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的文人气质与政治品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以“道”抗“势”,以行践“道”的骨气、固守完美人格的胆气、批判现实的勇气以及“社稷至上”、“民生为本”、积极“修身”等品质对后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文化时空中,在现实的语境下,以“楚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屈原的文人气质和政治品质的探讨,不仅有利于管窥处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古代知识分子的文人气质与政治品质之一斑,而且对当今知识分子的人格构建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通过一大批文化精英体现出来,司马迁无愧于文化精英这一称号。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从《史记》中对于孔子、屈原、贾谊及李斯等古代“士人”的述评,可以看出他的知识分子观。  相似文献   

3.
对清代以来有关古代“岁星纪年”及屈原生年研究的状况作了较为系统的清理,对诸家研究的进展、得失进行了评述。认为:屈原时代的“岁星纪年”与“周正”相联系;元始“摄提格岁”(岁星居“星纪宫”)的标准年应为元前365年;元前342年周正应为闰年,屈原当降生于元前341年周正正月初二(即元前342年夏正十二月初二)。  相似文献   

4.
古代楚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从屈原的诗词里来窥视、分析古代楚国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习俗,有利于了解楚文化、弘扬楚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楚辞”的特征和对屈原精神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也有自己的“封疆”和“壁垒”,作为相对独立发展的楚文化代表的“楚辞”,在情调、思致、表现色彩和审美取向上,带有南方楚民族的鲜明特征。本文探讨了何以“楚辞”的传播始于汉代,而其衰落也恰恰是在汉代的原因。运用“每一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原理,分析了屈原对楚文化传统既有批判、摒弃,又有继承、发展的进步立场,以及屈原诗作与时代先驱者所相通的精神气质,批评了某些学者否定屈原思想进步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创造了人。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时,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其中,他或用西施、比干等人物的传说烘托、映衬人物外貌特征,达到“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或用饱含传统文化因子的古代典型文人如屈原、陶渊明等的品格、个性来丰富林黛玉的内在性格,使林黛玉的形象内涵丰厚,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屈原处在“中间物”的历史文化地位上,面对着战国时期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激烈冲突与交流,对两种文化进行了双重的整合与扬弃。处在“中间物”的位置上的屈原.对自我及其人生过程进行的思考.透露出强烈的现实态度和理性意识,显示出反抗精神和自醒意识。它是我们认识屈原心理、精神结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屈原骚体诗,以其瑰丽奇幻之美创造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其魂丽奇幻抒情特定之形成,在发生学意义上,源自屈原对于诗“抒情”的自觉以及诗人对民族高度活跃的情感个性的承传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天问》为历史教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逸的楚庙书壁说虽然能就内容构成与体运用两方面对《天问》的产生作出统一解释,但由于缺乏任何旁证且设想过于奇特,令人难以置信。通过对《天问》的内容、体形式与我国古代各类蒙学教材加以比较,并结合屈原本人的教学经历进行考察,可以确证《天问》为屈原编写的一部历史教材,大约完成于屈原担任三闾大夫期间。“天问”二字的含义乃“君问”与“师问”之混合。  相似文献   

10.
对“香草”意象的激活和改造是屈原对中国古代艺美学的卓越贡献。它们从祭祀用品一步步成为屈原悲剧意识的感性意象表达形式的过程,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屈原悲剧意识的生成,同时这种变形也见证了楚化传统的一层层的积淀和离析。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自信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下,讲好中国故事,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屈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仍面临着民间认同感不足、产品创新不够、缺乏国际影响力等问题。屈原文化的“再设计”为Q版形象和写实风格绘本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日用产品、双语绘本等文化创意产品的产出,能够提升屈原文化的融入度;利用新媒体平台发表作品,建立微信小程序,有助于拓展屈原文化的推广路径。  相似文献   

12.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澧县“彭头山文化遗址”和“城头山文化遗址”的出土,用铁的事实证实,湖南洞庭湖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之一,很多方面比黄河流域还早。屈原就是先秦湖湘文化集大成者。他不仅是位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而且是位伟大人民教育家。本刊将全面介绍屈原从事教育方面的业绩,以抛砖引玉,望能引起专家学者对这方面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史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诗篇章。司马迁的史传学同屈原的辞赋、杜甫的诗歌、曹雪芹的小说一样,是中国古代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美政”理想只有依赖楚贤君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男女喻君臣”的心理定势,《离骚》中多次媒人的出现可进一步证明“求女”是“求君”;屈原“三求女”为求“楚贤君”而非“求九州贤君”。  相似文献   

15.
屈原一生追求人格完美,他代表了中国化的本质特征,不愧是中国化的象征。屈原的理想追求及期 失败,揭示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屈原真善美的人格魅力,蕴涵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世俗性、民间性。从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内心冲突,反映出中国古代悲剧结局深厚久远的化积淀。  相似文献   

16.
“神鱼送尸”、“水仙”、“江神”等民间关于屈原之死的传说,实际是楚地民间水(鱼)中转生信仰对“屈原之死”的价值判断.屈原自沉前的诗篇告诉我们,诀别人世前的屈原,是激情的,但也是理性的,而诗中密集的水意象、浓浓的“昆仑”情结等水文化符号,亦暗示着屈原价值判断中对楚民族水中转生信仰的文化认同.故屈原之死的方式选择,深受楚地民间信仰的影响,楚民水(鱼)中转生信仰是重要的文化性根源.  相似文献   

17.
屈原医生     
《红领巾》2006,(1)
在历史课上,老师问一个学生:“屈原是什么人?”“是医生。”学生回答。“胡说!”“怎么胡说呢,书上说他是大夫嘛!”唉!古代的大夫是一种官职,不是现在的医生。可笑指数:屈原医生  相似文献   

18.
“草圣”是对于草书家的美称,古代书法史上曾有过至少数十位“草圣”,而真正的草圣只有两位──张芝和张旭。唐人蔡希综依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草稾”一词给战国诗人屈原也戴上了“草圣”的桂冠.然而,他的根据是缺乏说服力的。本文旨在从草书的定义及“草稾”一词词义的历史演变两个方面着眼,批驳蔡氏之说,理清草书与“草稾”之间的错综关系。  相似文献   

19.
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和世俗性,民间性。本文由此追溯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渊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伦理型文化,审美原则是以和为美;二是儒,释,道的精神世界对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政治人格与心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屈原的政治人格,认为屈原具有个性倾向;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纠结着根深蒂固的“恋君情结”。这一心态特征是决定屈原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的深层支点,导致屈原最终作了忠君爱国的祭品。当屈原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格典型展示给后人时,他对后世士人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文章指出:屈原及其后继者们被忠君的梦魔拖住了手脚,他们总也走不出“反贪官不反皇帝”和希冀“好皇帝”的“鬼打墙”。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