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秀苓 《中国德育》2006,1(2):40-44
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可以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发展。家校沟通的途径多种多样且各具特点与优势,其中,家访的作用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但实际实施频率较低。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家校合作观念,学校和家长应当做好各自的工作,教师应当采取各种策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高家校合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家校合作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有效的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但现实中会存在种种的困难,家长的素质不高,与学校教育理念不一致等等,导致恶性循环,为了促进良好的家校合作,通过主动与家长沟通,防患于未然;让家长参与管理,开放以增进了解;及时反馈评价,公正对待家长需求。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家校合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可促进生涯教育发展。在确定了以促进学校和家庭间的沟通、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及促进学生生涯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明确了家长协助学校、学校协助家长的内容,并提出了创设家校共育小组、开展家校合作生涯活动、开发家长生涯教学课堂和家长开展家庭生涯教育四种家校合作生涯教育的路径。通过明晰生涯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路径,为有效实施生涯教育家校共育,缓解生涯教育发展的困境,提升生涯教育的质量,促进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学校主导下家长参与的教育模式,家长在与教师沟通、与学校沟通中扮演被动、次要、从属的角色。而现代家校合作中,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平等地位,鼓励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发挥师生关系的协调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家长角色的学习者、学校活动的参与者的角色。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家校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与学校教育一起为孩子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也应认识到家长的主体性地位,强调教师与家长平等,协助家长发掘家庭教育中的优势因素。  相似文献   

5.
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和谐家校合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家长、学校管理人员担任着不同 的角色。只有发挥各自不同的角色作用,建立和谐家校合作 关系,实现真正的家校沟通与合作,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取 得好的教育效果。 一、教师是家校合作的组织者 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 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还是家校沟通与合作的纽 带、桥梁、家长的朋友。教师在家校合作中,主要应采取以下 几种方法,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合作。 一是家长会。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交流的必要形式,是 家校沟通与合作的重要途径。一个富有成效的家长会,有助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的推进激励着家长参与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家长登录平台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其特征表现为:尊重权利,操作简易,家校沟通,信息互联。家长登录平台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为:鼓励学生行使个体的合法权利,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合力;鼓励大学开放式办学,助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家校合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顺利推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实上,家校合作在我国的发展仍未成熟,农村学校的家校合作受各种因素制约,更是困难重重。本文以"你好,假期!"项目实践为例,论述了如何挖掘乡村家长资源,以寻求乡村家校合作的新路径,唤醒乡村家长的教育自觉与行动。  相似文献   

8.
任汉芹 《亚太教育》2019,(10):24-24
近年来,家校矛盾日益突出,这一方面与家校双方的教育理念不同有关,另一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对于小学教育来讲更是如此。因此,小学阶段探索家校共育,促进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就十分重要。本文将针对家校共育中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展开研究和探讨,以总结经验,切实促进家校共育。  相似文献   

9.
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经历了家校独立、家校同步、家校合作的发展过程。现时,我国的家校合作处于学校主导的状态,家长在其中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商议;接受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校教育。家校合作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也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在新环境下,学校和家庭都不能以孤立的教育形态出现。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应与时俱进、加强合作,发挥出家校两股教育力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何在教师与家长间构建起有效的合作关系,不仅是当前教育形势的新要求,同时也是社会、时代的要求,更是培养素质全面、品德高尚、人格健全人才的迫切需求。教师与家长只有保持沟通、加强交流、相互理解,才能构建出全新、有效的家校关系,营造出家校一体的教育环境,以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11.
家校冲突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能够为我们反思与改进家校合作提供契机。导致家校冲突的原因是多元的,不可一概而论:有利益冲突,有权力冲突,有角色期望与感知的冲突,有沟通冲突。应对之策:修正观念偏差,采取差异化的家校冲突应对方式;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平衡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和家长的教育参与权;提升家校沟通质量,重建教师和家长的信任关系;完善教师教育和家长教育,开展家校沟通培训指导。  相似文献   

12.
家校协同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家访、家长会、书面沟通、电子邮件、短信联系等,而家长课堂则是一种全新的家校协同教育形式,是家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真正调动了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发挥了家长资源的优势,加强了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与了解,为家校协同更好地教育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学生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家校合作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掌握多种的沟通技巧,尊重家长的教学方式,不断改革互联网+的教育模型,给予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本文将主要论述互联网视野下小学家校合作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是衡量现代人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引导人勇于面对困境,实现突破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学校、教师在做出努力的同时,必须要有家长的积极配合,在合作沟通中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本文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背景出发,结合目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家校合作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对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被日益广泛运用到家校沟通中,班主任经常使用QQ群、微信群、校讯通等工具,同时面向所有家长传递资讯。相比于电话、约谈、书信等传统的沟通方式,这无疑提升了班主任的工作效率。运用信息技术,以微信平台为例,班主任应充分挖掘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相关功能,搭建便捷的沟通桥梁,拓展家校沟通宽度,延伸家校沟通深度,提升家校沟通温度,从而丰富家校沟通的维度,增强家校沟通的效能,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将家校合作这一模式拓展到日常的教学与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学生和家长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做好合作教育延伸工作。做好家校合作,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也能让教师和学生、家长在沟通中更深入地互相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家校合作的背景及现存问题进行了探究,从信息化沟通渠道的拓展、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发、游戏教学的延伸、社区实践的融入以及反馈记录等多种思路出发,为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家校合作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采取抽样调查问卷的方式,以广州市第三中学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并分析了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家校合作的渠道单一、内容狭小;教师与家长对对方的认可度不一;家长在家校合作行动上不够积极主动;学校对家校合作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家校合作的策略:深化家校合作的认识,明确职责,协同教育;鼓励家校互动,实现双向交流;拓宽沟通合作渠道,巧用家长资源,突显学生主体的地位;加强校本研修,促进家校合作。  相似文献   

18.
张芳 《考试周刊》2013,(22):181-182
在日常教育中,建立一个家校联系簿作用很大。家校联系簿可以成为学生奋进的鞭策,成为学生美德的引领,成为家校合作教育的干道。一本小小的家校联系簿,架起了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让老师、家长、学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家校合作作为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往往受到家长和学校的普遍重视。然而,当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家校合作一直被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学校所忽视,致使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很多时候处于脱节状态,导致家长与高校沟通不畅、互动不足,既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又不利于高校的教书育人。加强家长与高校的沟通和联系,构建家校合作的新模式,使家庭和高校形成育人合力,逐渐成为家庭和高校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家校沟通是教育走进千家万户的重要途径,是家长了解教育的重要方式。家校的有效沟通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受益的是一代人;家校的有效沟通,有助于家长乃至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和认可,影响的是整个社会。只有有效的家校沟通才能形成全社会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的良性局面,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