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的春天很短,却让经历漫长冬天的人们如同听到一首富有感染力的诗一样,还在感动就已结束,留下几番回味;这个春天,北京门户大屏也像一首交响诗在户外媒体竞争格局中彰显出文化行销的魅力,只是感动才刚刚开始,并且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2.
儿子十岁那年的"六.一"儿童节,我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礼物--我小学阶段留下的二份珍贵档案(一首诗、一张成绩单).在这之前,我曾问过他:"六.一"最想得到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得到礼物;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过得开心".听了这些话,看着眼前泛黄的档案,还真叫我有点怅然.  相似文献   

3.
人生易老天不老,青春活力难永葆。但我读了祁念曾新出的诗集《站立的河流》,禁不住为其中流尚而出的滚热诗情所感动,一种惊讶之感油然而生: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他,怎会仍然洋溢着如此充沛的青春活力,诗情仍能不减当年的醇美!是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浪潮,激起了他的新的诗情。正如他在诗集的第一首诗《春天的歌》所说:"告别了长夜漫漫的寒冬,你的生命竟是如此活跃。"春天来了,诗人雀跃欢欣,"冰化了",浪花跳跃,浪涛奔腾,/雪消了,春水欢唱,春潮汹涌,/日夜呼啸着向大海奔走,/给人间带来了多少金色的梦--"。诗人迎来了新时代,沉…  相似文献   

4.
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对我来说都是难忘的.2011年的“世界读书日”快到了,4月13日我正走在上班的路上,前面有两位女同学也往图书馆走,其中一位女同学说:“世界读书日快到了”,另一位女同学马上接过话说:“春天,我走进图书馆”,说完她们俩一人一句,背诵了下面这首小诗:抖掉严冬的冰霜/扫去心头的寒惧/春天/我走进图书馆/鸟儿亮出轻盈的翅膀/追逐着温柔的阳光/溪水露出妩媚的身姿/从山涧悄悄流淌/于是我深深懂得/春天不再是童年的幻想/在书山中/领略无限风光/凝视着翠绿大地/带着渴望与梦想/春天/我走进图书馆/.  相似文献   

5.
王纯才 《传媒》2001,(5):20-22
A.读梁衡 认识梁衡是在1995年春天的北京。那天他刚从日本访问归来,一见面,他平易近人、质朴敦厚的样子让我惊讶。从那以后,我开始读梁衡的书。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与日俱增。我每次到北京,都要拜访他,他总是乐于接待我。言谈中,他  相似文献   

6.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开成立大会,到会廿一人。我父亲是十二个发起人之一,他没到会,躲在甪直一门心思作新诗。其中一首是受了我的触发,我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教育诗,题目是《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7.
标点春天     
沧江鱼 《湖北档案》2007,(12):33-33
给春天打个感叹号,因为春天是首优美的诗篇。阳关灿烂、花朵喧嚣、草木繁荣,春天包含了人世间最最美丽动人的情衷。在春天的诗篇里,激昂的情感一如狂热的空气,萌动的心扉一如蓬勃绽放的花蕾。在春天的字里行间,我们的词语库里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十七大。它让我们收获了阳光和希望,收获了勇气和动力;它让我们有新的思想去搏击、去理论、去追求、去开拓、去耕耘;  相似文献   

8.
每年我都要到湖边去几次,先在市里坐5路车,再转3路郊区车。春天,湖边开着桃花和油菜花;夏天,湖上强风鼓荡;秋天,堤坝下裸露的树根像是在跳舞;冬天,夕阳照在湖边的芦苇上,冰凉而单薄……一个秋天的下午,我躺在湖边的草地上,望着对面的青山。我想父亲那时一定在看着我。他看得到我,我知道。我们感觉父亲快不行了的时候,就偷偷地为他准备墓地。我们知道他的愿望是落叶归根,于是在老家余湾的山上为他找地,委托在家乡的堂弟负责。堂弟找的地  相似文献   

9.
朱晖 《出版参考》2009,(5):36-36
那是在大学时代的迎春晚会上,她演唱了一首《闪亮的日子》,他向来喜欢罗大佑的歌,而她的女生唱腔更具一番独特韵味,令他着迷。她谢幕的时候,台下掌声雷动,呼喊着再来一首。她嫣然一笑:“那我就再唱首《东方之珠》吧,有人愿意与我合唱吗?”他被起哄的同学推起,跌跌撞撞地上了台。  相似文献   

10.
故事与绮梦     
写一首诗我必须用阳光的温暖与纯净用酒的香醇用芳草的鲜嫩和春天的微风来写这首诗我必须回避丑陋和罪恶回避粗鲁的言词与华丽的辞藻回避阴影、泥沼和迂回的弯道我必须用骨髓中的信念和血液里澎湃的声音以及泪光闪烁的情意把这首诗写在心里让你来翻阅和诵读我要把这首诗写得更纤细柔软些就像是蟋蟀的触须能够让你一触到就产生拼搏的欲望直到耗尽你所有的精力然后只留下容许说一句话的气力说我是这样的爱你!  相似文献   

11.
我和泰昌同志,认识的时间,不算太长;接触的也不是太多。在一些文字工作的交往中,我发现他是一位很干练的编辑,很合格的编辑。他在工作上,非常谦虚。当今之世,不合格的编辑并不少,有的人甚至不辨之无,而这些人,架子却很大,很不谦虚。今年春天,泰昌同志对我进行了一次采访,就是登在本年  相似文献   

12.
春天是幸福的脉搏,是生命的晨钟……如果你去问未满学龄的孩子,为什么喜欢春天,他会天真地告诉你:“春天有花、有草,还有小鸟,真好玩。”如果你去问田间耕作的老农,他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你:“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它能播种秋天的丰收。”如果你去向城里的人打听春天,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天,我们新的蓝图又打开了。”春天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青睐?我常带着这样的疑问去思索,去探求,希望能有所发现,尤其是希望能找到春天对我们这代人所具有更深的意义所在。我常徜徉在人流中,寻觅在山野间,我也常常静静地…  相似文献   

13.
周杰 《报林求索》2009,(8):60-60
<正>徐志摩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是徐先生人生最重要的舞台,可他却用一首诗歌轻描淡写后离开了我们,读先生的诗歌,憧憬康桥和属于先生的那个年代。书合人去,先生真的很自私,他把美好、洒脱留给了后世,把故事、人生、爱情,自私地告诉了康桥。  相似文献   

14.
今年5月底,洛峰夫人孙幼礼同志将她抄存的洛峰同志历年所作的旧体诗词七十二首,送给我和范用同志看,其中有一首《塞上林花》: 极目河山千万里,新松葱郁处处栽。草原繁锦铺大地,采得半束干枝梅。这首诗作于1980年8月,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首诗了。那年8月中旬,洛峰同志主持出版协会在承德办的干部读书班刚刚结束,他回京不久的一天晚上,我到南河沿三十七号去看他,见到一束花插在长条几上那个素雅的白瓷瓶里,花枝已经干枯,但红色的花瓣仍然很鲜妍。洛峰同志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是我在承德带回来极有名的干枝梅,你大约还没有见过。这种  相似文献   

15.
正毋庸赘言,有兴趣者,请自动购票,乘"云蓬号"绿皮火车,余票有限,过站不候。周云蓬绝对是个好玩的人,这是他上一本书《春天责备》带给我的印象。从《中国孩子》开始,我就关注这位盲人民谣歌手了。特别说明身份,并非要刻意一种励志版的表述。因为失明,我想他体会了更多的辛酸与尘世的喧嚣,他是靠耳朵和声音,还有心灵,从每一个春天出发,乘坐每一趟最为廉价的绿皮火车,奔向梦中的地方,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巡回演出,与他那些民  相似文献   

16.
春天让人们想到绿色和生命。而此刻,南斯拉夫的春天,中国人的鲜血染红了贝尔格莱德的天空,热泪浸透了神州大地。三个如花的生命在北约导弹的轰鸣声中被击得粉碎,其中许杏虎31岁,朱颖28岁,生命之花才刚刚绽放,就凋落在最黑暗的午夜。 初识“虎子” 认识许杏虎是在一个春天的上午。办公室里走进一位高个子的年轻人,瘦瘦的,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给人一种文弱的感觉,他轻轻地自我介绍说,“我叫许杏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是学塞尔维亚语的,小语种。”  相似文献   

17.
无题诗三首     
(一)我多想送你一朵玫瑰在春天在二月一年中最短的月份却有最多的机会你的生日和情人节但春天还会有雨还会有雪怕伤了玫瑰和我的心(二)如果每一个白天都见到你那白天将多么灿烂如果每一个夜晚都梦到你那夜晚将不再孤单我感谢你为了每一个灿烂的白天为了每一个多梦的夜晚为了岁月无痕的流淌小溪似的在我心间……(三)望着空中的月亮不知为什么会突然的热泪盈眶我相信在一个遥远的什么地方是别人而不是我在你身旁而且此时此刻你一定不会想起我像我想你这样(铁貌摘自《朝阳书友》第碑)无题诗三首@木舟~~  相似文献   

18.
在我组稿责编的图书中,书稿已经出版而作者与责编未曾谋面的,迄今为止,只有《智民之师·张元济》。还在1997年春天,我到古城南京为我社《名人照相簿》丛书组稿,《书与人》编辑部的宋吉述先生建议将张元济收入该丛书。他认为张元济不仅是一位出版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化巨人,适合入选《名人照相簿》丛书。张元济是商务印书馆的元老,属文化名流,我过去见过他与一些  相似文献   

19.
说长道短     
老模范为何向记者发表声明去年九月,一家广播电台的两位记者,到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采访全国著名林业劳动模范高永顺。高永顺创造过许多伐木经验,他1982年退休后不顾年高体弱,年年春天上山参加一两次造林活动。可是这两位记者的录音报道在电台播出时却把事实变了样:说他不仅春天上山造林,还要夏天扶育,秋天整地。高永顺从广播中听了报道,找到林业局广播电视科负责人说:“请你们给那个记者捎个信儿,我老了,春天造林都干不了多少,不要再逼我  相似文献   

20.
忆黎丁     
<正>2014年8月14日夜10时,《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的朋友发来短信:黎丁先生今日去世了,享年96岁!黎丁是《光明日报》的资深高级编辑、京城著名的老报人。他生前有两个"头衔":中国文化名人活字典;京城冬泳寿星。初识黎丁我和黎丁认识是在1979年。那年春天,我奉命赴北京《文汇报》驻京办事处工作,暂借《光明日报》大楼609室办公。有一次,我在大楼底层食堂吃饭,一位朋友说要给我介绍一个老乡,把我拉到靠墙壁的一张桌子旁边坐下,指着对面的一位老者说,他就是你们泉州老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