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文精神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词汇,《周易》中曾提到“人文”一词,西文中有humannism、humanitarianism等词,一般译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但都没有人文精神这个词。有关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一般认为它起源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界,随之波及到哲学界和教育界,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主题有三个关键词: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三个词中,核心为“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研究者有一个大致公认的看法,即主要是指关注人,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志和利益。与其类似的概念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文思想、以人为本等。根据研究者对“人文精神”的公认看法以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认识:“人文精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名称,如在文艺复兴时期称作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称作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一个具有时代历史意义的范畴,它既与西方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有利,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内涵相区别,它是基于时代背景上的对人的问题的充分关注,又是一个时代文化观念的核心,世纪之交的人文精神讨论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当代大学生要立足当代人文精神的特征,有意识地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学人文精神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应该受到重视。在理论上 ,几乎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这么看 ,但在实践中 ,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呢 ?人文精神教育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效果呢 ?答案就不是很乐观了。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近年来学术界讨论较为热烈 ,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文精神的文化基础是什么 ,二是人文精神和西方“人本主义”或新儒家的“人文精神”可否画等号。对后者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它们是不同的概念 ,绝不可画等号。前者 ,大致可分三种情况 ,一是把整个人类文化看作是人…  相似文献   

5.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是课程理论的两极。在大学课程的研究中引入人本主义的思考,是对现行大学普遍施行的“科学化”的课程体系的一个有力的批判与补充,它帮助我们重新思考诸如“人”、“教育”、“大学”甚至“世界”等等一系列问题,让我们在习以为常的世界中看到事物的另一种可能性。这也许是人本主义理论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人本主义需要在教育中以人文精神为根本核心,因为人的美德就是实现人的理想,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是,现实的教育又是以知识教育为主,教育空间适合于知识的传承,不利于自由自主的人格的确立。所以,人本主义也需要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滋养,英雄主义教育,可以使人自尊、自立与自信。人本主义与英雄主义的结合,则使教育处在人文精神的文化环境中,又可以使青年意识到,  相似文献   

7.
对当代我国文学、影视、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西方近代、现代和当代的人文精神,特别是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人学”观念。本文综述和评析了几种理论观点,以期梳理和理解西方人本主义的概貌及对当代文艺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告别作文教学旧体系,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重新把写作与生活相融合的人文主义作文教学新体系,倡导注重对写作主体的人格培养和人文塑造的诚信写作是作文教学努力的目标。一、作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即人文主义教育精神,它始终贯穿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始终,有着动态的立体发展轨迹。从古希腊的“人的和谐发展的理想”再到20世纪的“终极关怀”,无不是人文精神的内容。尽管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但其实质都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即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探索,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倡导个性发展,培养独立个体…  相似文献   

9.
人本主义思想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内容和本性所在。费尔巴哈在打破以往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基础上确立了唯物主义自然观,把它作为其人本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并以“感性思维”提出了关于人的“类本质”和“宗教情感”等人本主义观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并以实践思维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重新界定了人的本质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变革世界”,实现了关于人本质认识的历史性发展和飞跃。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这个词.在英语里是humanism,汉语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不同译法。尽管定义各有不同.但在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关怀人生状况、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这些方面却是一致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自然成为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自然成为具有文化载体性质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的任务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问题。使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世界和美好心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而高尚的精神世界需要人文精神的培育。教师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具有将传授专业知识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的优良传统,可以说是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承担者。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人格、处世哲学、价值观念等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因此,塑造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人文精神的含义“人文精神”一词,西方人称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2.
一、一条产生误解的逻辑:“以人为本”——“以现实的人为本”——“以个人为本” 许多人之所以会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个人为本”,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们把“现实的人”直接理解为“个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是反对抽象地看待人的,把人看作抽象的类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主张要现实地看待人,而现实的人,只能是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个人。因此,“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只能是“以个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由于它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本恶和生物还原论以及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的抨击和批判,强调人性中积极品质的发挥和对人类发展前景的乐观态度,从而给心理学界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被称之为“第三思潮”而风靡全球,给教育、管理、临床医学等各个领域都带来极大的观念冲击。当前教育界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事实上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在教育中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置来考虑,强调在实践中把着力点放在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上。这些思想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文”与“人文精神”的话题讨论由来已久,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对此作出过阐述。可以说,对于人文精神,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它各自的理解和内涵。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以人类文化为文化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追求一种对真理的认识,对道德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浅谈语文新课标下如何构建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大学生伤熊事件,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杀同室学友,这些大学生做出惨无人道的事件令人震惊,令人深思。使人哀叹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低下,从而哀叹中国人文精神教育的丧失。当国人在讨论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何在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一件令人高兴、振奋的事。“人文性”与我们经常谈到的人文精神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6.
敦煌的莫高窟佛教艺术形象千姿百态;叙述的是佛的生平、法力,描绘的是佛国盛事等等。佛教艺术中关于人的生活、本性和人生悲喜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也表现得生动而鲜明。如诸天圣时释迦牟尼的涅显露的种种悲哀,证实他们对失去深爱的“人”并没有超脱,并非“四大皆空”。又如画师突破极乐世界无女性的教规,创造了许多“取悦于目”的女菩萨形象。在东方这样一个数千年中央集权制的古国,人与人性一直遭压抑,即便如此,人文精神仍未完全磨灭,敦煌艺术恰好体现着这样一种东方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所谓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求善,“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做”?人文就是为了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人文精神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牢固纽带。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对语文教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在表意上有意识地突出“人文”一词,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信号,即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比如对人的价值、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就会苍白而空虚。阅读我们学生的作文,感触最深的是“人”与“文”的分离,人文精神和意识的失落。在这里,我们很难发现视野开阔,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其文中更没有对“人”的思考与探索,所选之材也极为狭窄…  相似文献   

19.
试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本主义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创始人为马斯洛和罗杰斯,它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人,其研究内容应以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意义、生命尊严等为主,并主张心理学应该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能将人的心理肢解成几个不能整合的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  相似文献   

20.
刘永凤 《今日教育》2007,(7S):33-33
“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相两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这是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祥先生对大写的“人”作的诗化诠释。它告诉我们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构建人的灵魂一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