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决纠正 “无错不成报”的现象 现在,“无错不成报”几乎与“无错不成书”齐名,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 报纸文字差错的主要表现:一是用错字,二是生造词,三是措辞不当,四是语法错误,五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这些差错,不仅每天的报纸上有,而且几乎每个版上都有;不上小报有,而且中央大报也有;不仅文章中有,而且标题上也有;不仅副刊、广告上有,而且要闻版上也有。难怪人们要说“无错不成报”了! 纠正“无错不成根”的现象刻不容缓。去年光明日报开展消灭差错活动,因时半年,已有成效。我体会关键是抓好四件事: 其一,记者不写错。记者来稿有错,是报纸差错之源。消灭  相似文献   

2.
提起报纸、刊物上的差错,真令读者、编者、作者均感伤心痛肺。什么“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之类的话,流传广泛。这话又似乎成了某些报社编辑们特别是老总们的“挡箭牌”,人家一提“贵报的差错不少”时,总是拿这句话来“挡”一阵子:“老兄,错字误句,谁都不愿出现。但是,在所难免。防不胜防啊!”言下之意,报刊上出现差错,谁来也没办法治。真的是“防不胜防”,还是没有着力去防呢?一般来说,出了文字差错责任在校对。校对工作重要这不是套话而是实情。这是项细致而艰苦的工作,手眼耳并用,一个个字地校,…  相似文献   

3.
既抓“态度”又抓“制度”●黄海宁我非常赞同老出版家叶至善的话:“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防止出版物中的差错,最根本的就是‘认真’二字。编辑认真编审,校对认真校正,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解决当前“无错不成书”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造成出版物差错多...  相似文献   

4.
不要错得离谱“无错不成书”,似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但不可说“无错不成报”。因为报纸的发行量一般比书大,错误、错字、差错,造成的影响可能比书更大,所以办报人历来是比较小心谨慎的。何况很多报纸政治色彩浓,白纸黑字一错一误,会成“千古恨”,所以报人历来责任...  相似文献   

5.
消灭差错     
《青年记者》2009,(14):8-8
对媒体上出现的千奇百怪的差错,读者似乎越来越宽容了,媒体人也似乎见怪不怪了,于是就有了“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甚至“无错不成网”之类的调侃。  相似文献   

6.
纠错谈趣     
作者都不希望自己发表的文章出差错。如果是原文有错,编辑代为改正,不使作者“露怯”,那没得说,作者自然对编辑千恩万谢。而如果原文未错,发出来反而错了,作者又该如果对待呢? 我最近读了三位作者关于这个问题的议论,觉得颇为有趣,现介绍如下,也许时作者和编辑都不无启示。 三位作者,持两种态度。 前两位是自责,自我检讨。一位在给编辑的信中说:“我的原意是‘……彼苏、柏、亚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与吾孔孟老庄……’,而非‘苏、亚……’,很可能是我在稿子中的笔误或是字迹过于潦草所致。”又说:“‘噫吁 ’被印成了‘噫吁…  相似文献   

7.
刊物上的差错问题,几乎是国内所有刊物的通病,顽疾难治,真有点‘华佗无奈小虫何’的味道。《新闻知识》今年第六期《多方配合消灭差错》的编辑部文章,开出了一贴消灭刊物上出现差错的‘良方’,我们为《新闻知识》编辑部的高标准、严要求叫好,更为编辑部敢于在全国数以千计的各种刊物中率先提出消灭差错的胆量和气魄称道。编辑部的改革精神和充满必胜的决心、信心,激励着广大的《新闻知识》的读者和  相似文献   

8.
消灭错别字小议智福和长期以来,“无错不成书”的现象困扰着出版界。尽管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指出出版物中差错不断的严重性,提出不少防止差错的方法和建议;出版主管部门对此问题也高度重视,制定了出版物质量管理办法,但是至今收效甚微,就连专讲纠正错别字的书籍本身也...  相似文献   

9.
出版界有云,“无错不成书”,作为编辑,固然不能以此原谅自己,但从另一方面说,这句话却也客观地表明了书籍的差错的确总是很难避免的。即使如此,编辑还是应当力争尽量减少书中的差错的。那么,如果当一本书的编辑即使已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该书却仍然出了差错,那又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虚心征求意见,诚心听取批评,尽力纠正差错。不管是  相似文献   

10.
杨立新 《青年记者》2012,(19):16-18
“无错不成报”,从报纸诞生之日起,差错就如影随形,成为报人千方百计克服的“顽症”,编辑因而也就有了“把关人”的称谓. 质量是报纸的生命,差错乃办报之大忌.如何防堵差错,切实履行好“把关人”职责,除了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探寻差错产生的一般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发现并纠正差错.  相似文献   

11.
图书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图书质量下降已成为出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书刊中的差错更不是个别现象,已经到了“无错不成书”、“无刊不出错”的程度,简直成了社会上的一大“公害”。这种状况引起了国内出版界有识之士的忧虑,纷纷献计献策,加以纠正,但惜于未能持之以恒地对症下药,问题至今未得到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2.
呼唤严谨     
时下读者中流传着一句话,叫“无错不成报”。说的虽是“报”,其实刊物、广播、电视里的差错也不少。你打开任何一份报刊,收听、收看任何一个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往往会发现些差错,就是国家级大报大刊、电台、电视台也不例外。差错有文字方面的,如病句、白字、错用标...  相似文献   

13.
潘国彦先生在《出版参考》第6期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无错不成书”有感而发“盛世危言”:“如果中华文化传承到我们这一代,每年出版十几万种书,而流传下去的却是‘错误百出是好书’,不知后人作何评价?……‘一室不扫,何以天下为?’……不知老总们以为然否?” 已经不止一人发出如此感慨了,可“以为然”的老总又有多少? 潘先生在文章里列举的错别字,其实都是录排过程造成的“低级错误”。“低级错误”如此之多之滥,  相似文献   

14.
“不,不要写我,还是写检查组的老同志吧,他们的工作成绩更突出……”他连连摇手,拒绝谈自己。这位再三推辞的中年人,就是工人日报检查员顾志武。差错很难逃过他的眼睛,他是位为人称道的捕捉“漏网之鱼”的能手。检查组的同志都能说上几段顾志武捕“鱼”的故事。例如,有篇稿子提到“纳质膨润土”,他看了以后摇摇头说:“‘纳’字不对,应当写成‘钠’,是一种矿物”。人们一查,果然是他说得对。有条消息中出现了“城建部部长连仲”的字样,他很快找到一份资料,纠正道:不是部长,是副部长,不是“连仲”,是“廉仲”。诸如此类的例子多着呢!  相似文献   

15.
“无错不成书”何以成为老大难———兼谈出版校对队伍建设●周奇“善本难索,错错错”1992年,一位读者有感于“无错不成书”,填了一首词,词曰:“书情急,读者哭,满眼‘臭虫’,善本难索,错错错。”何谓善本?《辞海》释义云:凡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称为...  相似文献   

16.
张春华 《编辑学报》1993,5(3):145-146
几乎与刊物种类激增的同时,期刊中错误率较高的问题也相伴出现。众多读者投书报刊,疾呼“无错不成书”的现状亟待改进。 校对工作古称“校雠”,西汉刘向在《别录》中说:“校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仇与雠同音为“Chou”,意亦同,将排印之误视若仇敌。须知,一本错讹层出的刊物会严重影响自身信誉,无疑会降低其实用价值及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这几年,为了改变“无错不成报”的现象,不少报刊都辟有《有奖纠错》、《读者挑错》、《读者来信》、《咬文嚼字》等栏目。这自然是件好事。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报刊边纠错边出错,别字、错字、漏字、病句、标点符号错用以及不合逻辑与语法的文字组合现象仍旧屡屡发生。每每谈到这些差错时,我常感叹:报刊差错咋这样难治?笔者曾在莱报上发表过一篇约1200字左右的通讯。拿到样报后,先后发现了有7处差错,有错字、有漏  相似文献   

18.
回顾与思考     
不久,人民邮电出版社就要迎来它的40华诞了。这40年,我与之同行了31年。我时常在想,这40年的风风雨雨,40年几代人的奋斗,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新的起跑线上,又将以怎样的姿态和力度奔向未来?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一、抓根本与赶“潮流”在办刊的时候,我们有一句常说的话,叫“紧跟形势”。这话仔细琢磨起来并不错,但掌握不好也容易搞偏了。很长一段时间,刊物文章的“穿靴戴帽”习以为常。文革期间,更发展到了大半本刊物转载“社论”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主要不能怪编辑,因为他们大都也是违心的。可是,出版界“一窝蜂”、赶“潮流”的现象却是一阵接一阵的,一会儿是“人体艺术热”,一会儿又是“捧‘星’热”。有时热到忘了自己是什么出版社、什么刊物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无错不成书”,已成顽疾。这种现象,社会多有批评,问题确实严重。 我有机会参加过几次地方性的抽查,结论也是这样。但我以一个老编辑的经验认为,编校质量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校对的责任,编辑应负主要责任。因为经过“三审”发到印刷厂的原稿就存在差错,并不是“白璧无瑕”,只是由于手民之误,而校对又没有标出来。 由于出版社的数量发展很快,编辑就有一个“培训上岗”、“考核上岗”的问题。编辑出错,一是由于知识(专业知识和文字知识)欠缺;二是由于缺乏校读经验,不能敏锐发现问题;三是由于责任心不强,不但原稿没有做到齐清定,看校样也很马虎,甚至不通读校  相似文献   

20.
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这是读者多年来对新闻出版物的一种评价。你说冤枉吗?我们这些“生产”书报刊的“老总”们,心里最清楚:读者的评说是公正的。有错与无错,是辩证的统一。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很难要求一部书,一张报,一丁点儿差错没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有错是绝对的,无错是相对的。但是,担负着生产精神产品的报刊社,可不能用“差错难免论”来搪塞读者,宽慰自己。眼下的事实是,读者——“上帝”一面在强烈呼吁报刊上消灭差错,为他们提供优质精神食粮,而另一方面天天“生产”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