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教育发展史看,“创新教育”是个老话题。1923年日本教育家稻毛诅风就出版了《创造教育论》;陶行知40年代提出“创造教育”口号,并把1943年定为“创造年”;美国也是在40年代开始创造教育的。为什么“创新教育”或曰“创造教育”在今天如此被人看重呢?时势使之然也。创造是人类的本能,是区别于其它生命的本质特征。地球上有许多早于人类的生命,由于缺乏创新(只有缓慢的个性进化),基本维持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前的样子。可见,人与动物区别除了直立行走、使用语言和工具外,更在于创造。人类是在创造中发展进化的。但…  相似文献   

2.
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情感“爱”是人情的基本要求,也是造就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近代教育家常把“爱”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教育如果没有爱,就根本不能算是教育。由此可见,“爱”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教育热点问题”与“教育研究热点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了人类 ,就出现了教育。随着人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也出现了许多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不仅是人类教育不断进步的产物 ,而且也是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教育问题中 ,既出现了“教育热点问题” ,也形成了“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 ,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4.
一、学校教育中人教育与科学教育失衡的表现 人与科学是人类发展的两只羽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然而,反思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教育的失衡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主要表现可概括为“三精三荒”。  相似文献   

5.
人是万物之灵,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指出:“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不论是整个人类,还是人类中的个体,都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一开篇就强调人对教育的需要性:“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人类中的个体,之所以有对教育的需要性,就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类明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教育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生产的思想意识,决定了教育的思想与形态。同时,先进的教育也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就提出了“教育先行”的观点,不久,这一观点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相似文献   

7.
教育对象的三重主体性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教育应当是一种“主体教育”。但是在有关“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存在这样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什么是“主体” ?如何具体理解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在笔者看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维度,换言之,教育对象是“三重主体”,也就是说在三种意义上是我们所谓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第一,教育对象是“先验主体”。这里的“先验”是借喻的说法,它是指人类个体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遗传现象。因为人类祖先千百万年的总体社会实践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社会性遗传等机制完全可以使每一个个体在诞生之日起就禀赋…  相似文献   

8.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体系及取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能力不同于心理学中的“人类生来就有的潜能”,不同于哲学和社会学中的“一般能力”,也不直接等同于普通教育学中的认知能力或智力,它是个体在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景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具体的“职业能力”、相关的“学术(学科)能力”和“普适性能力”。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能力观正由“学术能力观”向“职业能力观”转变。  相似文献   

9.
刘晓年 《青海教育》2008,(11):21-22
什么是人文?“人文”一词,辞典上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里我们需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一个是关心“人”,一个是关心“文”。也就是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以及关心人类的文明,关心人类的文化。西方的人文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发展科学的同时,别忘记了人文教育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科学和人文是人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起源于“创造教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他指出:“教育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此后,国内外对“创造教育”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1.
走出教育语言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言的霸权语言哲学家海德格尔命题之一是:“人类在语言霸权下奴隶地生活。”中国自古就立言一说,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语言辉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事业,更是靠语言一统天下了。且不说十年动乱中“一句顶一万句”的语言霸权,就说我们人类日常也在语言霸...  相似文献   

12.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及途径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主题之一。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育同时产生和发展。尤其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思想品德教育也就必然的带有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古至今,学校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人类生产、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的传授外,无不进行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理想、言行等方面的教育。《大学》中有“是故君子先慎乎德”,《论语》中有“为政以德”等论述,说明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古人就很重…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育以社会和教育者为出发点,把学生当作动物和工具来进行“培养”和“塑造”,力图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所谓“适应者”。这样,教育的价值就单纯地变成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工具。诚然,肯定教育具有工具价值本无可厚非,但一味强调人的工具性,而相对忽略了人的内在需要和主体性发展,这样的教育就成了“无人的教育”。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时曾划分了三个阶段:一是古代社会个体对他人、对社会集体的依赖;二是近现代社会人对物质的依赖;三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发展。①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史确实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论点的…  相似文献   

14.
庞敏 《教育导刊》2003,(4):59-60
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以环境科学教育为载体,开展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是以通过创建“绿色学校”为标志,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探索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自从1996年发布以来,全国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可谓高潮迭起,呈现出“绿色教育”蓬勃的生机。一、社会发展的趋势,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教育承担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新一代劳动者的任务。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随着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高生产力时代,人类与…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怎样起源的?许多学者作过探讨。恩格斯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指明了人类的一切都起源于劳动。教育自然也应包括在内。恩格斯还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这就意味着“人用手把第一块石头做成刀子”的时候,劳动就开始了,同时也就开始了传授劳动经验的教育活动。五十万年以前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群——北京猿人,几十人为一群住在山洞里。他们已能制造粗  相似文献   

16.
以教育创新推动创新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走进新世纪,人类面临着众多的挑战 与选择。作为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教育,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选择,完成时代赋予的“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其自身也面临着许多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新世纪呼唤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高等工程教育所面对的产业和工程链里,其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及管理等每…  相似文献   

17.
未来教育的基本样态韩景文人是具有能动性的社会动物,所以不仅能继往,而且能开来。人类在对待教育也如同对待其它事物一样,一方面要承袭过去,另一方面就是憧憬未来。未来,始终是被人重视的,从时间结构来看,任何人都能感受“过去”、“现在”和“未来”。“未来”不...  相似文献   

18.
熟悉教育情况的人都知道,那些“重点校” (或称“示范校” )情况好就好在实现了“良性循环”:因为社会声誉好,生源也就好;生源好,学生整齐,教师教起来就“顺心”、“顺手”,因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就容易提高……。那些“基础薄弱校”则往往是“恶性循环”:因为社会声誉差,生源也就差;生源不好,教师教起来就费劲,各项工作难于开展;好学生、好教师也就难于留住,反过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实践证明,那些已经形成“良性循环”的“重点校”、“示范校”和一些群众称之为“准重点”的已初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学校和其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的战略方针,人们更加关注科技、关注教育、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环境.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相似文献   

20.
吴友智 《天津教育》2001,(11):12-13
说当代教育是“苦难的教育”未免太过于悲观,但说我们(校长、老师和学生)不少人正经受一场“教育的磨难”,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知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丢失了多少激情,流失了多少才智,丧失了多少机遇,损失了多少事业。就像需要足够的空气和空间一样,我们也需要“宽松的教育”。这不唯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范式,而且是已经为不少教育工作者所践行的原则,追求的境界。一———“宽松的教育”是一种遵循规律的教育。它承认人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不急乃宽”。中国古代教育学有“学不躐等”之说,就包含着要循序渐进、拒绝揠苗助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