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江浙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文人达贤。这里既有天下闻名的富春江,又有古朴自然的乌镇风光,自然也就成了孕育山水画家得天独厚的宝地。计建清就是从这块文化厚土中成长起来的。建清是一个勤勉的画家,一个真实不欺、求知、逐艺、证道的山水画家。他年少时,  相似文献   

2.
一个地方的命名总是有理据的,要么反映了该地的自然地貌特征,要么反映了该地的人文历史文化。山水园林构成了重庆独特的自然风貌;而重庆悠久的历史积淀,又赋予了重庆深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形成了重庆具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这些特点在重庆城市的命名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浙东唐诗之路作为一条山水人文之路,具有风雅、清修及隐逸三大特质。浙东秀丽的自然山水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了浙东唐诗之路独特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不仅影响了唐诗情景浑融等风格的形成,也促成了浙东唐诗创作范式,即“模山范水”与“笔补造化”的最终确立。这一创作范式既有客观景物的精致刻画与生动呈现,也包含了思想主题的深刻性与复杂性,有对自然山水的体悟、对政治生活的疏离、对隐逸世界的建构以及对赠答怀人的书写等,真实反映了唐代社会漫游与隐逸之风盛行的文化风尚。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与自然山水之美相得益彰。魏晋士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以寄托自己的深情,遂将之转化为“物情”,“通物情”为他们的深情找到了一个寄托园地——自然山水。士人们畅游自然山水,就有精神回乡的感觉,也使他们展示出飘逸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历来就喜爱赞美自然山水,因此也留下了众多描写自然之美的诗歌。这些或空灵恬淡,或气势雄浑的诗歌,体现着人与自然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诗人笔下的山水,是他们在自然美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浓缩、提炼眼前的景色与心中的感情所创造出来的,它凝结和沉淀着诗人深厚的情愫和丰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6.
自然山水作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永恒主题,有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之缘。自然山水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寓意的象征,山水代表着宇宙自然。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精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中国人移情于山水来传达内心的深情,是灌注了主观性情的人化自然,是自然与人的生命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山水原本是无情的。但是有了文人学士与自然相亲相融的共同追求,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三峡》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山水画论蕴含着深厚的生命意味:首先是艺术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并注入自己的情感,再通过移情的手法,使山水画形成自然人文化;其次是艺术家在与自然融合、与绘画共赏的品味中使精神得到升华,形成精神超越化;再次是艺术家通过绘画的鉴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让生活、生命更具有审美性,形成生命审美化。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中国传统山水画论的这种审美精神和生命美学的内涵,以此来反思现代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把人对自然山水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融入禅的境界,从而开辟了一个山水田园诗的全新的审美层面。  相似文献   

10.
文人与山水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世界其他国度难以与之媲美,而且我国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尤其是学者文人、诗人画家都对山水自然有着一份特别深厚的情感。与古代西方相比,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与山水自然建立了亲和协调的审美关系,并赋予自然审美以丰富的内涵。孔子从自己所奉行的仁学立场出发,提出“乐山”“乐水”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他以水的奔腾不息比喻君  相似文献   

11.
山水自然,诗人悲遇的寄托之所。中国古代很多诗人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寄情自然山水,以山水为诗,以自然物象抒情,赋予了山水自然丰厚的人文色彩。山水自然以其特有的丽质影响着诗人的生活、意志,化解着诗人心中的悲苦。所以山水自然在古人的诗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描写自然环境 ,有美境 ,也有恶境。但不管美境或恶境 ,山水风物均为主要描写对象。作者描写山水 ,重在表现山水的壮美 ;描绘鸟兽草木等风物 ,则突出风物的奇美。山水的壮美与风物的奇美相互交融 ,是《西游记》自然环境描写的显著特征。这种自然环境描写的文化意蕴是深厚的 ,它展示了东方文化的宁静与和谐。  相似文献   

13.
魏源山水诗的审美特质,需从艺术风格、描写范围和表现题材方面探讨。由于诗人把深厚的舆地之学同一泻千里的诗情相融合,故而其山水诗始终表现着时具体山水景物细腻精确的描摹,时气势氛围的渲染,把工笔描写和大笔淋漓结合起来,构成雄奇婉丽、道劲奔放的审美特征。一曲《游山吟》唱出了魏源纵情山水、热爱山水、以自然为创作生命的壮歌,同时也成了诗人自然观和美学观的宣言。  相似文献   

14.
北宋诗人黄庭坚,虽为江西人,但与安徽结下深厚的山水、书画和亲友的情缘,也是其政治、文化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研究黄庭坚,以及宋代政治、文化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学意义上的“畅神”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经历了“致用”、“比德”到“畅神”的过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进入自然山水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6.
作为理学之集大成者的朱熹,对自然山水有着传统文人特有的喜好。以理学家的思维来观照客观世界,体现的是一个理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朱熹武夷讲学期间创作出的武夷棹歌,以景喻理,浓缩了自己的理学思想和审美元素。诗歌中对自然生命哲学的诗意表现和山水审美境界的生态启示包含了朱熹对自然世界的理性思考,是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境界的理学家独特的山水审美观。  相似文献   

17.
雷平阳擅长描摹故乡的山水自然、人物风情,其诗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诗句中往往蕴含一种深厚的怀乡情结。这既是雷平阳诗歌的一个重要精神维度,又是其诗歌创作的情感指向。这种怀乡情结,一方面表现为诗人对记忆中苦难生活的回顾,对亲人的眷恋,对故土的赞美;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身份已被异化的“异乡人”生存境况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山水游记是他文学创作中最富独创性和艺术技巧的代表作。他在山水游记中生动地表达了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大自然客观存在的美,但作为一个年青时即有“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思想的文人,他在对尽善尽美的自然描绘中始终没有迷失自己的目标,而是将大自然作为复苏心灵的疗养地,以便更有力量来承受残酷的社会现实。这样他笔下的山水自然不再是纯客观自然的再现,而是自然与人格的高度溶合,是崇高人格的象征。本文试图通过他山水游记所体现出来的人格美、悲剧美来探讨一下他游记所存在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韩强 《科技文萃》2000,(5):29-30
山水城市是我国科学家钱学森1990年提出来的."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区."  相似文献   

20.
审美主体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的觉醒,中国文学史将魏晋文学称之为"文学的自觉",究其根源,乃是人性的自觉、理性的自觉和人的审美主体性的自觉在文学中的自然反映。人要进行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必须要构建出一个具有审美情怀的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山水审美才得以可能。人物品藻影响了魏晋自然审美的风格,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魏晋人自身的气度风韵重塑的过程,人物品藻和自然山水审美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审美的方式来体道、悟道、证道,这正是魏晋风度之所以让人迷恋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