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同志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核心。要使教育现代化,必须努力创建现代化的学校,而要创建现代化的学校,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机制、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2.
大学德育面向现代化刍议骆郁廷邓小平同志1983年在给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南。教育面向现代化包括德育尤其是大学馏育要面向现代化。十几年来,...  相似文献   

3.
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小平同志提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教育面向现代化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延伸。教育面向现代化才能体现教育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超前引导价值。众所周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从哪里来的?既不是无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更不是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一、二次讲话就能解决的。重要的是实践,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是从教育教学、工作管理、科研工…  相似文献   

4.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北京教育学院杨文荣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三个面向”为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教...  相似文献   

5.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它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教育改革的指针.“三个面向”统一不可分割,而面向现代化乃是核心,是出发点和立足点.教育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面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使教育顺应当前世界新的科技革命这个大趋势,以贯彻党的总路线、总任务,并作为振兴中华的强大杠杆.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四年九月,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题词极其精辟地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但最重要的是战略问题,改革的方向问题。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同教育的其它方面课程和工作一样,也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1983年9月在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也为当前我国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三个面向反映了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我们实行教育改革的根本方针,中共中央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当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闭关自守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因此,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不能不了解、研究发达国家教育面向现代化的一些做法和能为我所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和方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嘱,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因此,中小学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提高到现代化这一高度来认识,为实现学校自身的现代化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一九八三年国庆节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彻底改革传统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发展我国教育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的战略方针.三个面向的指示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是改革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不仅是邓小平同志对景山学校教改实验的支持和鼓励,也是他高瞻远瞩,以战略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指明了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改革思想的精髓。因此,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三个面向”。中学政治课课堂  相似文献   

11.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光辉题词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思想武器,从上海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改革,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天,在  相似文献   

12.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一、“三个面向”科学地指导了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1 983年以来 ,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思想 ,集中体现在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定中 ,并由此指导我国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 1 994年历经 1 5年 ,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1 5年。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全面深化了教育体制改革 :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4.
一、 在“第三次浪潮”激荡世界的形势下,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这给我国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三个面向”中,“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是核心。“不面向现代化”就谈不到“面向世界”,更谈不到“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大批人才,任务十分艰巨。按照老一套的方式,龟行蜗步,事实证明已经不行了。必  相似文献   

15.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仅有16个字的“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最精彩的篇章,言简意邃,影响深远,是二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最深厚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邓小平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对我国教育战 的总体规划之中,“面向现代化”因此成为教育略问题的论述,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把握了时代特征和对世 趋势,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对教育提界未来的科学预测,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 出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和精髓,是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 的社会变革,不仅包括经济体制和…  相似文献   

17.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当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世纪之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专教育担负着培养中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如何通过改革实验和深入探索,办出特色,逐步实现中专教育现代化,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既是中专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中专教育面临的历史性挑战。一、中专教育现代化的灵魂是教育观念现代化近年来中专教育的教学改革,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在借鉴国外职教经验的过程中,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正>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瞻远瞩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方向和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教育功能提出的总体要求。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今天,探讨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刻理解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摆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那么,如何认识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呢?  相似文献   

19.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华,其核心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一思想的提出包含了教育本身现代化这一课题。邓小平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的现代化都有深入的思考,精辟的论述,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和发展的指针。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初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这一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 7年后的今天 ,我国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也比以往更加繁重了。在这世纪之交、千年更替的历史时刻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把它视为全党工作的一件大事。此时此刻 ,重温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思想 ,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 ,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贯彻“三个面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