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动症"和"抽动症"就差一个字,却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很多家长常常混淆.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多动症和抽动症. 多动症有哪些特征 多动症学术名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AD代表注意力缺陷,HD代表多动障碍,多动症包含这两方面问题.目前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多动症被归类为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孩子患了多动症,常常会有很多不一般的表现,表现为异于常人的多动,主要体现在:(1)注意集中困难;注意力无法集中这也是多动症的症状之一。多动症儿童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某种事物上,特别是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注意涣散,容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视发呆。(2)活动过度大;多数多动症儿童从小就表现得兴奋多动,不能静坐。进入学校以后,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多动症的症状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听课,他们摇椅转身,叫喊或讲话,挑逗别人,影响课堂秩序。放学后到处乱跑,喜欢翻东西,经常在大人谈话时插嘴和干扰大人活动,不爱惜图书和玩具等多动症的症状。(3)任性冲动、情绪不稳;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多动症儿童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过分的情绪反应,容易激怒或情绪冲动,脾气暴躁,因此,多动症的症状会往往会因微小的刺激而发生危险的举动和破坏行为,或者无故在教室中乱喊乱叫等。  相似文献   

3.
早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就把儿童“多动”作为一种病态予以描述。国外学者一度认为,儿童的多动表现是大脑受损或功能失调所致,因此命名为轻微脑功能障碍。但是,大量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患儿并无脑功能降碍,而且许多大脑受损的儿童并无多动表现。80年代以后,学者们一致认为,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点是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美国学者已将儿童多动症正式定名为注意缺损及多动障碍。在国际上,儿童多动症的诊断一度曾过滥。我国在80年代初也出现过儿童多动症“诊断热”,有些地区统计患病率高达15%左右。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和教师也随意把好动的儿童“诊断”为多动症,由此造成家长、教师和问伴对这些孩子态度上的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这些孩子的自我评价。这种“贴标签”式的  相似文献   

4.
西西是个聪明的小女孩,今年上小学三年级。老师反映她平时上课虽然很守纪律,也能认真听讲,但让她回答问题时,总是不知所云。西西的家长也发现她在家做作业、复习功课时心不在焉,周围的一点点动静都会让她分心,作业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且常常是错误百出。于是,西西的父母带她来到儿童保健门诊。医生询问了有关情况,并做了全身检查,未发现异常。经过进一步检查后诊断为“注意力分散型多动症”,这是多动症的一种。可在爸爸妈妈眼中,西西是个文静的孩子,怎么会得多动症呢?其实,并非如“多动症”的名字那样,所有患儿都有活动过多的症状,多动…  相似文献   

5.
在家长们所知为数不多的教育概念中,"多动症"可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然而它又是过时的词.多动症是本世纪70年代人们不了解注意力障碍时,对这类儿童出现的运动过多的特征的一种描述,不久就被弃之不用了.因为多动到什么程度才算多动症,为什么有些多动的儿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却又能复述教学内容等问题,多动症理论根本无法解答.80年代以来,人们更强调此症的注意力缺陷方面,用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来标识此症.  相似文献   

6.
问:现在不少小学生上课坐不住板凳,不能注意听讲,乱动,乱闹,没有消停时候,我们和家长都怀疑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呢? 答:多动症又称“多动综合症”,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病症,也称为“儿童多动综合症”。 过去有人把多动症当成是“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即所谓的MBD,因为多动症的病征与MBD有某些相似之处,如爱发脾气,行为冲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运动不协调或动作笨拙,某些知觉(视或听)  相似文献   

7.
以过度活动、注意分散和任性冲突为特征的多动症,是幼儿心理障碍在行为方面的主要表现。过分多动会扰乱幼儿园的正常教学、游戏秩序,直接导致幼儿学习困难、适应不良和情绪低落等。从我国的幼儿教育实际看,一些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由于不很清楚多动症的性质。把幼儿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好动也看作是多动:有的认为多动必然是大脑损伤,幼儿园无能力采取什么措施:也有的把真正的多动看作是一般的好动,因而不能有效地开展预防和矫治工作,影  相似文献   

8.
儿童多动综合症也称注意缺陷障碍,轻微脑功能损伤。其主要心理功能障碍是自我控制能力缺陷,具体表现为活动过多或小动作不停,思维难以集中,冲动任性。由于这些表现,常常导致学习成绩不良及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因此易与兴奋好动的儿童相混淆。那么如何加以区别呢?1、行为表现方面。多动症儿  相似文献   

9.
<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近年来,疑似多动症或自闭症的"特殊学生"逐年增多,作为拥有二十年教龄的班主任,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对于多动症儿童的教育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新难题。一边是学校的无奈、教师的心力交瘁,一边是孩子的无辜、家长的无助。家长和班主任如何对多动症儿童进行疏导?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家长对多动症儿童要有耐心和爱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相似文献   

10.
活泼好动、多动行为、多动症的定义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期主要的年龄特征.3~6岁的儿童常常表现出极高的活动积极性,他们乐于表现自己,喜欢活跃的氛围,热衷于游戏活动,爱好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培养出自主探索环境、与同伴建立关系的能力.活泼好动不属于问题行为,也不属于精神障碍病症.然而,有些...  相似文献   

11.
劳肇燕 《教育导刊》2004,(22):27-29
“儿童多动综合症”,又名“儿童注意多动障碍或脑轻微损害综合症”,俗称“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患病率甚高,发病率为3%左右。“多动症”患儿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易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近年来,患“多动症”的孩子数目不断增加,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常有家长反映,甚至忧心忡忡地向我们诉说:  相似文献   

12.
1.什么是多动症?儿童多动症又叫儿童多动综合征、注意力缺陷障碍、轻微脑力功能失调、多动性障碍等,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其症状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等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患儿智力一般都正常或接近正常。引发多动症的病因有:①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②脑组织器质性损害。③遗传因素。④其他因素。如家长教育方式失当;过多食用人工色素、防腐剂、保鲜剂等;环境污染导致的铅、铝及化学物质中毒等。2.好动与多动症有什么区别?不少家长与老师对平素喜爱活动、较为顽皮或不大遵守纪律的孩子动辄冠以“…  相似文献   

13.
《父母必读》2011,(11):46-47
由于男孩发生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ADHD)的几率是女孩的3倍,所以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只有男孩才可能会有多动症,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4.
四、多动症的诊断由于多动症的病因比较复杂,因此在判断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时,必须十分谨慎,不能只根据外在表现而轻率地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另外,儿童精神病、癫痫、器质性脑综合症、儿童焦虑等也有类似于多动症的症状。还有研究表明,创造力和多动症有着潜在的、共同的生理、认知及气质基础,一些有创造天赋的人同样正忍受着类似于多动症的困扰,而这些人常常由于被错误地当作多动症治疗,而无法真正成为一个高创造性者。因而在诊断时除了向家长、老师了解病史及症状外,还要进行行为指标、生理指标、心理指标、动作指  相似文献   

15.
“多动症”现在是常常挂在父母和教师嘴边上的一个词汇。我的妻子就常提醒我说:“我们的孩子好像也有‘多动症’,你是不是给好好瞧瞧?”我很明确也很温柔地告诉她:“我们的孩子是好动,而不是‘多动症’,请放心。”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儿童“多动症”呢?  相似文献   

16.
多动症全称为注意力欠缺多动疾患。主要症状是儿童注意力过于短暂,容易兴奋,活动过多,并伴有学习障碍,品行不良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它是儿童期最普遍,最复杂的心理行为障碍之一。多动儿出现率占3~15岁儿童的3—10%,已成为广大家长,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区分多动儿童与好动儿童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存在注意易分散、多动、冲动等典型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常表现出多种问题行为,影响自身和他人的学习以及正常教学活动地开展。文章试图从介绍积极行为支持的基本理论入手,从行为功能分析角度探讨如何对该类儿童的多种问题行为进行分类,并运用积极行为支持的方法对不同类型行为提出干预建议,以期为改善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的课堂表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网上有这样一则新闻,武汉有一所学校的31名家长联名要求班中的一名多动症孩子离班,理由是这个多动症的孩子有动手打同学的习惯,并且平时极大地影响了班中的教学秩序。儿童多动症(简称多动症),又被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综合征。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平时的活动过多,注意力很难集中,有时候情绪波动会比较大,且极易冲动,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的情况。我现在所执教的四年级班级中,也有几名多动症的孩子,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来进行教育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多动症幼儿的特征,并根据其特点提出了幼儿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对多动症幼儿进行管理的策略,希望幼儿表现的多动行为可以得到矫正。  相似文献   

20.
多动症是儿童期高发且对儿童发展有持续性影响的心理障碍。本个案采用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对一名10岁的多动症男童进行心理辅导。经过10次家庭沙盘游戏辅导,个案的多动症状显著减轻,情绪问题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