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对《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推手竞技运动是在传统太极推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在一定规则约定下的对抗性推手竟技形式。为了发展这项运动,国家武术研究部门和太极拳专家先后以多种形式对太极推手竞赛形式、规则、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试验和探索,并于1994年经国家体委审定颁布了《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使得太极推手这项运动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是,通过多年实践也应该看到,太极推手竞技运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比赛场中运动员顺势借力等太极拳技术体现得不够充分,经常出现僵持顶抗现象;在竞技…  相似文献   

2.
何伦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206-209
为了促进中华武术技击的发展,推动武术技击赛事的举办,通过对2019年中国大学生太极推手、长短兵锦标赛的观察,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录像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竞赛规则、裁判判罚、冠军归属、参与的院校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本次的竞赛规则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尤其是太极推手比赛的竞赛规则较以往的规则比较有部分变化,有利于太极拳技法的运用,但是在比赛过程中部分运动员出现犯规少数裁判未立即叫停;部分学校技术领先,技术差距大,技术发展不平衡;参与院校较少。建议:开展更多此类赛事,不断完善竞赛规则;建立裁判员奖惩机制;建立武术技击研究会,不断对传统武术的技击技术进行挖掘,技术进行公开;加强高校教练员培训,做好推广工作;编写该类项目教材,录制教学视频。  相似文献   

3.
史有为 《体育科学》2003,23(2):96-99
研究目的:探讨太极推手腿部瞬时发力时劲力变化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为太极推手的训练和教学提供科学的方法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实验的方法,对太极推手腿部瞬时发力的劲力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推手运动员与非推手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腿部瞬时发力时推手运动员比非推手的运动员的水平力大得多;从事太极推手多年训练之后,在发力时肌肉能迅速的达到激活状态,有内劲、速度快,爆发力强,动量大,冲击力比较大,建议:不断从科学角度总结太极推手理论,使太极推手理论与太极推手训练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现场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针对目前国内太极推手运动员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构建太极推手运动员科学的培养模式,皆在促进中华武术太极推手运动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民间、高等体育院校与武术运动管理部门协同培养,通过形成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的人才输送方式,构建科学的训练体系等是培养武术太极推手运动员良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作者曾经在1994年、1995年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中用“右採左按”技术获得60公斤级冠军。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各家之精华,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健身价值蓬勃发展。推手是其击技之道,是太极的灵魂。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比赛实践基本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竞赛形式、完整的竞赛规则和竞技特点,并于1994年被列入全国武术锦标赛的比赛项目。在不久的将来,推手也一定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杰出代表,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太极拳运动的推广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体现太极的理论基础与运动特点,深入挖掘和整理太极拳技术和理论,改变以套路为主,不吸引青少年人群的现状,抓住青少年健身人群,发掘适合他们的太极拳运动形式和模式,丰富太极拳运动,扩大太极拳人口。竞技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表现形式,是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推广上先集中后普及、先业余后专项和规则上先限制后放开是竞技太极推手推广的重要方法。最终形成广泛的大学生校际比赛,将大学变成为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培养基地和太极拳普及与提高的重要场所,这应该是竞技太极推手运动在高校推广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沈宇鹏 《游泳》2014,(2):46-46
游泳竞赛规则的变革和修订对游泳技术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竞赛规则的不断变化,迫使运动员教练员对游泳技术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而新技术的出现又推动了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以保证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及比赛公平、公正和观赏性。  相似文献   

8.
1993年全国太极推手观摩交流大会于9月25日至2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等10余支太极推手代表队,以及30余名专家、学哲、特邀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大会期间,与会代表以座谈讨论、交流发言、比赛观摩、技术交流等方式,分别对太极推手的竞赛形式、竞赛规则、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讨、试验和探索。 太极推手自1970年在广西南宁作为试点项目首次亮相以来,至今已经历了14载的探索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一项运动从推广到走向竞技场是一段艰苦复杂的历程,然而太极推手在经过二十多年后竟然退出了竞技场,这其中肯定有一些主客观原因。本研究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以及录体外受精资料分析等基础上对竞技太极推手的竞赛规则、技术动作、训练保障等方面展开了分析与讨论,研究发现这些方面都有待于完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论竞技太极推手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竞技太极推手的发展趋势与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目前竞技太极推手正向着保持民族特色、突出技击性,注重科学性,强调武德修养等方向发展,指出了在比赛规则、运动员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研究等方面存有不足,并提出其发展对策:加大竞技太极推手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建立激励政策,提高运动员专业化水平,对比赛规则进行改革,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研究,努力搞好国内各级比赛等。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太极竞技推手至今已有十二年的历史,文章以近几年北京太极推手比赛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参赛人数、参赛单位、使用技术动作和裁判的执法水平等情况,以期发现北京竞技推手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北京竞技推手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太极推手过程中劲力的作用,并从运动力学的角度和应用的角度探究太极拳推手过程的原理,剖析"开合劲"",螺旋劲"",串劲","抖劲"4种劲力在推手中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华武术向体育文化演进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套路和太极推手两项独特的体育运动形式.结论指出:现代竞技武术一分为二的分离模式稀释了武术的内涵,降低了武术文化的层次,阻碍了中国武术完整地向外推广和高层次的发展.文章提出竞技武术应走整合的道路:先将套路与太极推手结合成竞技武术的一种赛制,然后逐步完善,以构建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竞技武术发展标准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抽取华东师范大学两个太极拳选项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18个学时的太极拳教学的实验研究.通过教学对比观察:将太极推手和套路相结合的新颖教学方式运用于实践中,不仅有利于完成课程教学进度,更能激发与增强学生练习太极拳的积极主动性,降低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枯燥感,同时将有效地促进学生间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也将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徐泽 《安徽体育科技》2001,22(1):41-42,45
竞技推手比赛中身体素质 ,技术水平 ,心理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但在双方实力相当或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要想取得胜利 ,战术就显得至关重要。灵活机动的战术是能力充分发挥的有力保证。战术在比赛中起到了中枢作用 ,它是灵魂。它可以使选手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打击对手的薄弱环节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战胜强手。本文根据竞赛双方的技术、身体、心理特征 ,进行分析研究 ,设计战术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篮球运动员成长全程性规则探究问题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加强运动员对规则探究的重视程度。主要研究了篮球规则修改,篮球规则改变对技战术的影响,并对运动员成长全程性规则探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运动员成长全程性规则探究的意义是有助于运动员对规则的理解、适应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世界围棋运动在东亚地区较为普及,水平也较高,其中主要国家为中国、日本,韩国。目前世界上主要使用三种围棋规则,即中国规则、日本规则和应氏规则。围棋要推广至世界,围棋世界规则的统一至关重要。统一世界围棋规则要遵循充分酝酿原则、继承性原则、超前性原则、争议搁置原则和最大代表性原则。借鉴国际象棋联合会、中国象棋联合会以及现代奥运会的创立经验,统一世界围棋规则当务之急是建立世界围棋联盟。  相似文献   

18.
2009-2012年FIG国际竞技健美操规则中,相关于六人项目修改了难度动作的数量和计算方法、艺术评分规则、托举动作允许采用违例动作等.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录像观察法对新周期规则中的重要修改部分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我国六人操项目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武术套路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对套路表演水平的评价标准,是为套路运动服务的。从1958年第一次制定武术竞赛规则到今天进行了多次的修改,每次规则的修改都会对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武术套路技术发展又会促进武术竞赛规则的更新,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文章通过研究武术竞赛规则探寻武术套路运动发展趋势,为武术套路运动训练以及规则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