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基本理念”中的首要表述。中华民族对于高尚道德的提倡、养成、坚持一以贯之。甲骨文中的“德”字由“彳”和“直”组成,表示行得要正,看得要直;金文中的“德”在甲骨文基础上又加上“心”,表示按正直的原则去做、去想,就是德。《易经》有言:“君子进德修业。”  相似文献   

2.
德翔好学,读书甚多;德翔亦好游,所到之地遍游名胜。他生于北国边陲,在白山黑水之间读到大学毕业,其后负笈京华,在未名湖畔拿到硕士学位,又南下金陵,在石头城中获得博士学位;他还先后去广西桂林和浙东宁波执教。这么说来德翔的足迹已遍及半个中国,现在听说他又有了游学英伦的计划。我常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看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则的具体化,是中国知识分子可以躬行的价值选择中比较积极的一种,德翔是在实践着。  相似文献   

3.
一先放后收———在指导过程中锻炼创造思维初中学生作文内容雷同、形式雷同、语言雷同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作文指导中的失误。有些教师在布置文题后,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甚至里面的具体的话怎么写)都讲得一清二楚。这样指导出的作文怎么能不出现大量的雷同?正确的方法是“先放后收”,“写放胆文”,就是先让学生放胆去想,大胆去说。教师在学生想了、说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去指导,避免作文出现雷同。这样做符合启发式原则,它是在学生“愤”“悱”之时给予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也就在这个时候产生。在学生“…  相似文献   

4.
职教中心的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集体。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用满腔的“爱”去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二是先去适应学生.从而走进学生心灵。三是以“德”育人让学生喜欢班主任。四是用“才”教人.要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五是结合专业特色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思考会促进智力觉醒。学生只有乐于“去想”和“会想”,才能触动思维,使智力得到发展。有时,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常常包办代替,不给学生留有想的时间,学生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被牵着走。这样的灌输式教学,使后进生忙于记住教师讲解的答案,由于并未理解而常常事与愿违。有些同学刚刚燃起智慧的火花,但很快被老师浇熄了,严重挫伤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思维的懒惰性和依赖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公式定理的推导、结论,应用题教学等都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应该在复习旧知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想,自己去思考。这样他们就会想尽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只要他们有了积极性,有了想的愿望和兴趣,就可以触动思维,思维也就会越来越活跃。  相似文献   

6.
宋鹏 《陕西教育》2010,(12):23-23
古人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其中的“德”就是道德规范和自我修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和心智水平,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要想实现班级的智慧管理,当然也应从“心”做起。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可以“放”,也可以“框”。“放”,就是让学生“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写”;“框”,就是让学生“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写”。“放”,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自由构思,自由行文;“框”,是让学生照搬别人的思维,别人的构思,别人的行文。从应试教育来说,“框”,也许是灵丹妙药,能迅速提高学生应试作文的成绩档次,但是从素质教育来说,“框”绝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寄语     
当你读完一本科普书时,你不妨从头再翻一遍。碰到特别感兴趣的就停下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样”,然后你再去想、去问。这样得到的知识是你自己“追”出来的,一定会比简单地接受到的更有意思,也更宰靠。  相似文献   

9.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以德治国”的思想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坚持以德治校,以德示教,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10.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尝试,让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1 自主选择探究内容自主、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假设、无拘无束地探究。例如,在教《耳朵的科学》一课时,我提出:“关于耳朵的科学,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有的说:“想知道耳朵有哪些器官?”有的说:“想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有的说:“耳朵各部分有什么作用?”还有的说:“动物的耳朵和人的耳朵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提的问题自由研究,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到探究中去了。  相似文献   

11.
当前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令家长和老师们普遍感到困惑: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过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接触了那么多词语,为什么许多学生说话、作文却“词汇贫乏”?仔细想之,原因很多,但我以为,学生所学仅停留在朦胧的理解和简单机械的记忆层面,未内化所学知识,是一条主要原因。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引导学生“内化”所学词语呢?我想教师必须下功夫“看”教材,千方百计地“钻”到教材中去,一句话一句话地去读,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去看……看出词语的形象,听出词语的声音,并想方设法与学生一道把词语的形象、声音以有效的方法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2.
喜欢这样一段文字:“做你想做的梦吧,去你想去的地方吧,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吧,因为你只有一次生命,一个机会去做你所有想做的事。”  相似文献   

13.
“小妹妹,这只碗放得好吗?” 有一天,陈鹤琴的小女儿秀兰吃完饭,把饭碗顺手往桌子边上一搁,就想离开饭桌。陈鹤琴看见后第一个想法,就要叫她把饭碗移进去一点。仔细一想,这种命令,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一次她按你说的这样做,下次她还是会那样做的。所以这时候,陈鹤琴就问秀兰说:“小妹妹!这只饭碗放得好吗?”秀兰说:“放好了。”陈说:“真的放好了吗?”她想了一想,把饭碗轻轻地推进去了。陈就问她说:“你为什么要推进去呢?”她说:“这样放碗就不会打破  相似文献   

14.
提到鸡蛋,大家都不陌生,它给我们人体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鸡蛋中含有脂肪、卵磷脂、维生素和铁、钙、钾等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还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同时鸡蛋的新鲜程度与它的营养价值是成正比的,那么对于这样一种理想的天然“补品”,你知道怎样去挑选它们吗?  相似文献   

15.
一、读前想后 抓住篇头或段头起总领(或概括)作用的句子去想。如:《饲养员赵大叔》篇首便讲“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抓住这句话便想:①赵大叔喂牲口怎样有意思?②下文是如何介绍他喂牲口有意思的?这样去想,便可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变被动读为主动读。 二、读后想前 抓住篇末或一层意思结束起总结作用的句子,仔细回忆,深入体会。如《钻石》一文中在叙述姑娘回忆两件往事后,有这样一句总结的话“对,做人就要做这样  相似文献   

16.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处于“愤”与“悱”的心理状态,即通过积极思考,想弄通又弄不通,想说清而又说不清。这样的“愤悱情境”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如能精心设计去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愤悱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充分调动起来了。在学生求知欲强烈而旺盛的时刻,教师能巧妙地使之从  相似文献   

17.
金煜 《初中生学习》2011,(11):29-29
“从电视发明以后,人们就在想一个问题,废弃的电器,到哪儿去了?”“回话”实验室主任卡罗·拉蒂教授这样问道。 数码设备被遗弃后,它的生命终点在哪儿?不光是电子垃圾,其他的生活废弃物被人们抛弃后,又去了哪儿?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我们的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爹”,“教学”是“妈”,“学习”是“孩子”,这三者是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教师应该不断从生活中发现课堂教学的灵感,不断去创新。把每一点每一滴都要想办法融入教学中去。把它们编成谜语、故事、小品等融入课堂去。例如:让学生表演化学变化的实质,增强趣味性,加深记忆。运用超市消费积分鼓励消费的办法,增强学生记忆枯燥知识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接地气、才能触发学生的灵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9.
妙在多想     
新《课程标准》推崇在数学学习中进行主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最常听到的反应是“我怎么没想到?”、“不知道怎么去想!”其实,先弄懂所学的东西,就是“想”的基础;多想、多听、多看、多交流就是学会“想”的途径.希望读了“妙在多想”一文后,对你学会“怎么想”,“往哪些方面去想”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中庸之道必须由中庸之“德”来开启,而中庸之“德”展开为一个由浅而深、由疏而密的动态过程:由修道者“智仁勇”之“三达德”、到君子在“诚之”过程中打开的“诚”、再到圣人无息的“至诚”之德。只有质素平淡,才能将声、色、文、采等一起接收,才能革去偏杂,而进至兼德之中庸境界。通过中庸之德,个体的生命才得以与流行的天命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