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胡敏华 《中国广播》2009,(12):56-57
我在上海电台当体育记者时,经常有机会出国采访国际比赛。2001年,当台领导决定让我去莫斯科采访北京第二次申奥时,我既兴奋又紧张。记得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我的一位同事曾去蒙特卡洛采访。在我们做完投票大直播后的第一时间,我接到了那位同事的电话,他哽咽着告诉我,  相似文献   

2.
1943年,周恩来同志曾指示我去访问于右任先生,专谈他清末在上海办报的经验,不谈国内政治问题。那次访问很顺利,对方乐于谈报界往事,但当我把谈话稿写好送给他审定并征求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时,他却面有难色,一再说以不发表为好。我回去向恩来同志汇报实情。恩来同志即指示:“我们就尊重于先生的意见,暂不发表吧,不要勉强人家为难。以后你要切记:在采访活动中要善于为对方的处境着想。”将近四十年过去了,这篇未发表的旧稿还保留着。时过境迁,于右任先生勉励我们要以“苟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来办报,这点还是值得学习的。下面是当时整理出来的谈话稿。  相似文献   

3.
日本朝日新闻社编辑委员本多胜一,第三次来到中国,第三次奔赴南京,去完成他的不寻常的采访计划去了。那是一个多月以前,我带着女儿去燕京饭店拜访了他。本多还是那么质朴。白色高领毛衣外面,套一件半旧驼色呢外套,看去似乎满面风尘。一九八三年夏天,笔者在日本进修时曾去访问过他,那是在东京,周围都是西装革履、绅士风度十足的人,唯独本多,不穿西装,不系领带,显得很是随便。他曾开玩笑说,他来自长野县山村,是乡下人。的确,本多完全没有大记者的架子。日本《采访学》一书的作者加藤秀俊氏曾经在文章中  相似文献   

4.
访问要得法     
记者和通讯员明确了报道思想,列好了采访提纲后,就要开始访问活动了。访问有个别访问和开座谈会两种。个别访问的主要艺术在于谈话中要善于提问。这是个关键问题。有位初学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对我说,有次他去采访一位劳动模范,虽然在采访前作了不少准备,但提问时没几句就完了,有些提问被访者感到丈  相似文献   

5.
陆诒答于友     
于友附记名记者陆治同志是三十年代初参加新闻工作的,先后在上粼新闻报》、重庆《新华日报》、《大公报》、上夕敏联合晚报》、《时代日报》以及解放后上宁粼解放日报》等重要报社任职,主要从事新闻采访。至今虽已因年迈离休,但仍不时访问一些新闻人物,写作通讯与特写。1938年陆治同志曾与胡愈之、范长江、孟秋江等一起创办国际新闻社,并为培养青年,传授过亲身经验,我是当年得益者之一。1988年我曾请求陆治同志写作有关新闻采访的书,以便后人学习,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他因忙于整理旧稿;未能执笔。我于是在年初向他提出了一些问题,请他在一年内书面作答。是年9月,他就答完了我提的所有问题。我觉得答案生动精采,都是经验之谈,非常宝贵,是供新闻界新进同业参考。特为重新加以编排,作为访问记录发表。  相似文献   

6.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5,(10):30-31
李:张老,沈从先生逝世已经整整8年了。他生前可是料想不到.今天我们鄂南人进京访问您.了解他在咸宁干校的经历。我访问了一些中国作协的名家.不少人建议一定要采访您。  相似文献   

7.
抓特点     
我搞业余报道快三年了,记得刚搞报道时,自己热情很高,经常下基层采访。情况了解到不少,但由于抓不住特点,西瓜芝麻一把抓,用稿率很低。印象最深的是采访一位报道员叫方斌,他曾三次立功,1986年分别获南京军区和浙江省新闻质量奖,并被几家报刊电台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事迹很感人。可我在写稿时将采访的材料主次不分,  相似文献   

8.
四月的古城西安,杨柳吐絮,桃花绽红。我们应约沿雁塔路去一条小巷访问李沙铃同志。 早在50年代,沙铃同志就从事青年报刊的领导工作,后足迹遍布大西北,曾担任青海日报总编辑、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等职。在他主管省委新闻宣传工作时,我们常向他请教。这次我们专门采访他。他却谦虚地说,我年岁已大了,没什么可写的,要多报道那些年轻有为的同志。 沙铃同志放下手头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采访,经过试探性阶段,要迅速转入正题。试探性阶段不可太长,要适可而止。如果这个阶段拉得很长,开始的“闲谈”总是漫无边际,就会使访问对象觉得你是在闲聊,或者觉得你有些圆滑,甚至在卖弄自己,造成不好的印象。一旦造成这种不好的印象,在这次访问中是很难消除的。因此要尽快转入正题,开始正式采访。转入正题,首先要向采访对象交代采访目的,要准确介绍,不能含糊,以此来引导对方谈话。因为对方很急于想知道找他到底是干什么,他该怎样回答。记者要明确地告诉他,有哪些要求,如果说得不清楚,他就不能明确地回答。必要时还要交底。对方对记者采访往往有点疑虑,比如记者提了几点要求后,他会想,为什么找我?有沒有别的目的?会给我带来利益还是损害?特别是记者采访比较重要的问题,访问对象的疑虑就会更多,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先交底——这次采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对他有何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相识已有21年了。在这21年中,有时他来中国访问,有时他邀请我去国外采访。在相处中,他正直的为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他对我这个对物理学和外文都很差劲的记者的关照和提携,以及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使我永远地难以忘怀。那是1979年的秋天,有一次我在中国科学院采访,听该院外事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讲,丁肇中要来中国讲学,范围和这年春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一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以一个记者的敏感,立即决定采访他。不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原因是,中国科学院当时的…  相似文献   

11.
笔者担任记记期间,曾两次采访过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第一次是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前夕,《中国煤炭报》决定采访几位曾在煤矿工作或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为庆祝“八一”建军节发几篇专稿。我当时被借调在《中国煤炭报》工作,因而有幸同报社另外两名记者一同去采访了江华、并受到他的热情接待。采访取得圆满成功。第二次采访江老,是在1988年早春二月。当时萍乡煤矿为建矿90周年筹备举行纪念活动,要请江老  相似文献   

12.
将艺术献给人民的京剧艺术大师至今,在我的影集里还珍藏着一张同梅兰芳同志合影的照片。那是1955年8月26日的夜晚,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剧场后台访问他时拍摄的。在五十年代,我尽管曾多次采访过这位誉满中外的京剧艺术大师,可是那次访问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最深。  相似文献   

13.
4月27日,里根总统在中国访问的第二天,我在下午四点多到长城饭店参加美方在新闻中心举行的“吹风”会。“吹风”开始之前,我同美国一家地方报纸的记者闲聊。他告诉我,在到达北京以后的一天多时间里,他已经发回去四篇稿子了。当我问他参加了哪几项采访活动时,他回答说:“除了昨天下午的欢迎仪式外,别的采访都没有参加,因为我不在那几个‘普尔’里。”  相似文献   

14.
我在新华社从事国际新闻工作30多年里,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国外采访。我在国外大体做过三种记者工作:我曾常驻一个国家,兼顾一个地区重大问题和动向的报道;也采访过一些国际会议;还短期访问过一些国家。常驻国外记者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精品期刊——评《图书情报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图书情报工作》自1956年创刊以来,经过4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核心期刊,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本学科研究生教育重要指导刊物之一,同时该刊物在海外图书情报界也享有盛誉。我于1998-1999年在美国访学期间,曾访问过多所美国著名大学图书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些图书馆均将《图书情报工作》作为他们重点收藏的刊物。  相似文献   

16.
感觉就是新闻 1990年11月,北京市征兵办的一位同志在电话中向我介绍情况时,其中说到:昌平有些小情节。我忙追问:什么情节?他说有一宋家弟兄四人争着报名参军,我说弟兄四人年龄层次相差很大,怎么一齐报名参军呢?他说弟兄四人同年同岁,是一胎生的。我感觉到这是一条新闻。1989年初,我在江苏无锡采访时,巧遇某部中尉助理员李林书的妻子王健一胎产下四子,在当地引起轰动。我赶去采访了李林书夫妇,也就四胞胎现象访问过有关医学专家,据他们介绍,一胞四胎现象罕见,按《西林定律》计算,发生率为  相似文献   

17.
6月2日至19日,赵紫阳总理对英国、联邦德国和荷兰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去年他访问西欧六国和欧洲共同体的继续。访问完全达到了增进友谊、加强合作、维护和平的予期目的,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我作为《人民日报》的随团记者,与我报常驻记者合作,对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外交活动进行了自始至终的连续报道,文章已见诸于报端。《国际新闻界》主编姜克安老师邀我写些采访中的感受。我搞过较长时问的副刊编辑工作,习惯于“精雕细刻”地编写文章,此类突击性的大型采访任务,我还是第一次承担,因此,有一种新鲜感。采访中一些零星的感受在老记者们看  相似文献   

18.
著名汉学家、外交家、前苏联通讯院士费德林,早年曾在中国工作。1958年,他随赫鲁晓夫率领的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交谈时他曾担任翻译。香港《明报月刊》驻莫斯科高级记者左贞观,于1992年5月间访问费德林。本文是根据这次访问的录音整理而成的,本文所涉中苏斗争片断,内情从来未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9.
王志 《新闻与写作》2008,(10):34-35
在访问邓朴方的过程中,我的情绪也随着他的讲述而起伏.我的目光在注视他的时候也饱含着情感,但与此同时,我还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思维仍然在高速运转,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不断地推进采访,如果没有记者的“叩问”采访对象也不会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20.
我和祁念曾同志的交往,始于10年前的一次创作采访。1991年,为了创作一部关于黄河的电视专题片,我和祁念曾都是这个创作组的成员。我们沿着黄河由西向东,从青海湖直到黄河口,跋涉数千里,使我们能饱览祖国山川之壮丽,文物之灿烂,民俗之丰富多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之辉煌,精神为之振奋,心胸更加开阔。在采访中,我和念曾同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当时是一所大学的副教授,毕业于全国著名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的青年学者。他白净、微胖、神采奕奕,颇有儒雅的风度。在旅途中交谈时,他说自己是洛阳人,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