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其冲量为F·Δt=BlI·Δt.平均电流的表达式为I=ΔQ/Δt=E/R.平均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为E=Δ/Δt=Blv.因此,安培力的冲量的表达式为F·Δt=BlIΔt=BlΔQ(普遍适用)=BlΔ/R=B2l2Δs/R(适用于纯电阻电路).例1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两平行光滑长直金属导轨的上端接有一个电容为C、击穿电压为Ub的电容器,有一匀强磁场与两金属导轨所在的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为B.现有一质量为m、长为l的金属杆ef在t=0时,以初速度v0沿导轨下滑.金属杆ef下滑多长时间时,电容器被击穿?金属杆…  相似文献   

2.
第一试一、选择题 (每小题 6分 ,共 36分 )1 .已知集合P =n 3n+ 4 n5∈N ,n∈N ,Q ={m|m =( 2k - 1 ) 2 + 1 ,k∈N}.则P与Q的关系是 (   ) .(A)P =Q     (B)P Q(C)Q P   (D)P Q且Q P图 12 .如图 1 ,已知正方体ABCD -A1B1C1D1,点M、N分别在AB1、BC1上 ,且AM =BN .那么 ,①AA1⊥MN ;②A1C1∥MN ;③MN∥平面A1B1C1D1;④MN与A1C1异面 .以上 4个结论中 ,不正确的结论的个数为 (   ) .(A) 1   (B) 2   (C) 3   (D) 43.用Sn 与an 分别表示区间 [0 ,1 )内不含数字 9的n位小数的和与个数 .则limn→∞anS…  相似文献   

3.
2006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加试试题的第一题为:如图1,以B0和B1为焦点的椭圆与△AB0B1的边ABi交于Ci(i=0,1),在AB0的延长线上任取点P0,以B0为圆心,B0P0为半径作圆弧P0Q0交C1B0的延长线于Q0;以C1为圆心,C1Q0为半径作圆弧Q0P1交B1A的延长线于P1;以B1为圆心,B1P1为半径作圆弧P1Q1  相似文献   

4.
1.概念和规律(1)电容器的连接串联:Q1=Q2=…=Qn, U总=U1+U2+…+Un,1/C总=1/C1+1/C2+…+1/Cn.并联:Q总=Q1+Q2+…+Qn, U1=U2=…=Un, C总=C1+C2+…+Cn.(2)电容器的能量电容器以电场能的形式储存能量, E=1/2QU=1/2CU2=Q2/2C.  相似文献   

5.
图族Q(Pk;Cs1,Cs2,…Csk)是由路Pk的每个顶点vi(i=1,2,…k)分别粘圈Csi(i=1,2,…k)得到的图;本文通过对图族Q(Pk;Cs1,Cs2,…Csk)的m-指标研究,刻画出该图族的m-指标取得最大值的图是Q(Pk;C3,C3,…C3,CS1+S2+…+Sk-3(k-1))。  相似文献   

6.
例1 在边长为30cm的正三角形的两个顶点A、B上各放一个带电小球,其中Q1=4×10^-6C,Q2=-4×10^-6C,求它们在三角形另一顶点C处所产生的电场强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交流电”一章的知识在历年高考中频繁出现,其中交变电流的四值是考查的重难点、热点内容之一。因此,必须使学生搞清楚交流电的四值———峰值、有效值、平均值、瞬时值。也就是要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这四个概念中的哪一个,下面举例说明。1在研究电容器的耐压值时,用交流电的峰值。即为了保护电路中的电容器不被击穿,接在电容器两端的交流电的峰值必须小于等于电容器允许承受的最大电压值。例1交变电流电源的电压为6V,它和电阻R1、R2及电容器C、电压表一起组成电路如图所示,图中电压表读数为U1,为保证电容器C不被击穿,电容器的耐…  相似文献   

8.
一、电场强度的分析、求解例1图1中a、b是两个点电荷,它们的电量分别为Q1、Q2,M N是ab连线的中垂线,P是中垂线上的一点.下列情况能使P点场强方向指向M N左侧的是A.Q1、Q2都是正电荷,且Q1|Q2|C.Q1是负电荷,Q2是正电荷,且|Q1||Q2|解析设a、b到P点的距离为r,则Q1、Q2在P点的场强大小分别为Ea=k|Qr21|和Eb=k|rQ22|.若Q1、Q2都是正电荷,则Ea方向沿aP向右、Eb方向沿bP向左,要使P点合场强方向指向M N的左侧,必须有Ea相似文献   

9.
定理 设P、Q为△ABC内两点 ,则AP·AQAB·AC +BP·BQBA·BC+CP·CQCA·CB≥ 1 . ( )等式当且仅当P、Q为△ABC等角共轭点 (即∠PAB=∠QAC ,∠PBC =∠QBA ,∠PCB =∠QCA)时成立 .证明 :如图 ,顺次以BC、CA、AB为对称轴作△PBC、△PCA、△PAB的对称图形 ,分别为△A′BC ,△B′CA ,△C′AB ,连结A′Q、B′Q、C′Q ,则易知 (以S△ 表示面积 ) :S△AC′Q+S△AB′Q=12 AC′·AQsin∠C′AQ +12 AQ·AB′sin∠B′AQ =12 AP·AQ(sin∠C′AQ +sin∠B′AQ)=12 AP·AQ·2sin ∠C′AQ +∠B′AQ2 ·c…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直线方程的一种/另类0求法及解题中的广泛应用.如果P(x1,y1),Q(x2,y2)两点坐标满足:Ax1+By 1+C=0,A x 2+By 2+C=0,说明P(x1,y1),Q(x2,y2)两点都在直线A x+By+C=0上,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直线PQ的方程为:Ax+By+C=0,这给出了求直线方程的一种新方法,应用这种方法,能使许多棘手的解析几何问题得到简捷地解决,下面举例说明.例1过点M(4,2)作x轴的平行线被抛物线C:x2=2py(p>0)截得的弦长为4 2.  相似文献   

11.
例(2006年山东卷21题)已知双曲线C与椭圆x^2/8+y^2/4=1有相向的焦点,直线y=√3x为C的一条渐近线.(1)求双曲线C的方程;(2)过点P(0,4)的直线Z,交双曲线C于A,B两点,交x轴于Q点(Q点与C的顶点不重合),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题解答集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本题满分50分)如图1,以B0和B0为焦点的椭圆与△AB0B1的边ABi交于Ci(i=0,1).在AB0的延长线上任取一点P0,以B0为圆心,B0P0为半径作圆弧P0Q0交C1B0的延长线于Q0;以B1为圆心,B1P1为半径作圆弧P1Q1交B1C0的延长线于Q1;以C0为圆心,C0Q1为半径作圆弧Q1P0交AB0的延长线于P0'.试证:  相似文献   

13.
佟成军 《数学教学》2006,(4):46-47,12
2005年湖南省高考(理科)第10题:设P是△ABC内任意一点,S△ABC表示△ABC的面积,定义f(P)=(λ1,λ2,λ3),若G是△ABC的重心, f(Q)=(1/2,1/3,1/6),则 (A)点Q在△GAB内; (B)点Q在△GBC内; (C)点Q在△GCA内; (D)点Q与G重合. 1.命题思路探究  相似文献   

14.
一、选择题1 .命题甲 :四棱锥P-ABCD的 4个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命题乙 :四棱锥P -ABCD是正四棱锥 ,那么甲是乙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2 .一个正四棱锥的中截面面积是Q ,则它的底面边长是 (   )  (A) 4Q (B) 2Q (C) 2Q (D)Q3 .已知直棱柱MNP -M1 N1 P1 的底面MNP是直角三角形 ,其中∠MPN =90°,记∠M1 NM =θ,∠NMP=α ,∠NM1 P=β,则α ,β,θ间一定有关系式 (   )   (A)sinα=cosθsinβ   (B)sinβ=cosθsinα   (C)cos…  相似文献   

15.
一、巧设——以虚求实例1图1为电容C=5μF的平行板电容器的示意图,两极板带同种电荷,电荷量分别为Q1=+5×10-6C和Q2=+9×10-6C.两极板间距d=20cm,则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为多大?解析常见的电容器的物理模型都是两极板带等量异种电荷,电荷在两极板间形成匀强电场,此时可由E=Ud和U=QC解得E=CQd.本题需将两极板带同种电荷的问题转化为带等量异种电荷的问题.我们知道,如果电容器两极板带有等量的同种电荷,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处处为零.为此,设想让两极板分别再带Q3=-7×10-6C的电荷量,则两极板就分别带有电荷量为Q4=2×10-6C的异种…  相似文献   

16.
第一题 以B0、B1为焦点的椭圆与△B0B1的边ABi交于点Ci(i=0,1).在AB0的延长线上任取点P0,以B0为圆心、B0P0为半径作圆弧P0Q0交C1B0的延长线于点Q0;以C1为圆心、C1Q0为半径作圆弧Q0P1交B1A的延长线于点P1;[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一、选择题1.己知集合P、Q和全集U,有下列四个命题:①P∩Q=P,②P∪Q=Q,③P∩CuQ=(?),④P∪Q=U,其中与命P(?)Q等价的命题有(A)1个(B)2个(C)3个(D)4个2.设直线l1、l2的倾斜角分别为α和β,且1+tanβ-tanα+tanα·tanβ=0,则l1到l2的  相似文献   

18.
Q1 你参加派对时,喜欢:A 被充满魅力的男孩子吸引。B 坐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C 加入谈论女性话题的人群里。D 加入喜欢玩乐的人群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自已近几年实施苏教版高中数学新课程,谈谈对解析几何教学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些体会.
  1探究问题定义入手
  (1)求椭圆C的方程;
  (2)已知点 P(0,1),Q(0,2),设M ,N是椭圆C上关于y轴对称的不同两点,直线PM与Q N相交于点 T.求证:点 T在椭圆C上.  相似文献   

20.
1。证明矩阵的秩的公式(1>设A、B分别为,mXk,kxn矩阵,则有 秩(AB)妻秩(A)+秩(B)一k证设秩人=r三,秩B二r:,由矩阵的PQ分解 QQ、,Z、、夕︸00Ir0A一p,(。一,、:(其中P,Q:分别为m、:阶可逆阵,Q,,一P:为K阶可逆阵。得 00,Iro 产‘、八“一Pl(U‘:)Q;P:令C一Q lp:一(C一C:C3C‘)(C是可逆的),且C,为r,阶矩阵,C‘为k一r:阶矩阵,则有、(艺‘:一(笔‘g()C 1 CZC 3C‘)碑‘、、少‘、夕矛00Ir0 。︸z吸、/.、、,了、.产、.产C一C;00 . 陇 .、、./ 00︸CO一(其中C是r妥义r:矩阵,r夏,r:《K,所以 目 ︸、./ 00︸Co秩AB一秩(、少/ O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