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特点】《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文章写了西湖神奇的“绿”。本教学设计变规的理性剖析为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读中品味西湖多彩、多姿、多情的绿”,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体会“具体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围绕绿”字,读中现景,思中显形,说中悟情。【教学流程】一、期  相似文献   

2.
西湖的“绿”》是人教版大修订本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八册第一单元新增的阅读课文 ,节选自现代作家宗璞的《西湖漫笔》。课文着重描写了“灵隐寺”、“苏堤”、“花港观鱼”三处景点“绿”的特点。作者被满眼的充满蓬勃生机的绿感动着 ,被这代表生命的颜色的绿感动着。这是本学期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应指导学生复习以前学习过的阅读课文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时可分三步走 :读通课文理思路 ,再读课文抓特点 ,感情朗读悟情感。可布置以下自读要求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如何描写西湖的“绿”的?反复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情感。一、…  相似文献   

3.
同是写“绿” 风格各异──朱自清《绿》与宗璞《西湖漫笔》对比谈广西武鸣县教师进修学校潘福坚朱自清的《绿》和宗璞的《西湖漫笔》都是散文中的佳作。前者是高中教材的常选篇目,后者也一度选作高中课文。“绿”是这两位作家在这两篇文章中着意描写的景色。阅读这两篇...  相似文献   

4.
一、边读边悟 《西湖的绿》一文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很适合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比如第3自然段中写飞来峰、灵隐寺的“绿”,写得苍翠,有气势,让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去感悟大自然的壮美及“绿”所表现出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西湖游记二则》是明代袁宏道游西湖所写。同一处名胜风景,同一季节游览,同一双眼睛观察,但着笔不同,描写相异,因而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在阅读中比较,不仅能感受作的“灵性”之笔所描绘的西湖“灵性”,而且对我们的写作借鉴也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6.
《西湖》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从整体上描写了西湖的景色美,并没有具体描写某一个景点的特色,为此,我们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第三课时开展了“走进西湖景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西湖景区二十个景点不同的美,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信息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简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该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句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相似文献   

8.
《西湖漫笔》以我国游览胜地西湖为描写对象,通过独特新颖的艺术构思,着意写了西湖的“绿”和“变”.自学本文,除了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热爱祖国山河,歌颂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思想感情之外,应把重点放在学习本文舒卷自如、跌宕多姿的结构艺术,借景写意、景意交融的写作方法以及明丽细腻、清新俊逸的语言运用上.自学本文,可采取以下步骤.  相似文献   

9.
蒋君花 《现代语文》2013,(11):69-69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语言凝练、文字优美的文章,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将绿描写的美轮美奂,令人陶醉。《绿》一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不仅在于它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洋溢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  相似文献   

10.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又更新了,诸多让学生乏味的说教式课文删除了,新添了许多更具人文性的课文。人教版第八册《西湖的“绿”》教后,笔者深刻地领悟了新添此文,对孩子学习和生活所注入的生命活力。《西湖的“绿”》节选自宗璞的《西湖漫笔》。面对这篇课文,我陷入了沉思。古来人们颂西湖的文章就举不胜举,宗璞女士笔下的西湖,“绿”得几乎传神了。这样美妙绝伦的文章安排给四年级孩子学习,他们的小脑瓜子能感悟吗?能感悟多少?我该如何教这篇略读课文呢?猛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朱自清的《绿》和陆蠡的《囚绿记》可谓两个描写“绿”的散文名篇。但因各自的创作宗旨与风格的迥异 ,而形成了作品的不同境界。从创作背景来看 ,朱自清的《绿》写于1924年2月 ,当时的朱自清虽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却未参加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 ,甚至对革命有些许的不理解 :“呀!黑夜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么走好!”这就表明了他迷惘的情绪。在这种背景下 ,他试图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安宁的天地 ,于是将这种心情带到《绿》中。他将梅雨潭的“绿”同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及西湖和秦淮河…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次使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的作文训练![题目]为了___[要求]①在横线上加上“山”、“水”、“绿”等字,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在写作中,适当穿插描写、抒情及议论等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绿》与《荷塘月色》,都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虽然两文的写作与发表相隔三年之久,但其选是摹色及内蕴却一脉相承,可谓是前呼后应,异曲同工的姊妹篇。值得注意的是,在《绿》中,作者为了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曾特梅雨潭的绿对比于他处:“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挑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什么才不明不暗不浓不淡?是梅雨潭那醉人的绿。不可否认,梅雨潭的绿的确很美,可是,西湖…  相似文献   

14.
和劼 《甘肃教育》2011,(2):68-68
一、在教学情境中感知美 1.凭借插图展现美。课文插图以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了课文内容,恰当地指导学生看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学《西湖》一文第二自然段,我让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根据文章中的“绿”、“青”、“浓”、“淡”等词语,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带给人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一.以“读”促“写”,激发习作兴趣。1.通过“读”,指导“看”,教给观察方法。《可爱的中国》是一篇以写具体为训练目标的教材,其中对“草”的描写具体、生动、活泼。如“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读这段话时,我抓住三个方面———①作者对“草”的观察顺序是什么?②这段话中心是描写草的什么形态?③划出句中“静”的描写句和“动”的描写句,找出中心词———指导学生边读边观察“录像”,让学生从“读”中看“实”,从“实”中见“读”。学生在仔细品读时,对作者那种细致…  相似文献   

16.
清塘荷韵     
第三组 本组选录的《清塘荷韵》《潭柘寺戒坛寺》《雪》和《西湖的绿》四篇文章,都是现当代名家描写风光景物的美文,说其“美”,并不单指文字本身,而更多的是用朴实平淡的“景语”表达了厚重深邃的“情语”。当我们细细品读之后就会发现。每位作者的个性特点都恰好融入到原本毫无相干的文字中,可谓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相似文献   

17.
感情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是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以情感染。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总是把他浓烈的感情渗透在所描写的人物、场景、情节之中。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为“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进行教学,完全将其定位成一首写景诗,这一理解和教参提示的“这是一首写西湖的晴日荷花壮观景象的诗”的理解也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用优美的抒情文字,描写了桂林山水的奇特景色,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读后使人陶醉于这壮观的美景中。文章开头用“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读者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接着分别介绍了桂林水的美、桂林山的美,最后把山和水联系起来概括描写,绘出了一幅桂林山水秀美无比的完整画面。桂林水的美主要是描写漓江的水。作者将漓江和大海、西湖作比较,写出漓江的水与其它地方的水不同,突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课文插图用倒影清晰没有波纹表现“清”和“静”,用倒影的颜色表现…  相似文献   

20.
创设课文情景,引导大胆想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激活课堂状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所要求的,我们应利用教材内容,创设直观、具体的情景,化抽象的文字信息为生动可感的鲜明形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西湖的“绿”》一文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