批“名师”。然而,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对于绝大多数学校而言是没有“大师”的,甚至是没有几位“名师”的。即或名校也不例外,因为“名校里的老师并名师”,名校也面临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的困境。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南方周末》曾经刊登了一篇对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的专访,题为"朱清时:中国大学就培养不出大师"。读后,深为朱校长对当今高校时弊的洞察力所折服。作为在大学里栖身的人,在很多方面与他有同样的感受,但对该文认为中国大学就培养不出大师稍有不同看法。实际上,不是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如今的西方大学同样也培养不出大师。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西方大学的成功,他们的确在各个领域培养出了比我们更多的专家,更多的有  相似文献   

15.
我们敬仰语言大师 ,也就极容易养成仰视大师作品的习惯。比如 ,对大师语言的解读 ,就总习惯于分析如何如何美妙 ,而很少想过大师的语言也许存在着某些缺憾 ;有时即便有所感觉 ,也不相信权威的笔下会出现失误 ;更有甚者 ,居然能把瑕疵说得金光灿烂……久而久之 ,连教师都迷失了自我 ,僵化了思维 ,还想引领学生放飞心灵 ,岂不是天方夜谭 ?能不能换个角度感悟大师的语言 ?著名音乐家小泽征尔或许就是我们的样板。在一次国际音乐指挥大赛的决赛上 ,前两名选手在指挥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一小段不悦耳的演奏 ,也都决不相信眼前的乐谱有错误而向评委欠…  相似文献   

16.
哲人其萎,巨星殒落。随着以三钱为代表的一代学界泰斗的渐次乘箕归去,也再三引发国人对钱学森大师暮年多次提问我们何以培养不出大师的思考。钱老之问,反映着钱老的忧切和焦虑,同样,这也是整个民族的忧虑与关切。钱老之问,必有他的心底之答,但他没有明言,留白于人间,也就成了国人共同企求、探寻的谜底。  相似文献   

17.
子敏 《甘肃教育》2014,(18):18-18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一句经典名言。大师是大学的中流砥柱,是大学之魂,无论何时何地,有大师在者。皆可引领一时风气,形成学术发展高地。大师不仅是大学问、大智慧者.其真知灼见,能够泽备后世。  相似文献   

18.
这些年,随着钟敬文、张岱年、陈省身、费孝通、启功等一个个大师的离去,关于大师的话题也多了起来。人们在追慕大师辈出的那个时代的同时,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为什么今天的大师这么少,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迎来大师喷涌? 人们的愿望是善良的,可是现实的羁绊却是具体的。不说别的,一个学历就能难倒不少大师。  相似文献   

19.
宋运来 《教师》2014,(10):1-1
正曾几何时,李吉林、于永正诸位大师们的教育智慧令无数教师折服,我们模仿着大师们的一招一式,试图学到大师们教学艺术的精要所在,但是总感觉缺乏内在的精气。于是,我们开始追问大师们的智慧从哪里来。对于教育智慧,有人说是指一种态度,它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善良感,来自教师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有  相似文献   

20.
刘丰 《山东教育》2009,(7):22-22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言推广至中小学教育亦合用,然今大师不见人,多见名师声。我们都曾困惑于当代何以少有教育家,在不懈实践中,很多地方都倾力培养、打造,甚至于包装“名师”。毋庸置疑,名师可以大大提升地方教育的知名度与号召力,住往成为衡量学校教育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